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常态课”成为课堂教学提效的推手

2017-02-18 10:43谢金兰
教书育人 2017年14期
关键词:常态课常态师生

谢金兰

让“常态课”成为课堂教学提效的推手

谢金兰

常态课是教师和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常态课下进行的,教学任务基本上也是在常态课中完成的。常态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灵动的课,是自然、实在的课。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常态课要精心准备。备好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对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课前反复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系,掌握文本的知识体系和编排意图,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明确课时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突破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文本,以及教学设计都应该精心准备,都要了然于胸。

学生需要的才是课堂教学应该考虑的,这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前提和最起码的要求。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保护好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力求个性差异的自由发展,必须在备教材的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摒弃一切过于形式化的东西,去除公开课的浮华,不玩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丢弃功利思想,淡化上课就得争名次、拿第一、获好评的“怪圈”,需要的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原力的发挥,它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雕琢渲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备课设计也不生搬硬套名人、大家、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本学科,甚至生源情况与教育资源条件,更趋于实际,更注重实效。

常态课既要着意设计,又要浑然天成,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在极其自然的师生学教状态中彰显教师的功力和学生的“张力”。备课中,既要凸显教师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的基本内功,也要预设学生互助合作,取长补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设计在这个状态下的教学,教师没有“表演”一旦出现闪失,便全盘皆输的顾虑与矜持的积极心理状态,有的只是师生在融入交流中畅汗淋漓,落落大方,娓娓道来,最大限度地呈现与表达的景致。

在撰写教案时,对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也尽己所能进行实践创新。尽量减少达标测评或考试的次数(达到上级要求的最低限),所采用的测评、考试题也不使用网上或书本上现有的材料,自己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进行编写,力求为学生的自由发展着想。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积极主张通过大量阅读开启智慧,让他们学会思考,提倡引导那些在精神上受到伤害的学生,对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体会到阅读是治疗他们心灵创伤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专注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学生进行了“有效交流”,教学才有效。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也是多种观点分享、理解和沟通,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长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常态课学生的学习所受的限制少,精神放松、情绪正常,教师与学生配合自然默契,不像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之类,师生的注意力程度不同受到“干扰”和影响是难免的。

课上师生在自然状态下,教师的应变灵活、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便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学生在表达各自思想的交流过程中,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也担心一旦闪失,出现“意外”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生比较活跃,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有效交流处于最佳状态。再者,常态课上教师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也成为在正常不过的事了。更可贵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常态课上,教师充分关注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主体的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竞相迸发营造氛围。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想问题、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他们的一些发言和做法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促使其他学生顿悟,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和完善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肯定、接受这些“智慧火花”,并将这些“亮点”顺势点燃,为教学补充新鲜“血液”,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家园。

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体验

常态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倘若是公开课、观摩课之类,少不了堆砌包装之能事,教材、练习册、达标测评、视频、影评、课件应有尽有,学生云里来雾里去,唯恐回答问题“出轨”进而在众人面前“丢人”,反而越加出错,懊恼的情绪与程度带来的“隐痛”,对后面的教学可想而知。学生由于太看重自己班级的表现和教师、领导、其他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怕稍有闪失造成名誉上的损失,因此就极力约束自己,极力保持沉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不能得到正常的有效的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使学生情感体验生成的主要途径。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发展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师生鼓励中动态生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加强与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习惯,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教会学生合作学习,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技能、技巧,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信心,从而学会学习,并主动投入学习。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学,有兴致地学,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发展。

在作业布置方面,也要考虑学生情感因素。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属于知识巩固性的作业尽量课内进行。课后作业主要体现学科特点,如,小制作、小观察、科技论文、调查探究,并且这些作业尽量给学生充分的完成时间,主要利用双休、节假日这些较宽裕的时间段进行。坚决不给学生布置惩罚性或者无效的作业,学生身心可以得到舒展,甚至是“解放”。不是常态课的话,为追求环节的完整,作业布置与反馈,设计运用必不可少,往往是“草草收场”,有些则是“不了了之”。其实,这种做法“丰满”了课堂,“成就”了教师,“悲催”了新一代。

常态课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潜能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上好常态课,需要教师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与富有个性的创造。我们要关注常态课、重视常态课、上好常态课,在“常态”中历练,在“常态”中成长,使“常态课”成为课堂提效的有力推手。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常态课常态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亲和:常态课的优雅
新课标下农村小语课堂的思考
麻辣师生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