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辉:我没有时间寂寞

2017-02-18 16:09王梦白
中华手工 2017年1期
关键词:食养山房茶席

王梦白

初见林炳辉先生,是在一次茶会上。那天,阳光正好,让略带寒意的冬天显得格外热闹。在人来人往间,有位先生身着白衣,围素色围巾,盘腿坐在榻榻米之上,神情自若。间或有人上前打招呼,他探身报以温柔微笑。心里想,这位应该就是这次茶会的主讲人林炳辉先生吧。在茶道界,他没有一个多余动作的泡茶方式早已深入许多茶人的心;而在饮食界,他打造并主理的食养山房,更是声名远播,成为许多人到中国台湾旅游的必去之地。而他却四季如一,着麻衣,礼佛、学禅,不管外界多喧嚣,内心自在笃定。

一步一景

在中国台湾有这样一句话:雅,不过林炳辉。

大约10年前,林炳辉来到如今食养山房所在的这片山林,觉得周围的自然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山林、树木,还有溪流,他当即就决定留在这边。“大约在清末年间,这里就大规模种植包种茶,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也是因为种茶搬迁到此。”所以,从五号茶室的打造上还能看到林炳辉对这块土地10年前的认识。他充分利用种茶人留下的石头房子将五号茶室自然隐在山水之间,让它像是自然生长在天地间。“建筑要跟过去的岁月,之前使用人的思想结合,才不会太锐利,也更有意思。如果全部推翻重建,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而要把它修得安静,能让人一看就有岁月沉淀的表情,就更难。但如果顺着旧建筑的风格,一旦思想开始张扬,也会顺着建筑的气质有所收敛。”林炳辉说话语调缓慢,有种让人不由自主敛神静气的魔力。

与五号茶室相邻的六号茶室,风格虽与五号茶室不同,但气质却一脉相承,林炳辉笑说:“这是源于不经意的不小心。”

最初,林炳辉选择用黑铁打造茶室,想在这山林间有另一种气质的建筑出现。材料买好,设计稿画好,偏偏在员工休息的那天下了一场雨。那么巧,材料全都没有遮挡,黑铁很快就长出了锈迹。把材料全部换掉,林炳辉觉得可惜,但如果按计划安装,建筑的表情又全变了样。“一位朋友解了围,他用特殊的方法处理了这些的锈铁。”完工后,林炳辉发现之前为茶室考虑的布置、思想,好像没有办法融合。于是,很长时间六号茶室就杵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林炳辉想,这里有玻璃、锈铁、榻榻米,他参考着这3个元素,不断地调整、寻找,终于在锈铁的茶桌上,把矽酸钙板这一建筑材料应用到茶席的制作上。“一开始也觉得用矽酸钙板这样的材质做茶席有些不可思议,但现在来看,锈铁的桌子、墙壁的颜色和空间的留白,都非常简约朴素,有很浓的禅意同时也充满了力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思考。”林炳辉认为,建筑就像是带着磁力,包容了设计师、建造者的生活态度,对文学、艺术的理解,这样的空间才会灵动有生命力,否则就只是一栋建筑而已。

如今,食养山房这间来中国台湾一定要去、但去了又不一定有位置的店,提前一个月预订也不见得能如愿。有食客在感受过食养山房后赞叹:仙境,也不过如此。但想要体验这般仙境,并不容易。得先到新北市,再盘旋经过一片山林,山房就隐匿此间。脱鞋入内,屋里灯光略暗,抬眼望去,看不清走廊尽头。一路走去,每盏灯、每件茶具、每支花……看似随意地被安放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仿佛在讲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关于佛,关于禅。

以食养情

身处食养山房,时常会有室外在下雨或是刚刚雨过的错觉,空气里透着湿润。室内许多落地玻璃和大开窗,白天可以欣赏山中风景,入夜后室外一片漆黑。在盛夏,萤火虫间或在草丛中飞舞,很是梦幻。而在冬季,手边的热汤则是引领身体感受美好的途径之一。

入座后,菜品按照顺序一道道呈现,山房的工作人员会仔细告诉客人品尝的顺序,连起来就是一首愉悦身心的“歌曲”。所有菜品都是林炳辉自创,他懒得照着菜谱做菜,所以就着手边的食材随意搭配,没有规则,反而少了限制。“在中国台湾,餐厅不好做。厨师做到一定知名度,就会被挖走或自己当老板。所以,一开始我就把这里当作一个实验,用美学思想设计菜品。”就连一道简单的烫青菜,林炳辉都会考虑色彩的饱和度。他也去欧洲旅行,去日本考察,吃米其林,吃怀石,但回到台湾就自创菜品。“坚持用环保、自然、有机、生态作为基础,用味觉和视觉来做菜。食养是新的概念,所以菜品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林炳辉的食养山房,没有菜单,只提供套餐,内容还会随着时节变化调整。所以,预约而来的客人,在菜上桌以前,也不知道自己将吃到什么。“有人说这样做很聪明,其实是我们没有能力给客人点餐。预约制让我清楚知道今天来的客人的数量,我就做多少东西,省了很多麻烦。喜欢的客人会再来,不喜欢的客人可以選择其他家,但这里的风格不会变。”林炳辉一直不愿意用商业的态度来经营食养山房,所以有人问,这里可以容纳100人、200人,为什么只接待30人?因为不是所有的客人都需要,真正喜欢的人不怕麻烦也不怕等待。

