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兵(高邮市第二中学,江苏高邮 225600)
关于活动型课程“活动”的思考
周步兵(高邮市第二中学,江苏高邮 225600)
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建设提出了“课程内容活动化”与“活动设计内容化”的追求。从课程本身来看,课程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看,也需要活动型课程。活动型课程的活动创设要抓好几个关键点:核心素养浸润处;重难点突破处;核心素养评价处。
活动型课程;核心素养;活动创设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政治课把活动型课程作为核心素养建设的抓手,意在引领思想政治课从“死记硬背”“坐而论道”的状态下走出来,回归政治课本身知行合一的本真,推动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素养。本文以活动型课程的“活动”为话题,结合个人实践与思考,对为什么课程要向活动转型、如何创设活动等问题,略陈浅见,以求方家指正。
(一)活动是课程的内在要求
课程(Curriculum)是个外来词,它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思是“跑”(Race-course)。可见,课程是与活动相伴而生的。由此及彼,本次课改,提出实施活动型课程其实是课程本身使然。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新一轮课程改革,那就是返璞归真。换一个角度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两次飞跃都离不开实践。这里的实践就包括本文所说的活动。反过来说,知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过往的经验和认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产物和特殊条件下“解决问题”的结果。这里的“批判性思维”要寓于活动之中,“解决问题”本身就是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离不开活动。
(二)活动是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联系在一起的
创新是时代的特征,创新已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要求上看,中国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这些创新性人才必须依赖于教育来培养。那么,什么样的课程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呢?这就是我们当下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建设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提出和实践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解放学生,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从我们现在对核心素养建设的研究来看,思想政治课与核心素养匹配的课程就是活动型课程。
创设优质活动是实现课程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同行们都在围绕新课程如何操作进行探讨,曾有两位政治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展示课中,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为教学内容,开设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就其活动状况看,一节是从头至尾的活动,大的活动有四个,有“为活动所累”的感觉;另一节则是围绕“中英关系”为主旨活动展开的,从预案看,课前学生围绕“中英关系”准备的工作量太大,超出常态的课程承受能力。本文就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蓝本,借鉴执教老师的课堂经验,对如何创设活动进行探讨。
(一)活动创设于核心素养浸润处
就本课的教学内容看,核心素养有两处比较突出。一是在政治认同方面,本课涉及“爱国”这样一个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内容;二是在理性精神方面,本课涉及“面对问题,能够做出理性的分析、理解和选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应该是在看待或处理国与国之间争端中自然流露的真实的行为和思想,不是口号。因此,本节课的活动可以围绕“南海争端中,处理大国关系中所体现的中国智慧,务实地展示我们的爱国情怀和行动”来创设。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的主旨活动就以“南海争端”为背景,探讨围绕“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展开。
案例1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透过维护国家利益的议题,体悟中国智慧,滋养爱国情怀。
活动开发:主体活动是中国南海维权的故事;对比活动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间发生领土争端的故事。
开发依据:没有比较,学生难以体会中国智慧。
(二)活动创设于重难点突破处
就教材而言,编辑已为我们创设了若干活动,包括教材中以虚线框框起来的用仿宋体编排的话题和每单元后的“综合探究”两部分。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标准,可以将它们分为经典语句解读类、故事启迪类、感受体验类、举例说明类、观点辨析类、案例分析类、科普知识类、探究类等活动。过去我们听课时,也发现个别教师把这些活动都按教材、教参的要求一一展开,结果是课时“严重不足”。这启示我们,不是教材已有的活动都要开展,也不是对应教学目标的要求都要活动,活动要设置在重难点突破处。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少则三五个,多则十来个。如果每个教学目标都对应设计活动,并在教学中开展,这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如果为了活动而活动,那就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动”。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师怎么教?那就是通过创设活动去教,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去突破。本课教学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这一重点内容,以及对“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这样一个“怎么办”的难点内容,可以围绕“南海问题”设置活动予以深化。
案例2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活动开发: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南海问题”相关资料,着重思考并在课堂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近年来中国与一些国家在南海领土上的纷争日趋激烈?(2)如何理解“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开发依据:真理愈辩愈明。
(三)活动创设于核心素养评价处
评价环节应该是制约核心素养建设的关键环节。有人提出“素养不素养,关键在评价”“管用不管用,关键在评价”,这种说法虽不大中听,却指出了一个基本道理,即如果评价环节对判定学生的素养水平不管用,那么,前期的教材解读、活动开发都终将退回应试教育的老路。笔者认为好的评价活动能帮助我们借助活动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素养水平。在此,仍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评价为例。
案例3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活动开发: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以所谓的航行自由为借口,用军舰、航母巡航南海,损害我国的核心利益;特朗普上台不到三个月,中美元首就在海湖庄园成功会晤。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扩大互利合作领域,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分歧。于是,南海开始了降温。
问题:在这一场南海博弈中,中美两国从军事对抗到合作降温,其背后蕴含着什么道理?中美围绕南海利益,可能的选项有几种?你的观点中蕴含怎么样的中国智慧?为什么?
开发依据:解决复杂问题才是学生具有核心素养的标志。
通过以学生高关注度的案例为基础创设活动性评价,不仅能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更能深层次地反映学生素养的真实水平,而且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进行矫正性活动,把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杜威早就说过,“知识的学习是探究活动的‘副产品’”。我们要通过创设活动,把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着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素养。同时,由于活动开发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各自的个性。尽管从讲授型课堂转向活动型课堂不易,高水平的活动开发更不易,但高中政治课改的这一转型,其实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历练。
*本文系扬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政治必修课核心素养校本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16/P/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