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健康视域下的官德价值审视

2017-02-18 15:05张学俊雷培森
决策与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官德身心健康党员干部

张学俊++雷培森

[收稿日期] 2016-12-08

[作者简介] 张学俊(1963-),

男,陕西合阳人,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雷培森(1962-),男,陕西合阳人,解放军451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兰州军区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摘 要] 一个人道德是否健康,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而且对他人及社会也有较大影响,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具体而言,党员干部道德健康具有四重价值,即有益于官员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升官员的道德人格,有助于官员的事业成功,有助于提高官员的幸福感。重视道德健康视域下的官德价值研究,不仅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 道德健康;身心健康;道德人格;官德;党员干部;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77-10

当今人们都重视身体健康, 但对精神健康却不够重视,尤其极少关注道德健康。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实践价值来看,道德健康都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人道德是否健康,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他人及社会也有较大影响。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党员干部在道德健康上有缺陷,那么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党性纯洁,更谈不上对党忠诚、廉洁奉公、服务人民、尽职尽责、牺牲奉献了。因此,把握道德健康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理解道德健康对于党员干部的重要价值,对于党员干部提升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实现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净化,乃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与道德健康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刻、愈来愈全面、愈来愈科学。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 24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在健康的这一新概念中,躯体健康是生理维度,心理健康是心理维度,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则主要是伦理维度。可以说,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范畴是有科学道理的,这就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因此,关于人的健康内涵的认识,不能只注重生理方面,还应注重心理方面;不仅应考虑到人的个体,同时也应考虑到人的群体(包括家庭和社会),涉及到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基本领域。唯有如此,健康的概念和内涵才更深刻、更全面、更科学。

从道德的词源意义看,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它在形、音、义三方面有着世界上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文化功能,并以独特的形式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蕴、文化修养和历史渊源。当人们了解了一个汉字的结构,对这个汉字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典籍里,“道”字,最初的涵义是道路。甲骨文的“道”字“从行从止”,用十字大路和一只脚来表示行走之路。金文的“道”字,演变为“从行从首”。这就是说,“道”在此时,已指那种直通大路,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因此,“道”的本义为大路,即“康庄大道”。后来,“道”被逐渐引申为方向、途径;由循行、通达之义,又引申为“道理”,即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法度、准则、原则、标准以及运行规律,故有“天道”“地道”“人道”之说。韩非子曰:“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萬物之所以成也。”(《韩非子·解老》)而“德”字,许慎《说文解字》中分析“德”字为形声字:“德,升也,从彳,悳声。”形符“彳”,用来表示人的行为。声符“悳”不仅仅表音,从其结构分析还蕴含有义。“悳”上是一个变形的“直”字,在“十”和“一”中间竖着的“目”倒下来,变成了一个横着的“四”,这是一个变形的“直”字,用来表示正直。“直”的下面是个“心”字,用来表示思想。“心”加“直”等于心地正直。所以,从“德”字的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仅表示看得见的行为正直,而且表音的符号中也潜藏着内在的心之正直。“德”字所表达的正是,正直的行为所体现的客观方面的规矩(即后人所谓的“礼”)以及由正直的思想所体现的主观方面的修身养性。这正是道德所必须具备的两大要素[2] 。将“道”与“德”联用始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管子·君臣下》)。这就是说,只要统治者确定和奉行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那么老百姓就会接受教化。战国时的荀子在《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老子翼·卷七引》)意思是说,人们对“道”这一无往而不在的法则认识、修养之后,颇有所得,因而做起事来对人对己都合宜,问心无愧。道德联系起来解释就是认识“道”,内得于己,在内心有所得。由此可见, 道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社会行为规范,其二是个人品德操守。用现代语言表示,道德可以表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道德讨论涉及的绝不是普通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大问题。就道德所关涉的范围来看, 道德关涉人们立身处世、追寻美满人生的行动,是塑造人格、升华人性、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标准。“道德形成于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如同阳光、雨露、空气,须臾不可缺少。道德要求适用于每个人,规范着每个人的人生,做人要从德开始,德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魂”[3]。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道德健康是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是否健康,一般基于以下标准:一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追求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人们的行为会不自觉地以满足个人需求为出发点,但道德健康意味着不可损害他人的利益,即利己而不损人。二是具有辨别真假、善恶、美丑、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这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这方面的辨别能力,那么他必然会失去道德健康,甚至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危害。三是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及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不是单一的个别的要求,而是包括原则、准则、戒律、标准等多层次、多方面要求在内的规范体系,是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共同组成规范之网,将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四是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义务,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能为人类幸福作应有的贡献。可以说,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是一个人道德健康的重要标志。道德健康既是人的健康所需,也是社会文明所需。拥有道德健康,拥有善良、爱心、自信,这些不管对个体本身还是对社会,都极为重要。因此,道德健康的提出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美好追求。幸福的人生同健康的道德密不可分,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难以称之为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二、道德健康有益于官员个人身心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观点认为,个体在生理、心理与外界社会三者之间如果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就意味着身心健康;如果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机体的平衡状态失调,人就处于不适或疾病状态。而造成这种平衡失调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道德因素。当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对社会有利时,就会心地踏实、心境平和,产生一种愉悦感、价值感和崇高感,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即道德愉快)。而精神的愉悦与道德的满足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均有助于身心的安泰。科学研究表明,道德愉悦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增加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体健康。而且,道德愉悦同时还有减轻和消除精神痛苦的作用,并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信心、勇敢、坚忍不拔和乐观进取等优秀品质的坚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内核。相反,那些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人,因其胡作非为必然会导致精神紧张、恐惧、内疚等不良心态,使人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痛苦就是道德痛苦。

