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是:在每次随机试验中,不同的试验结果有无限多个,即基本事件有无限个;在这个随机试验中,每个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即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同的,因为它们的数学本质是一样的,属于同样的数学模型. 我们可以化无限为有限,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化几何概型为古典概型加以解决. 几何概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逐步加大,下面结合几个实例分析说明几何概型在高考中的应用.
长度问题
例1 在区间[-1,1]上随机取一个数[x],则[cosπx2]的值介于0到[12]之间的概率为( )
A. [13] B. [2π] C. [12] D. [23]
分析 本题要求 [cosπx2]的值介于0到[12]之间的概率,实质上是求[x]落
解 在区间[-1,1]上随机取一个数[x],
即[x∈[-1,1]]时,要使[cosπx2]的值介于0到[12]之间,需使[-π2≤πx2≤-π3],或[π3≤πx2≤π2],
即[-1≤x≤-23],或[23≤x≤1],其区间长度为[23].
而总的区间长度为2.
由几何概型知,[cosπx2]的值介于0到[12]之间的概率为[232=13].
答案 A
点评 本题研究的基本事件构成的区域为长度.因此所求概率[P=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
面积问题
例2 由不等式组[x≤0,y≥0,y-x-2≤0]确定的平面区域记为[Ω1],由不等式组[x+y≤1,x+y≥-2]确定的平面区域记为[Ω2],在[Ω1]中随机取一点,则该点恰好在[Ω2]内的概率为( )
A. [18] B. [14] C. [34] D. [78]
分析 本题实质上也属于几何概型求概率问题,所求概率等于区域([四边形OBCD])的面积除以总([△ABO])的面积.
解 根据题意画出不等式组确定的区域如下图.
故所求概率为[P=S四边形OBCDS三角形ABO=742=78].
答案 D
例3 甲、乙两人相约见面,并约定第一人到达后,等15分钟不见第二人来就可以离去. 假设他们都在10点至10点半的任一时间来到见面地点,则两人能见面的概率为 .
A. 37.5% B. 50% C. 62.5% D. 75%
分析 本题先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理解为两人约定是0~30分钟内见面,先来者只等15分钟就不等,实质上是几何概型,利用面积比来求所求概率.
解 設甲、乙两人在0~30分钟内到达的时刻分别记为[x,y],则有当[x-y≤15]时,两人可以见面,构造模型如下图.
故所求概率为[P=S阴影部分S四边形OABC=675900=34=75%].
答案 D
点评 用几何概型解题,主要运用转化、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题研究的基本事件构成的区域为面积.因此所求概率[P=构成事件A的区域面积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面积].
体积问题
例4 已知正三棱锥[S-ABC]的底面边长为[a],高为[h],在正三棱锥内取点[M],则点[M]到底面的距离小于[h2]的概率为 .
解析 如图,分别取[SA,SB,SC]的中点[A1,B1,C1],分别连接[A1B1,B1C1,C1A1],则当点[M]位于平面[ABC]和平面[A1B1C1]之间时,点[M]到底面的距离小于[h2].
设[△ABC]的面积为[S],由[△A1B1C1~△ABC]且相似比为[12]得,[△A1B1C1]的面积为[S4.]
由题意易知,区域[D](三棱锥[S-ABC])的体积为[13Sh,]
区域[d](三棱台[A1B1C1-ABC])的体积为[13Sh-13?S4?h2=][724Sh.]
记“点[M]到底面的距离小于[h2]”为事件[A],根据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PA=VdVD=78.]
答案 [78]
点评 如果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可用体积来度量,那么就要结合问题的背景,选择好观察角度,准确找出构成事件[A]的区域体积及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体积,再根据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角度问题
例5 在等腰[Rt△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的内部任意作一条射线[CM]交[AB]边于点[M],则[AM小于AC]的概率为__________.
分析 在[∠ACB]内的射线[CM]是均匀分布的,所以射线[CM]在[∠ACB]内的任何位置都是等可能的. 因为[AM]的大小与点[M]在[AB]上的位置有关,为了确保[AM 解 如图所示,在[AB]上截取[AC=AC],连接[CC], 则[∠ACC=∠ACC]. 在[△CAC]中,[∠A=45°,][∴∠ACC=67.5°.] 故所求的概率[P=∠ACC∠ACB=67.5°90°=34.] 点评 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在[∠ACB]的内部任意作一条射线[CM交AB]边于点[M]”这句话,由此确定“测度”是角度. 如果把这句话改为“在线段[AB]上找一点[M]”,则问题的情境立刻发生改变,相应的“测度”变为线段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