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健(临沂国际学校,山东临沂 276013)
构建对话互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文化
宋 健(临沂国际学校,山东临沂 276013)
新课程提出了交往互动的新教学观。对话互动的课堂文化是以师生、生生对话和互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构建这种课堂文化的基本策略包括:营造良好的对话互动氛围,选择恰当的对话互动话题,创设有效的对话互动情境,培育良好的对话互动品质等。
课堂文化;对话互动;教学观念;构建策略
新课程提出了交往互动的新教学观。贯彻落实这一新教学观,需要教师精心构建对话互动的课堂文化。所谓对话互动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师生、生生对话和互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下面以道德与法治课(原思想品德课)为例,来探讨构建这种课堂文化的一些基本策略。
对话和互动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是对话互动的前提。如果缺少这一前提,就不会有真正的对话和互动。怎样才能营造这种氛围?需要教师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师德水平比较高。师德突出表现为教师能否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师德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他的教育之爱与教学热情会强烈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他对学生的爱会激发出学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对话互动中来。相反,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从内心排斥教师职业,对学生缺乏热情和爱心,不愿了解、理解学生,不愿关心、爱护学生,这样的教师既不会有澎湃的教学激情,也不会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教师,学生参与对话互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被激发和调动起来。
第二,教学能力比较强。营造对话互动氛围,光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的支撑。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引导学生恰如其分,调控课堂恰到好处,激励学生因人而异,就能形成良好的对话互动氛围。相反,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该引导时缺少引导的方法,该调控时不知如何调控,该激励时不会激励学生,对话互动的良好氛围就不可能形成。
第三,教师角色比较正。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学生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这种不正确的角色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成为界限分明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对话、互动根本不可能展开,当然谈不上良好氛围的创设。而教师端正课堂角色,由学生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向导,由课堂的主宰变成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伙伴,必然会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使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使课堂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如此,对话互动的良好氛围自然也就能够形成。
对话和互动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这就需要选择恰当的对话互动话题。话题的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对话和互动的效果。恰当的话题主要应具备以下“三性”:
(一)话题要有挑战性
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学生会感受到积极思维、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快乐,容易激发参与对话互动的热情。如果话题比较肤浅,只是一些“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就没有深入思考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对话互动的兴趣。
例如,教学山东版《道德与法治》(下同)七年级上册第5课第二框第二目“尊重他人”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说要尊重他人,是否所有的‘他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呢?”
这个话题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他人”中包括坏人、罪人、恶人,包括学生身边犯过错误的人。这些人是否应该受到“尊重”,就不能用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来回答,必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解决。
(二)话题要有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话题,才会有对话互动的必要,教学也才会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一是针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只有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和熟悉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在重点、难点处设计对话互动话题。
二是针对疑点。教学内容的疑点,往往是学生模糊不清或产生疑惑、产生认知或思维冲突的地方。解决了疑点,才能够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释疑解惑、提高认识和思维水平。例如,教学下册第17课第二框第一目“家庭保护”时,针对父母是否有权看子女的日记这个疑点,教师设置了话题:“父母真的有权看子女的日记吗?”通过对话互动,学生不仅明白了要不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提高了学生对家庭保护的认识。
三是针对空白点。《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预留了许多空白点。教师在这些空白点处设置对话互动话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话互动的积极性。例如,下册第11课第二框第二目“男同学,女同学”,教材所预留的空白点是横线上的内容。女同学写出:男同学的____很值得我学习!男同学写出:女同学的____很值得我学习!横线上所要求填写的内容是男女同学各自的特点或优势。教师可以针对这个空白点设置话题:“男女同学各自的特点或优势,对男女同学交往有什么积极作用?”这个话题是探讨男女同学各自的特点,包括性格、意志、兴趣、情感、行为等方面。学生对这样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参与对话互动的积极性也会比较高。通过对话互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男女同学交往的重要性。
(三)话题要有生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建构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开展课堂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应该注意联系生活来选择话题。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最新发生的时事政治等,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话互动话题。
例如,教学上册第1课第二框第二目“爱上学习”,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处,就可以选择这样的话题:“学习真的无用吗?”