巴西医学家阿塞托·马丁斯曾用10年时间对583名被指控犯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与同样数目的廉洁官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前者中因生病而死亡的占60%,后者仅占16%。由此得出结论:卷入腐败行为的人,不仅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同时也摧残自己的身心,容易患癌症、心脏病、脑溢血、神经过敏症、失眠等疾病,并认为腐败行为是致人早逝的“催化剂”,而廉洁则使人长寿[4]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违法行为必然导致精神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负面心态,食不香、睡不安,严重的精神负担会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在恶劣心境的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诱发各种疾病。相反,道德高尚的人往往心地坦荡、光明磊落、性格豁达、乐善好施、心怀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心态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能够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诸如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个体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加这一个体肌体的抗病力,以至达到延年益寿。这不仅从实践方面给古人所说的“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等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同时说明,道德健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基础上的升华,是健康的最高境界。总之,道德健康能够保证和促进身心健康,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具有基础性和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三、道德健康有助于提升官员的道德人格

通常而言,“人格”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修养的描述。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是个人的做人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的集结,也可以说是个人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道德人格中的“格”,是指对心理学中的处在“格”之中的人或者自然而然生成的人,以道德规范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道德高尚的人便在“格”之内。究其实质而言, 道德人格是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的有机融合和统一。由此可知,一个成熟健全的党员干部的道德人格,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意志自主性。意志独立、自主是党员干部健全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必要條件。二是自我统一性。自我统一性能保证党员干部在复杂多变的从政环境中,在面对各种挑战诱惑时,或充当的角色发生变化时,能够始终保持道德行为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而不至于出现双重人格或人格分裂。三是主体完整性。党员干部健全的道德人格从构成要素上来说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内容上具有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5]。具备这三个特征的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就会具有很强的人格力量,就会产生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共产党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是党的形象代言人,理应在社会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和引领他人。然而,反观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现状,由于党员队伍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影响党员纯洁性的外部因素的复杂化,导致目前党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党员干部的道德人格发生偏差,甚至由此引发严重的负面影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道德人格的“三失”:一是传统人格的失效。不分良莠、不加取舍地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积极成分同消极成分一起反对、抛弃,使得某些党员干部精神家园缺失、道德情感无所归依。二是现实人格的失范。伴随着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及深化,相应的法律规范尚未完善,道德人格规范尚未定型,道德教育相对缺失,这些都使得部分党员干部的价值标准发生混乱,行为选择发生偏差。在社会上,经常听到人们用“双重人格”评价某些党员领导干部,其主要表现为: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知行不一、事理不一;两张面孔做人,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两重标准处事,对下属要求很严、标准很高,对自己很随意、很任性,要求别人做的自己不做,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做。荀子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篇)所谓“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就是按言与行是否一致分出的等次,最好的“国宝”是说到做到,最差的“国妖”是言行相悖。三是理想人格的失落。共产党员应有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社会主义道德人格和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人格。然而,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被不少党员干部奉为圭臬。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合格”与“人格”一体两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没有一个良好高尚的道德人格,注定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更谈不上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必定是一个道德健康、人格健全和品德高尚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从德、能、勤、绩、廉五个维度明确提出了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明确了官员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的原则性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五条标准”为镜子、为标杆、为方向,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党和人民信任满意的好干部。

四、道德健康有助于官员的事业成功

古人云:“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具体而言,事业是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为之所奋斗的追求目标,是解决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6] 329正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当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本质,赋予了共产党员强烈的使命感和崇高的事业心。每个党员干部都是党的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党员干部只有主动地把自身融入到党的事业发展之中,忠诚执行党的使命和任务,为人民工作,才能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修行之根,未有根不直而枝叶荣茂者”[7] 289。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德性尤其是官德本身所固有的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立德)是前提、是基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一书中也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三不朽”之首,把“立德”视为“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深刻反映了道德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我们党历来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德是才之“核”。也就是说,德是才的核心内容,而且德本身就是才,是作为人格力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才干和能力。其次是因为德是才之“帅”。人才的素质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具体而言基本上是德与才两个方面。其中德体现了个人服务社会的方向,才体现了个人服务社会的本领。德与才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又不是并列对等的,其中德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北宋司马光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8] 53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人民的危险也越大;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难被社会所接纳。智慧再高,无德就会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识再多,无德就会使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就会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具体说,党员干部掌握着一定职权,如果他们没有高尚的品德,就很可能大才歪用,甚至损害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重才轻德,历来是选人用人之大忌。德之不存,行之不远;没有“厚德”,何以“载物”。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地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注意道德操守,道德上的失足有时比工作失误杀伤力还要大”[9] 248。曾经的“英才”,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案发后在悔罪书中曾这样写道:“我将自己腐败犯罪的惨痛代价归纳为‘十个一:政治上一撸到底,经济上一穷二白,名誉上一文不值,地位上一落千丈,形象上一无是处,自由上一无所有,家庭上一塌糊涂,身体上一身病痛,良心上一生自责,总体上一败涂地。”[10]这充分说明,道德上的缺陷足以使一个才华横溢的党员干部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党员干部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有忠于事业、为民服务的恒久动力;只有具备出色的才干,才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能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把真才实学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所以说,道德健康有助于官员的事业成功,有助于官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五、道德健康有助于提高官员的幸福感

