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敏明(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学,浙江绍兴 312000)
课改前沿
用好教材“脚手架” 增强课堂对话性
——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的对话教学策略
葛敏明(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学,浙江绍兴 312000)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栏目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暗含“生活经验—直面矛盾—道德成长—行动落实”的教学逻辑。利用教材栏目,基于教材编写逻辑,鼓励学生与自身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因地制宜地开展对话教学,努力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开放性,引领学生实现道德成长。
道德与法治;与自我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
2016年秋季新推行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设置“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框架结构,同时辅以“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等教学支持性资源,暗含“生活经验—直面矛盾—道德成长—行动落实”的教学逻辑。对话教学倡导学生与自身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它是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经验,在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中,体验道德成长,实现价值生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实施对话教学对增强课堂的开放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极具价值和意义。
自我对话注重学生内心的反思,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景,配以问题,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如教材中每一目开头都有“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栏目,此栏目设置在于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尽快进入自我对话的氛围。
(一)在图片情景中自我对话
图片情景就是利用照片、漫画等图片素材作为教学要素创设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问题。如“师生交往”一课,可利用教材提供的“师生共同创建班级博客”“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老师和同学一起打球”“老师和同学及其家长一起交谈”四幅漫画场景,让学生回想起自己与老师交往的情景,反问自己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老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又和老师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通过图片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课堂主题。图片的选择要注意典型性、生活性和真实性,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自我对话的好素材。
(二)在视频情景中自我对话
视频情景有图片情景不可比拟的生动性特点,能让学生更快进入状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自我对话。如“师生交往”一课,如果我们把前述的四幅漫画场景替换为视频,则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事先拍摄好自己和学生一起活动的视频,届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能快速进入角色,实现自我对话。视频要注意选择简洁明了、主题明确,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此才能引起学生真情思考。
(三)在问题情景中自我对话
问题情景是指通过文字描述,用思考题来带领学生进入回忆的世界,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如“家的意味”一课,教材开头设置了问题情景:家是地域,家是住所,家是一群人,家是吃饭的地方,家是……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家”是什么。看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会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联想自己的家庭,反问“我们家是怎么样子的”:家是给予温暖的地方,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来源等。在这样不断的自我对话中,学生进入了课堂状态,激起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教材“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符合生生对话的需求,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开展讨论、辩论和互助合作,让学生有机会相互对话,从彼此对话中,实现思想的交流、思维的拓展、问题的生成与解决。
(一)在讨论中与同学对话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设置一个核心讨论题,让学生围绕着论题,有组织、有准备地开展讨论活动。如“守护生命”一课,笔者利用“探究与分享”栏目,让学生围绕“应对灾害或灾难的自救自护方法”这个核心问题,分组讨论在火灾、交通事故、地震、旅游受伤时应该如何应对的自救自护方法。笔者鼓励小组同学人人发言,并做有效记录。整个讨论过程,学生你一句我一言,各抒己见,达到了思想交流与共识形成。
(二)在辩论中与同学对话
辩论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但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辩论,辩论需要选择有争议性的话题。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科学设置辩论题并有效组织辩论,为学生创造对话的平台。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教学中,笔者利用“探究与分享”栏目“做温暖的中国人”材料,设置辩论问题:面对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生生之间的对话由此展开,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学生获得了思维的拓展、问题的深化、理解的加深。
(三)在合作中与同学对话
互助合作以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为目的,因此,教师可把学生难以单独完成或需要在课外继续合作探讨的问题作为素材,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并给予学生展示合作成果的机会,以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如“拓展空间”这一栏目,教师可以分组安排学生,在课后就某一个观点展开合作学习及讨论,通过交流,把各自的想法记录下来,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并安排课时作为集中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对话互动。
与文本对话注重学生的文本阅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栏目,这些栏目都提供了简短而又极具启发性的文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采用这些文本资料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扩展了自己的理解。当重复阅读文本时,又会产生对文本更深更新的理解,这能有效帮助教学达成目标。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在探讨人活着的意义这个话题时,笔者重点推荐教材“阅读感悟”栏目中的阅读材料《雷锋日记》节选,通过让学生多次阅读,让学生说出阅读后的感受,适时推出关于“人为什么而活”的话题讨论,学生愿意说,有话说,也会说,直接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有时候学生阅读的文本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比如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社会状况等,学生对此会有一种陌生感,从而产生“隔阂”。为消除这种隔阂,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教师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当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带着这些理解去面对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在探讨人活着的意义的这个话题时,笔者推荐阅读材料《雷锋日记》节选,发现学生对雷锋的先进事迹听说过很多,但毕竟是20世纪的事,对于这批“00后”学生来讲,更需要教师对雷锋及《雷锋日记》做一些简单介绍,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节选的时候,才能从文本中读出雷锋所追求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三)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阅读了一个文本后,双方都和文本进行了对话,都有了自己的理解,要彼此了解对方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需要教师和学生就文本进行思想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相互询问,解答问题,从而达到双方视界的最大融合。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笔者介绍了雷锋及《雷锋日记》相关资料后,鼓励学生就“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话题展开发言,在学生积极发言后,笔者也就自己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师生就“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与教师对话贯穿整个课堂,它注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为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创设适宜的对话情景,使师生之间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合理引导学生思考,有效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最终达成共识。师生对话发生在课堂的任何时候,是教材中任何栏目都适用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
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对话,并得到一种愉快的、成功的体验,使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这种氛围下,学生会向教师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在这种氛围中充分显现,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才能得到有效实现,也能让师生对话更显自然,更能产生思维的火花。
(二)教师发起的师生对话
由教师发起的师生对话,主要为问答式对话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为普遍,尽管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有时候教师发起的对话,可以解决学生不敢、不想、不会对话的尴尬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的对话教学,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广阔空间和充足时间。
(三)学生发起的师生对话
学生发起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提出自己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师生共同探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能力,把自己的困惑展现出来向教师和同学求助,从某种程度上说,提问得越多越能激起师生对话。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允许学生提出任何问题,重视每一次的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