这一话题就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因为学习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日常生活,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愿学习等问题,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所明显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对话互动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有效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提高对话互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构建对话互动的课堂文化,需要创设有效的对话互动情境,力求做到“四性”。
(一)情境的多样性
可以创设的对话互动情境很多,诸如语言情境,实物情境,漫画、图片情境,故事情境,角色表演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对话互动情境的创设,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课堂就会生动,学生的兴趣就会浓厚。反之,课堂就会显得单调,学生就会感觉乏味。
(二)情境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趣味性强的情境,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会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话互动的情绪。
例如,教学上册第6课第一框“扬起自信的风帆”,教师设置了“小剧场:我来当导演”表演情境。剧情是:
文艺委员:我是文艺委员,今天我们要挑选晚会的演员!(扭头看见了小云)哎,小云,你这么能歌善舞,能在晚会上表演个节目吗?
小云:(非常自卑地)不行不行不行!我这歌喉和舞姿哪能见人呢!不要叫我出丑啦!
文艺委员:同学们都很喜欢你的歌舞呢!
小云:(愁眉苦脸)他们太抬举我了!我哪有那么好的才能啊!你还是放过我吧!
小强:哎哎哎,她不演,我来演啊!表演可是我的强项啊!(用手指着自己说)我长得老帅了!而且我唱歌贼好听!在班里我要是第二,谁还敢当第一?我必须当主角!(昂起头、胳膊环抱在胸前,骄傲地说道)
这个表演情境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借助这个趣味情境,通过学生表演和引导学生对话互动,不但能够让学生直观感知自卑与自负,而且能够学会克服自卑自负的方法。
(三)情境的真实性
真实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命,也是对话互动的必要条件。如果对话互动情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是人为故意编造的,这样的情境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排斥、抗拒心理。因此,必须重视情境的真实性。
例如,教学上册第2课第一框“描绘清晰完整的我”,我校刘老师首先播放小视频《自卑的大红》:“我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子。从小我的普通话就不好,同学们经常嘲笑我的发音,所以我不敢在人前讲话,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大红对自己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应该怎么看待自己?”之后,刘老师又播放了大红的初中同学评价她的视频,说明现在的大红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女孩了。最后,刘老师还展示了大红长大后参加青年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舞蹈大赛以及指挥合唱比赛的照片,这时候学生通过照片才看出来,大红就是刘老师自己!
在这里,刘老师借助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现身说法,不仅说明了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而且增强了对话互动效果。
(四)情境的思辨性
有效的对话互动情境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果情境缺乏思辨性,学生无须思考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情境,对话互动就会流于肤浅,甚至可能只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缺乏实质内容和应有效果。
例如,教学上册第2课第二框第二目“未来新规划”,教师创设情境:小明是校足球队的成员,他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名国家足球队的球员。前两天班主任把小明叫到办公室里谈话。原来,小明经常在上课时偷偷睡觉,老师说起这个事,小明说:“我下午得去练球,所以要养足精神,文化课对我来说不重要,反正我要成为的是足球运动员。”话题:小明在规划自己未来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练球与学文化课的矛盾到底如何解决?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文化课真的不重要吗?这种具有思辨性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真正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对话互动效果不够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对话互动品质,这就迫切需要培育这种品质。良好的对话互动品质可以概括为五个“善于”:
第一,善于参与。长期以来,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已经形成了教师讲自己听的被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此不善于参与对话互动;不少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对知识缺乏较强的好奇心,上课不愿举手或不敢举手,因此参与对话互动的效果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培育和提升学生参与品质,促使学生敢于参与、善于参与。
第二,善于倾听。学会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品质。在对话互动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不想、不会或不愿倾听,就不会学习和吸纳其他学生有价值的见解,甚至有时候还会影响和干扰其他同学的发言。这就要求教师培育和提升学生倾听品质,让他们学会耐心、虚心、用心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
第三,善于表达。一些学生即使有参与对话互动的积极性,也能做到善于倾听,如果不善于言语表达,对话互动也难以有效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培育和提升学生表达品质,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言语表达的机会,让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赞同、补充、质疑、辩驳对方的观点。
第四,善于思维。对话互动包含着观点表达、意见陈述、见解呈现、思维碰撞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品质。“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的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教师应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善于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对话互动过程中,敢于质疑释疑,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
第五,善于分享。如果学生不懂得、不愿意分享,那么,在对话互动过程中,那些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见解以及学习成功的经验等,就不会告诉其他学生,这样对话互动也就不可能真正开展。所以,教师应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分享品质,引导学生做到善于分享,通过顺畅沟通、良好合作、坦诚交流,来分享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构建并形成对话互动的课堂文化,有利于改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学生主体性的解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提升,从而最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