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春
(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浙江诸暨 311800)
学生启动模式下的真实问题处理
姚尚春
(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浙江诸暨 311800)
在学生启动模式中,学生所提问题多数是真实的学习问题,它们可转化为真实的教学问题。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合作与讨论、分享与交流、搭建支架、切分问题等方法。
学生启动模式;教学问题;教学方法
启动模式,相当于发动机,是用来带动或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1]课堂教学的启动模式有教师启动模式和学生启动模式。“既然叫‘学生启动模式’,那么模式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就必然是学生,即学生的提问、分享、表态、朗读、主持、讲课和批注,以及学生的讨论、交流、辩论、议论。当学生的这些学习行为先后并持续发生时,课堂便获得了最初的动力,并不可逆转地 带 动 下 面 的 教 学 环 节 。”[2]在 学 生 启 动 模 式 中 ,学生所提问题多数是真实的学习问题,它们可转化为真实的教学问题。真实的学习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到的但凭个人知识经验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指的是能引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展开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要调动知识、能力和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完成。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应当从真实的学习问题中来,一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言:“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那么,面对学生启动模式下的真实问题,教师该如何处理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学生有时会针对课文的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地方提问,且问题的开放性较大或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如在《荷花淀》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
作者写道:“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只有植物才能“长”在水里,而作者在这里却用来形容人,是用词不当还是别有深意呢?
在讨论中,多数学生认为此处运用了拟物的手法,突出水生水性好,还有一个学生补充说“也是为后续写他水中斗敌作铺垫”。
对《〈论语〉选读》中《季氏将伐颛臾》一课的第23个注解“孔子预感季氏将会发生内乱,所以这样说。后来季氏家臣阳货果然一度囚禁了季桓子”,有学生认为不妥,理由是:
“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生在季康子时期(苏教版教材观点),而“阳货之乱”发生在季桓子时期。因为季桓子是季康子父亲,所以注解说“孔子的预感”是不存在的,并且这样的说法有些迷信孔子,不够严谨。
这样的问题,只有对“季氏将伐颛臾”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的学生才会提,所以不适合讨论,教师可直接让学生通过“分享与交流”来推动课堂教学,同时也让提问的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过难,教师可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支架以降低难度。
如在《老王》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文中‘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中的‘绷’如何理解?”一开始有好多学生认为“绷”说明老王皮肤紧致,此时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想象大鼓上的皮和二胡上的蛇皮有什么特性,最后学生得出:“绷”是皮肤干枯的表现,更是老王病入膏肓的体现。
又如在《想北平》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课文的结尾‘好,不再说了罢,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应如何理解?”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后再理解,但效果还是不好。对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36 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当时作者不在北平,作为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作者除了思念家乡外,更多的是在唤醒人民的觉醒意识,奋起抗战。
结合写作背景,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这样写有三个作用:(1)这一呼唤,充满民族忧患意识,唤醒人们奋起抗战;(2)点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3)这是作者情感达到高潮的自然流露,突出了文章中心。这样,教师就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大,教师可把大问题切分成小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文中‘一个人内心的生存’指的是什么?”因为问题较有深度,课堂一时出现了冷场。对此,教师采用问题切分法,对学生适时地进行了引导:
师 “即使有它们”,“它们”指什么?
生 旧房子、路、尘土、村里的人、牲畜、风。
师 这些事物代表的是什么?相对于“内心的生存”,这些是什么呢?
生 是证明自己生命、生存的证据。是物质化的东西。
师 现在看来“内心的生存”是什么呢?
生 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即使有这些能证明自己生命、生存的物质的东西存在,但是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别人是无法见证的。
又如在《斑纹》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课文1~5段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写蛇?”对此,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 作者如何描述蛇的斑纹,你感觉邪恶还是美丽?
生 1 “长腰”“逶迤”这些词都用得很好,写出了蛇修长而弯曲的体形。还有“密布全身”“斑斓的图案”等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我感觉很美。
师 “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一句中,“用心险恶”如何理解?
生2 这是拟人手法,是说蛇用自己美丽的斑纹迷惑对手,用心险恶。
师 很好。那么我们人类这样来形容蛇,你们觉得是否公平呢?请阅读第3~4段,然后谈谈你的看法。
生3 我觉得不公平。第3段中说蛇是“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它“只因说出了一个真相”,承受了“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良好的视力”的痛苦,可见,蛇也是受害者。
生4 对,第4段中说“一个人要为他不识趣的打扰付出昂贵的代价”,可见蛇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会在人类打扰到它或者去捕捉它的时候进行反抗,所以蛇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呈现出一种所谓的“险恶”。
师 你们分析得很好,也就是说用5个自然段写蛇的“斑纹”其实告诉我们什么?
生(齐) 这是生存智慧(技巧)。
生5蛇的斑纹具有代表性。
师 课文1~5段写蛇的斑纹,是因为蛇的斑纹具有代表性,且告诉读者,蛇的斑纹的存在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
这样,一个大问题就被细化为若干个有梯度的小问题,自然地得出了答案,而且教师让学生贴近文本作答,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依文作答的习惯。
[1]李仁甫 .学习 的 力 量[J].语 文 教学通 讯·高中 .2015(2):13.
[2]周军 .学生启动模式:生成课堂的顶层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2015(2):13-14.
(责任编辑:巫作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