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红红
对体育教学中“理所当然”现象的重新思考
仲红红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一些由来已久的观点或现象常常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但是当我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重新审视后,一些问题就会浮出水面,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学。笔者现列举几个教学现象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一次体育课观摩中,一个搞了多年教研的老师津津乐道地谈起他们的评课标准:一节课要考虑到上下肢配合,即如果前半节课是用了以上肢为主的内容,那后半节课就要用以下肢为主的内容。猛一听还真有茅塞顿开之感,细细琢磨又觉得有点蹊跷了。人是一个整体,人的上下肢如同一个杠杆,互为支撑,交替运动,在一个短暂的时空里只有强度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的不同,但绝不存在一个静止、一个运动的状态。从一个长时间来看,一项运动带来人的不协调发展的例子是不多的,何况是每周几节的体育课呢?因此,在一节课上非要搞上下肢配合,不免有些牵强了。
在体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在体育课中也就出现了许多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筋的尝试,无疑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也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但是方法不对,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让学生用体育器材摆字或图案并说出含义;让学生在接力比赛中调换位置战胜对方;做某项运动时让学生考虑有几种方法或几种组合;让学生归纳、对比动作的要领和不同等。这里主要的问题一是思维指向什么,二是思维的深度。
思维要有一定的深度,思考的问题要在头脑中绕几圈,这样才能动起脑子,才可能在假说——实验——结论——反馈的循环思维中培养出真正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归纳出几种作法或归纳出动作要领来,虽然亦可,但是真正的思维能力能否培养出来似有疑问。更关键的是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这样的小打小闹,体育是包含了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原理的文化,体育学习与文化学习相比,除了共同的大脑思维活动外,还伴随着人体本体感觉和记忆,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很多的,具有相当深度的问题也是很多的,需要我们去钻研、去串联,然后组织到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边学边练,既懂又会。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思维式教学”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吧。
在几节关于投掷的教学课中,无一例外地都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持球;(2)重心前移;(3)投。一开始觉得这样的教学很规范,教学步骤很明确。但是仔细观察却又觉得很有问题。一是一个本来连贯的动作,硬将其分成不连贯的几个步骤,学生的动作变得越来越僵硬,等到做连续动作时又体现不出来标准的步骤动作,绝大部分学生又都回到原来的动作上去了;第二个缺陷是如果动作“重心前移”是超越器械,加大用力距离到最佳点的瞬间,本应到此点就该顺势将球向前投出,才能起到超越器械的作用,但由于分解动作到此时变成了静止状态,因此超越器械作用被减弱了。当听到口令“投”时,一些学生不得不在“重心前移”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振臂和抖腕的动作,以弥补前面因静止而减弱的超越器械的作用,造成了形成错误动作的隐患。
有些动作是在连续运动中完成的,是在动作前后联系中和一定的动态和力度中才能完全体现的,在初学时进行步骤性体验未尝不可,但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非得每个动作都分出一、二、三、四步骤来没有必要,为体现教学步骤的教学步骤是不可取的。
体育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教学理论也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完善之处,教学实践还需要不断进行体验。对于我们周围“已经习惯了的”事物只有本着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去审视,不断去探索,才能使体育教学真正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实效。
江苏沭阳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