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卫林(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江苏吴江 215228)
初中生法治教育要“三进”
严卫林(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江苏吴江 215228)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法治教育要取得成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需要形式的改进、方法的优化;法治教育也需要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活动,以活动促成效;法治教育还需要学校强化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逐步养成习惯。
法治教育;课堂改进;活动助力;环境熏陶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产生实效。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变化相应改进课堂,优化教法;也需要学校提供法治教育必需的硬件,增加必要的设备设施;还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法治教育大环境中耳濡目染,使学生的法治素养逐步提高,法治观念逐步增强,继而成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法律知识的习得,法治意识的培养根基在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更是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大任务,责无旁贷。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抓住教材改版的良好机遇,根据新教材和新课标,大胆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活学活用法律知识,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坚强堡垒和前沿阵地。
(一)改浓缩型为案例教学
法律知识教学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还是沿用着老经验和旧办法,以画、背、默、考为主基调,在教学中习惯于将教材进行浓缩,将知识压缩后强行塞给学生吃。这种满堂灌、填鸭式、速成型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反感而不受欢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真正调动。
我们都知道盐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让我们只是吃盐,肯定难以下咽。而如果把盐放入水或者食物中,我们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自然会将盐欣然接受。这就告诉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喜闻乐见。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案例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案例的阅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感悟道理。如在教学“保护智力成果”时,一位教师采用“创作被盗以后”的案例开展教学,案例来源于本班某学生的创作被某出版社下载并发表,既没有通知也没有稿费。活生生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智力成果权的相关法律常识,学会守法,又增强了依法维权的意识,学会了维权的方法。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不仅不会产生厌恶和排斥的感觉,不再有被迫学习的痛苦,相反却会愿学、乐学、生动活泼地学,从而使学习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的自觉和自愿的行为。
(二)改封闭式为开放课堂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禁锢在钢筋和水泥筑成的教室里灌输知识。为了提高分数,学生本能地以本为本,画地为牢。对于教室外面的世界很少关心,漠然视之。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作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不关我事。这样的课堂现状并不少见。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学生可以走出教室,走向更远、更宽广的舞台。对于一些枯燥的法律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可以聘请法官作讲座,可以让他人现身说法,可以把学生带到法庭观摩庭审过程,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群体中的有效资源,让家长来传经送法。如某校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发挥学校聘请的法律顾问的作用,有时对于深奥的法律知识请律师进教室解释,开讲座;有时根据教材需要组织学生跟随律师到法院去观摩庭审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形式的变化,空间的改变,使课堂效果增色不少。
(三)改一言堂为群言课堂
课堂上,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容量,往往习惯于将法律知识喂给学生吃,教师高高在上,垄断课堂话语权。学生在台下中规中矩,听凭教师填塞,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于是,课堂上学生只要静静等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熟记知识,考得高分就大功告成。
然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理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家作主。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口,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广开言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安排学生辩论,让学生明辨是非。在学生的高谈阔论中,在学生的集思广益中懂得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从而依法律己,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台,由课堂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作者。
诚然,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关键在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但要使法律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行为,还需要学校组织各类活动。
(一)开展模拟法治活动
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高深莫测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如镜中花、水中月,懵懵懂懂。而如果适时组织模拟法治活动,就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参与活动中接受知识,明白道理。在学习“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时,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杂,头绪多,如财产继承权、遗产、财产继承原则、法定继承人、财产继承方式、如何维护合法财产权等内容。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某校另辟蹊径,选择了本地新近发生的一个财产纠纷案件,组织学生以这一案例为脚本,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对此,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不仅如此,有的学生利用家长的优势从法院借来了制服,还请家长进行指导,活动非常成功。活动的举行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还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另外,教师在平时还可以举行模拟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听证会等,让学生在模拟法治活动中,在切身感受中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法律非常重要。
(二)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还需要学校不断造势,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学校可以抓住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宪法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活动时可以请相关专家来向学生作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去参观访问。学校还可以采用国旗下讲话的形式,通过电子屏、横幅等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开展法治竞赛活动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举行与法律相关的演讲比赛、黑板报评比、主题文艺会演、法律知识竞猜抢答等活动,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活动中,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加深印象。学生为了在活动中取胜,往往会在活动前积极准备,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资料,消化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从被动变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文化可以引导人、塑造人、熏陶人、感染人。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养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所学校良好的法治文化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自然而然就会在内心深处接纳法律,继而化为行动。
(一)学生小报文化助推
学生法治小报人人可以参加,参与面广;学生法治小报成本低,见效快;学生法治小报知识密集,容量大。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举行相关专题的法治小报活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在电脑上完成,也可以在美术课上在美术教师指导下完成,或者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课余时间独立完成。每次学生法治小报完成后可以组织一次比赛,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在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同时,学生在欣赏小报的同时又一次学习了法律知识,增长见识。
(二)班级板报文化熏陶
班级板报阵地虽小,但作用却不小。学生在教室的时间较长,早晨到校后、课间、午休、放学后等时间肯定会经常看到板报。板报不仅可以美化班级环境,好的板报还能让学生驻足欣赏。以法治为主题的板报既可以给班级美容养颜,而且日积月累,学生的法律知识内存也会不断增加。为了提高班级板报的整体质量,发挥其效用,学校要定期策划主题,组织开展评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好氛围。
(三)学校场馆文化营造
学校可以根据法治教育的需要,利用空余的教室或者其他场所,为学生开辟法治教育的专门场馆。如某校将几间空余教室进行装修,建成模拟法庭和法治教育宣传室,室内墙壁四周都挂有相关的法律内容和展板,定期更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食品安全法》等,室内还装有电子屏,滚动播放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学生随时可以到法治馆观看,随时学习相关的法律内容,长此以往就能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