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支龙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 211800)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与外因和内因有关:基因、染色体是内因,外因则包括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氧气、水、二氧化碳、养料、土壤、火、风、矿物质和盐碱度等)和人为因子。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生态位的分化,从而形成形态有别、习性有异的不同生物多样性类型。生物多样性类型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生态因子往往起主导作用,因而可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将生物多样性分成不同的类型。
1.1 温度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由于温度和温度的变化不同而产生的生物多样性,称之为温度区分型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适宜生存的生物类群不同,据此可以进行有关分类。例如,植物界有热带植物、温带植物、寒温带植物和寒带植物等;菌类有耐高温菌(嗜热微生物)、中温菌和耐低温菌等;动物界也有耐热动物、中温动物和耐寒动物等。在希腊维库加的温泉里生活的水老鼠,在90℃的水温下,活得自由自在,当放在常温下,反而会被“冻死”。
温度变化会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生物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表现出多样性。例如,植物界有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等;动物界有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等。有些动物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有换毛、换羽、改变体表颜色等生理行为;有些生物有冬眠、夏眠、迁徙、洄游等生活习性。全球气温的变化、温室效应将会影响温度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1.2 光照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决定区域的光照条件,光照因子的变化会引发生物生态位的改变,从而形成光照区分型生物多样性。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光质会引起植物的生态位分化。例如,在高山上,有适应紫外线作用的莲座状叶植物,深水中有利用绿光的植物,浅水层有利用蓝光和红光的植物。②光照强度不同对植物生态位分化的影响。高强度光照条件下适宜生存的是阳性植物(如水稻、蒲公英、各种乔木等),阳性植物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高。低强度光照条件下适宜生存的是阴性植物(如人参、三七、八角金盘、绿萝等)[1]。③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起信号作用,使生物出现日节律性和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进而使生物的生态位发生分化。如夜行性动物(蝙蝠)、昼行性动物(蝶类)和昼夜性动物(田鼠),常年活动的生物与适时休眠生物。在人工环境中,控制光照因子,对生物的生长状况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1.3 土壤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根据土壤的质地不同,可以将其分成黏土、沙土和壤土;根据土壤的酸碱性不同,可以将其分成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不同,适宜生活的土壤微生物也不同,由此分化出不同的生物物种,形成土壤区分型生物多样性。例如,大多数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是壤土;能在黏质土中生长较好的植物不多,其中有水稻、芦苇等;能在沙质土中生长较好的植物也不多,其中有大豆、花生、西瓜等;沙拐枣、沙柳、骆驼刺和胡杨可以在土质较差的沙土中生长[2]。
大多数花草树木适宜生长在中性土壤中,但是也存在需酸植物、需酸耐碱植物、需碱耐酸植物、需碱植物和偏碱偏酸植物。依据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分成喜盐植物(如海蓬子)、抗盐植物(如盐地凤毛菊)、耐盐植物(如红树)、碱土植物(如一些藜科植物)等。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会对土壤区分型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
1.4 空间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不同的空间类型可以造就出不同类型的生物,由此形成空间区分型生物多样性。例如,在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区,在地被层和草本层中栖息着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和各种啮齿类,在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松鼠和貂等,而在树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等鸟类。虽然许多动物可以利用几个不同的空间层次,但总有一个最喜好的层次[3]。而乱砍滥伐、毁林造田会严重破坏空间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1.5 生物关系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生物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共生、中性、偏利、偏害和互惠等。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稻田里的水稻与杂草争夺阳光和养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蛔虫寄生在人体中,犀牛与犀牛鸟互惠互利,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的偏利关系等。每一种相互关系都联系着多种相关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关系网越复杂,生物的多样性就越丰富,这种类型的生物多样性称之为生物关系区分型生物多样性。而过度捕猎、不合理使用农药等会破坏生物关系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1.6 水量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因子,水量的多少及其变化情况,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由此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称之为水量区分型生物多样性。例如,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生态系统的降水量有明显差别,相应的生物多样性显著不同。依照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4]。不同的生物对缺水环境的适应方式各不相同。例如,耐旱的仙人掌。沙漠里的小动物一般不需要喝水,它们能直接从植物体内获取水分;而水獭离开水环境就不能生存。水环境污染、降水异常等会影响水量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1.7 养料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生物需要通过摄取食物中的养料以获得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生态系统中养料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养料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生物的多样性就不同,此即养料区分型生物多样性。由食物链理论可知,营养等级越多,相关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食物的种类多,生物的种类也多;而在沙漠和两极地区,食物贫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自然有限。生物数量的减少、一些生物的灭绝会降低养料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1.8 氧量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生物需要通过呼吸作用获取能量,呼吸方式有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空气中、水中、土壤中和其他环境中氧气含量的不同及其变化,会引起生物生态位的分化,产生不同的生物类群,由此形成氧量区分型生物多样性。例如,乳酸菌、大肠杆菌等属于无氧呼吸生物;自养型生物大多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水污染、水华、赤潮等会降低水中氧气的含量,进而会降低水中需氧型生物多样性。
1.9 基因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基因是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DNA序列可以千变万化,相应的基因也就多种多样。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根据,不同的生物类群基因有明显的差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等是形成基因区分型生物多样性的微观源泉。
转基因生物在基因型方面可以丰富基因区分型生物多样性。同时,转基因生物对于现有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会产生影响。
1.10 人为区分型生物多样性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个物种,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在长期的人工选择和人工驯化下,有些生物会逐渐变成新的品种,例如,金鱼新品种的形成,杂交水稻的培育,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各种转基因生物等。此外,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对濒危生物进行特别护理、建立种子库和基因库等都是人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能动性表现。总之,人的活动可以丰富人为区分型生物多样性,而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过度地开采生物资源等,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生物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就能长期利用。反之,不合理开发利用,后果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不仅有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沿海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种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很多生物的美好家园,它既可以防浪护堤、促淤造陆、巩固堤岸,作为经济产业基地,还可以净化大气、水体和土壤,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基地等[5]。
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生存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是在所难免的,生物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应这些变化,并且不断地演化。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行为已经显著地影响到生物的生存环境,部分生态因子的变化超出了一些生物的承受能力,以至于出现生态多样性危机[6]。例如,人为的环境污染、过度地采集和捕猎、动物的迁徙和洄游路线的人为阻隔、生物采食和活动区域的日趋缩小等,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均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认识并控制有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②建立和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机构,完善相关的责任机制;③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和法律体系;④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相结合,濒危生物要给予特别关照;⑤利用多种渠道筹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和物资;⑥认真做好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评估和监测工作;⑦加强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⑧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广和应用有关的保护技术;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和伙伴关系,加强国际合作;⑩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部门计划和区域的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