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类所具有的权利,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谓幸福感,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大量研究证明,人的幸福感高低与否,不仅与个人的需要尤其是物质和情感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有关,而且与一个人是否感受到生活的意义相关。所谓“意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拥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当生命富有意义时,人的积极情感更丰富,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就更高。因此,拥有意义不仅能让人感到幸福,还有利于其幸福感的维持和增加 [11]。在积极心理学看来,道德健康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表现为:对待过去主要是满足、满意、骄傲、安宁、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对待现在主要是高兴、幸福、安乐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对待将来则主要是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体验。同时,道德健康的人具有更多美的人格特质,如仁爱、慈祥、慷慨、乐善好施、为人、助人、利人等。拥有道德健康的个体由此所产生的踏实、满意、心安、喜悦、自尊、自豪甚至崇高感,以及行为之后从他人处所得到的感激、赞赏、崇拜等为个体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是个体产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同时,这种幸福感还会避免个体陷入“自我中心”,帮助其融入社会大家庭,从而体会到自己对他人与社会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提升生命的意义感[12]。因此,心中有他人,是获得幸福人生、快乐人生的秘诀,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注定是心灵的痛苦者,正如罗素所说:“一个人不快乐,是关心自己太多的缘故。”[1] 1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奉献,在于为人类谋福利。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干部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应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克己奉公,为党和国家事业多作贡献;应严格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应在一切困难和危险面前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以为人民服务造福人民为幸福,以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奉献为幸福,以忠诚党的事业、干干净净做事、勇于担当责任、努力勤勉工作为幸福……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样的人生才最具意义最有价值。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明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大众,我们的事业虽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面对我们的骨灰人们将洒下热泪”[13] 459-46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这是共产党员可以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终其一生坚持不懈去努力的伟大事业,“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曾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把真诚、善良、博爱的胸怀,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反观那些蜕化、腐化变质的党员干部,他们把幸福建立在金钱财富之上,看重位子、车子、票子、房子,以金錢财富的多寡来衡量幸福与否,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贪图享乐,最终堕落为人民的罪人,为人们所不齿。可以说,当官员的道德健康失去的时候,他们的幸福感也定然失去。

六、党员干部道德健康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是与党的作风、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评判我们党,往往是通过党员的言行、作风及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的。如人们常说,‘这个人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那个人根本不像个党员,比普通百姓还不如,是从党员的道德状况中引发出的感性结论。党员的道德修养好,就能给群众作出示范,在群众中就有威信,就有人格魅力;反之,则会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凝聚力、号召力”[14] 116。党的作风如何,直接取决于党内组织成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习作风和生活作风。党员干部的形象如何,不仅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党风是风向源,民风是风向标,党风正则民风淳。要形成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良性叠加效应”,前提是实现优良的党风。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腐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修身不严、用权不严、律己不严、谋事不实、创业不实、做人不实的问题,从而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日趋盛行。对此,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9] 44-46四风不纠,就可能亡党亡国,因为“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由这‘四风衍生出来的”[9] 47。“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这不良风气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5] 387。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聚焦作风建设,正风肃纪、正本清源,立根固本、固本培元,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并号召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身体力行,逐条逐项、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由此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日渐形成,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已提高到91.5% [16]。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德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影响社会风气的主要因素,因此“以德治国”首先是“以德治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为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17] 258因此,道德健康对于党员干部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关系一个人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坚决反“四风”,坚决落实“八项规定”,都能以德为先,都能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那么社会风气必将变得日益清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学俊.心理与心理健康[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振华.“德”字与德文化之渊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高长清.夯实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N]. 解放军报,2009-05-04,(3).

[4]张学俊,王少林.道德健康: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6,(2).

[5]胡 涛.毛泽东党员干部道德人格思想及其启示[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洪应明著.白话菜根谭译注与诠释[M]古秋,注释.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

[8]于憬之.人品与官品[M].东方出版社,20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0]李 伟.一个用权“任性”的高校一把手: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原书记王国炎违纪违法案件剖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05-07.

[11]杨 慊.追求意义能带来幸福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

21,(6).

[12]张学俊.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价值的重新回归[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4).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李君如.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中纪委.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已提高到91.5%[N].京华时报,2016-01-15.

[17]習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官德身心健康党员干部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古代官德思想的当代启示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党纪“官德”内容的示范效应
古代官德之反省内求及其现代启示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