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国学教育的思考*

2017-02-18 13:37:30李国辉
教书育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国学政治内容

■李国辉

(佳木斯大学)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国学教育的思考*

■李国辉

(佳木斯大学)

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包含着前辈总结出来的精辟的人生哲理和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其丰富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国学内容相互融合,对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国学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角度出发,浅谈如何才能让国学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国学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国学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其影响力非常深远。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人们对国学内容开始冷淡,甚至一度都已经跌落谷底无人问津。而今,人们开始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逐渐使国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尤其是其中一些教育观点和教育理念是没有办法替代的,对现今的教育有着非常大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鉴国学中的相关内容,帮助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 国学的定义

“国学”这一名词出现在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国学这个名词是富有一定政治倾向色彩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学派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以来,对国学开始有全新的讨论,但是,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众说纷纭。本文暂时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没有任何政治倾向的情况下,对国学这一名词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国学”顾名思义是知识的统称,凡是在我国发生的所有具备中国特色的学问都可以称之为国学。通常情况下,国学主要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内容,其中还包括中医、戏曲、星象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学问。国学向外延伸也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有哲学、史学、伦理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讨论。我国最早期出现的国学流派可以分为: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等等;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国学演讲录》中对国学进行划分,将其分为了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这几部分,这也算是国学中最为基本的属性内容,也是人们最常理解的内容,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所在,是需要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这样的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之中有所体现。

二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在国学中的体现

1 德育为先

一直以来,思想学家认为,最好的政治即不是强硬高明的政治手段,也不是具有完善的政治管理制度,最好的政治是教育。孔子在教育其弟子时说过“志于道,据以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进行教育时,不单单传授的是教学内容,其主要的教育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后代朱熹也继承了道德教育这样的观念,提出了学校办学教育必须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还对孔子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只有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才能让学生的学识得到最好的发挥,重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古代两位教学大家的教育思想都能看出德育教育在国学思想的地位,为现代的德育教学提供了依据。

2 以身作则

要想以德服人首先要做到的是自身成为别人的楷模,用道德力量征服人心。所以,孔子在教学时强调要建立以道德为示范的教育方法,明确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念,这就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自身的品德情况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到了导向作用,学生看到老师的人格魅力,被其吸引,这样不仅能投身于学习之中,还能对老师的人格各品德进行模仿,使自身具备教师的良好德行。

3 躬行实践

重视实践的效果是国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则,只有亲力亲为实践道德规范,才算是真正的修养,如果一个人仅仅懂得而不实践,那么也就谈不上“修养”二字。荀子说过:“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样的理论也就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必须要把道德伦理在实践中履行起来。在孔子的思想中,外界所说的某人的人品如何、修养如何都不能成为其判断他人行为的观点,只有观察他的行动,注重实践才算是最后的结果,躬行力究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朱熹所讲授的道德修养标准也是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实践,“明牟之,笃行之”,实践才是检验一个人品德的唯一标准。而在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过多,但却忽视了实践环节,与国学思想背道。

三 国学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开展

1 因势利导,发挥国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当下出现的“国学热”是我国国学文化复兴的表现。有心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是非常好的现象,是对历史的肯定,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仁、孝、理、爱”等方面的传承和肯定,符合我国现在的和谐、诚信、安定的国家方针,同时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德行和操守。大学生是处于容易接受各种信息的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其进行引导,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末,中山大学中文系规定所有的入学新生必须在一年级期间完成150篇题材自由的作文,这一规定让所有的学校为之一振,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在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业之外,每三天就必须要完成一篇作文,而一年就需要完成至少6万字的内容。在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业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在电脑课程的学习上,所以,从原来的150篇逐渐减少到了120篇,不仅一年级要完成这些篇作文,在二年级的时候根据不同课题还要完成5篇读书报告,督促学生多读书充实自己,三年级要写学年论文,对自己学习进行总结,到四年级的时候写毕业论文。对所写的内容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基本要求。这一规定已经实行了20多年了,中山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字基本功都比较强,在毕业之后投入到各工作岗位中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这离不开学校独特的培养方式。

2 根据时代发展,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活力

国学的发展还需要与时俱进,不应该运用封建的传统方式搞形式主义。因为国学传统文化受到不同时代的限制,也都具有各个年代的影子,肯定有不适应当代学习的地方,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完全按照典籍进行教学,那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推动作用,还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绊脚石。例如,在河南驻马店上蔡县,慧光文武国学教育曾经对100名4岁到13岁之间的学生进行三年全封闭的培养,这三年之中学生不能回家,只能住在学校中。在这三年之中,学生每天要诵读文学经典,练习书法,在饭前要念诵感恩词,遇到客人还需要90度鞠躬问好,谈因果报应等等。虽然给人感觉是特别懂礼貌,文学素养深厚,并且这是对传统美德的教育,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是,这样也是与时代脱轨的表现,不能适应当代的文化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赋予国学时代新的意义。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时,一定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重新设计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学到的内容。

3 结合自身特点,不搞“一刀切”

国学中不仅有文学内容,还有非常多的国粹内容,但是,给学生传授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然,就不是对学生进行熏陶,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切忌盲目跟风。如在2010年的时候,教育部决定在我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加入了京剧的内容,北京这一试点地区在新开学的时候会有20个中小学校开设京剧课程。这一决定刚一出来,就受到了全社会的热议,赞同的一方指出,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但是现在传播的非常少,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接受,对京剧进行传承。持反对意见的人指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戏曲表达形式,苏州有昆曲、绍兴有越剧、还有皮影戏等等,这些也都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形式,也需要传承下去,同京剧一样是国粹。并且,京剧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只能算是一个地方性的剧种,也不是全国都推崇的,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精粹都有所不同,不能因为某一地方的文化受到欢迎就只能对其进行传承,而放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工作开展时了解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充分了解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的设置,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走马克思主意道路,还需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结合,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全新的、积极的作用,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5 注重陶冶的教育方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的大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所以,陶冶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需要继续发展下去。孟母择邻而居,就是为了让邻居为孟子做好榜样,千金买邻都是陶冶教育的佳话榜样。国学思想可以利用可控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和陶冶,让学生可以耳濡目染地具备国学素养和文学素质,这样比后期的强制培养效果好得多。所以,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陶冶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具备国学思想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国学思想内容是我国长期发展总结出来的精华部分,最优秀、最宝贵需要继承的部分还远不止这些,还要不断发掘。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抓住国学思想中深厚的文化基础,抓住重要的几个方面,把国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学生展现出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国学这深厚的土壤之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国学思想对自己成长的作用。

[1]钟明菩,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苏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3(5).

[3]徐小丹.试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功能[J].中国科技信息,2007(6).

G641

A

1008-2549(2017)07-0108-02

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化校园全国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独立课题“中华国学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课题编号:DCF13011—0018A)。

猜你喜欢
国学政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