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涛
东汉名臣杨震(字伯起)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有“关西孔子”之誉。他还有个更为后人熟知的称谓——“四知太守”。《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载: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隐居多年,五十岁时应召出仕,数迁而至东莱太守。赴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龙口)任途经昌邑时,曾受杨震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夜间到访,并以重金相赠。杨震固辞不受,王密说:“并无旁人知晓”,杨震说:“除了你我,尚有天地神明,怎么能是无人知晓呢!”“四知太守”由此得名,而此一故实得以载之典籍、传诸后世,也正应了杨震之言,亦即通常所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权力不受约束必将导致腐败,法律制度便是“不能腐”的保障,然而司法须有证据,难免会有空子可钻。所以,古代,除了看得见的法制,还有一种信仰叫“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既不以之为科学,亦不当简单地视其为迷信,它是古人对于社会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知与敬畏。有了这种认知和敬畏,很多人“不敢腐”。而当人们对于法制的遵循和对“神明”的敬畏内化至于自觉,即为世所推崇人所敬仰的“不想腐”境界。
《杨震传》中还有一段话,大有值得借镜者在:
(震)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不仅自己廉洁奉公,也不为子孙谋利,而他留给子孙的是比物质更可宝贵的清白家风。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氏一门,代出才人,“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俗有“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之说,而如时下许多“二代”,鲜廉寡耻,穷奢极欲,徒为笑柄而不自知。我们须法古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切莫学了那些败类,“吃祖宗饭,断子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