“20年前的台北,人们对吃也还没有进化到现在的要求,流行去山上吃饭,我们叫做土鸡菜。但上山以后人们就唱歌、喝酒,用很直接的方式疏解生活里的压力。吃得好的表达就是肉多一点、海鲜多一点。我想应该可以更好。”这里已经是食养山房的第3个地址,那些几年前积累下来的食客,现在也还来。

林炳辉一直认为食养山房不是一间专业餐厅,它只是容纳了生活的美,用心灵体验的舒适空间。在这里,食物的感受是跟随视觉进行调整的。山房的工作人员,林炳辉花时间像教授弟子一样,淡化他们在餐饮行业过去的一些习惯。大家每天一起学习泡茶、打坐、看书……在这里工作,也是一种修行。

随波而动

林炳辉说他这一生,几乎都是在被动选择,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好。没有不舍与放弃,也没有挣扎和反复,从设计师林炳辉到食养山房主人林炳辉,整个变化的过程,人仿佛被推着前进。

十几岁的林炳辉以流浪的心情从老家宜兰来到台北,做建筑设计。公司不大,但也需要在工地忙碌,一边努力在大都市站稳脚跟,一边挣钱偿还老家的债务。台北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他觉得喘不过气。

那时,林炳辉结识了一位摄影师,常常去拍摄空间喝茶聊天。在来往中,林炳辉开始对茶产生了兴趣:“他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另一种生活。”生意没有预期的顺利,公司不得不结束经营。偶然间,林炳辉来到新店山里,租住了一间铁皮屋:“人住了下来,有工作上的事情就接下来,在这里画画。朋友来探望,泡茶招待。”山里安静,林炳辉乐于过这样的生活。

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识,都是一种因缘际会。

在新店双峰国小任职的朋友某天突然向林炳辉提议,学校20多位教职人员聚餐,想请他做一餐饭。林炳辉想,自己从没认真研究过厨艺,平时做饭只是随性招待,对于邀约很犹豫。但是朋友鼓励说:“就用你的方式做嘛。”于是,林炳辉就把20多位老师当作是招待朋友那样想着,完成了这次邀约。没想到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朋友请他做饭,也专程来吃他做的饭。原来的铁皮屋,慢慢加盖了茅草,室内也添置了榻榻米。喜欢茶的朋友,为屋子提供了茶具,林炳辉也到处收了些喜欢的木制桌椅、花器、陶器、字画……原本单调的屋子,成了很有味道的饮食空间。

这应该算是食养山房最初的模样。

当时,所有事情都是林炳辉一个人完成。一大早打扫房间,上街买菜,备菜、煮菜,客人来了还要劳烦他们自己端菜,客人走后,又是他一个人慢慢收拾。不知不觉,一做就是几年。“前几年,完全没有盈利。只是觉得这是自己喜欢的事,虽然辛苦还是坚持。”一坚持就又是好几年。

林炳辉从没想过用商业的方式运营自己的空间,而是一直用心做文化,“当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商业也就随之而来。”林炳辉并不排斥商业,但也不刻意扩张。从新店、阳明山到现在的新北,林炳辉和他的食养山房越来越成熟。现在,许多具体事情已经不用他亲自管理了,他的主要工作是保持山房里的“茶气”和“禅意”。

山房周围这一大片地,林炳辉却只用了其中一小块。其他的,任其留白。如今,学习是他每天生活的重点,学佛、学茶,身体力行的打坐、修禅、净心。“只有周身安定,才能开启智慧。而这种智慧又会被我用到空间的打造上,做其他很多事情。”一个人,面对整片山林,会寂寞吗?“怎么会,我根本没有时间寂寞。”林炳辉如是说。

《中华手工》×林炳辉

对林炳辉先生敬仰已久,此次林先生应重庆仟茶院的邀请带着他的茶道美学精神前来分享,有幸在现场与他对话,感受他的个人魅力。

Q:重庆这座城市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A:重庆给人的感觉很温暖哦,跟台湾很像,我对重庆也特别有感情。路过沙坪坝,会想起琼瑶的《三朵花》,而且重庆人讲话抑扬顿挫,听着很舒服,感觉特别亲切。

Q:如果想要习茶,应该怎样开始?

A:首先每天要喝茶,一个人也要喝。从生活中开始,在家里做一个茶席,请家人喝,拉近與家人的距离。慢慢地,邀请茶友前来切磋,把对茶的生活情态从室内延续到室外。

Q:品茶有固定的仪式或规矩吗?

A:喝茶并不是严肃的事,放松才有意思。感觉好的地方,就可以摆茶席。人在不同的年纪,茶席摆放不同是正常的。年轻人的茶席能反应出热情;年长者的茶席更注重实用。但没有固定的规矩,也没有固定的地方,能与朋友喝茶聊天的地方,都是茶室。

Q:食养山房让大家向往,请跟大家谈谈空间美学打造的心得。

A:空间美学其实是情绪的体现,而情绪又是人们看到事物之后产生的观感,是沉淀内心,收敛肢体,让口腔跟味觉、听觉自然形成的画面。

Q:您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分享下吗?

A:生活不是抵抗“忙”,也不局限在“慢”。如果匆忙的你在做有意义的事,那它也是美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千篇一律,需要去经历,才能分辨个中滋味。就像神农尝百草,各有一味才圆满。

猜你喜欢
食养山房茶席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等4项食养指南
营养学科视域下“传统食养”研究的切入与思考*
后素山房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重庆拾山房民宿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
鍾磬山房藏石欣赏
汤之食养:煲炖在汤水里的爱
茶席:一种可以玩的艺术
浅论茶席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