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刍议

2017-02-18 02:18:31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西欧批判性历史

黄 镇

初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刍议

黄 镇

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历史学习必备的学科素养。通过“怀疑—验证—接受”三步学习过程,以问题意识的激发作为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先导,以问题辨析的策略、方法贯穿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全过程,以正确的情感立场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取向,整体性培养初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独立的思辨中探究历史的学力得以提升。在批判性思维主导下开展的历史学习才能真正发掘、发挥学科价值。

质疑 辨析 公正

历史事件恒河沙数,历史真相波诡云谲,历史蕴涵深邃隽永。对于初中生而言,受制于认知水平、人生历练和社会阅历,难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厘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获历史的内质真谛。要么仅止步于零散的知识,满足于偏冷的轶事典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么不假思索,全盘接纳教材或教师的历史观点,较少或基本不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收效甚微。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科教学最高层面的价值目标。历史思维的几种能力的形成都应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问题意识激发、方式策略指导、情感立场宣示等途径,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意识与基本能力。所谓历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进行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思维品质。其核心是主动评估思维本身的意识与能力。在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与内在逻辑及情理之间找寻契合的可能,洞悉支持它的理由及其指向的结论。在此,笔者就初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话题,不揣浅陋,略论一二。

一、质疑为学习首要

世界万物神秘莫测,奥妙无穷,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伴随科技和文明的进步与日俱增,但必须保持谦卑的态度,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无知,学习、研究历史同样应秉持谦逊的姿态。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漫长性、曲折性、复杂性,对历史研究的多元性、多维性、多向性,决定了历史没有标准答案。历史的不可重复性和人为解释的选择性,更决定了真实的历史和后人阅读的历史之间存在不可规避的差异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形貌。正因如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要始终以怀疑的眼光去审视,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以严谨的方法去验证。怀疑引发思索,一切思索开始于问题。宋代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须是仔细,……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怀疑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思考意识的萌动,更是学习进步的起点,问题意识的激发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开端。在阅读教材时,如果能细细想一想,就能很容易发现许多疑点。譬如,在沪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第一册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西欧封建制形成的经济基础——采邑制的描述:中世纪之初,西欧社会开始了封建化过程。8世纪上半叶起,法兰克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使他们成为自己的附庸。附庸必须向国王宣誓效忠,并为国王服兵役。国王的附庸将自己的部分封地再分封给下属,便结成了新的主从关系。这样,层层分封,层层效忠,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最终形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

对于这样一段不长的文字,读者从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个问题:法兰克国王为什么不像中国的皇帝那样,建立起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对民众进行直接的统治,对土地进行直接的管理?读者不由很容易联想到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在沪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第一册第3课是这样叙述的:为了对辽阔的领土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奴仆封赐给贵族、功臣,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历史上称为“封邦建国”或“封建亲戚”。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可以将封国内的土地再分封给卿、大夫、士。与此同时,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承担保卫周王、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以上两者对比,是不是觉得其统治方式有点类似?在其背后是否存在共同的客观因素呢?相仿的历史表象下是否隐藏着可探寻的历史发展规律呢?令读者不由自主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辨析为解惑关键

发现问题本是学习者辨析、思考的结果,继而产生研究、解决问题的动机与愿望。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与关键,涉及深层次的学力问题。学力的培养需要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解答问题离不开符合逻辑的思辨,这当中包含有甄别、分析、演绎、推理、验证等逻辑联系。现以上述问题为例,进行一番推演。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封建制是建立在采邑制基础上的,所以对采邑制实施的原因分析就成为学习者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理解的重要步骤。学习者在分析的方法策略上可以从社会基本的三个维度——政治、经济、文化出发,紧扣住“经济”这一社会的核心因素,进而寻找其与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分析如下:公元476年,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帝国政治、经济组织崩溃,西欧沦为日耳曼蛮族的天下。西欧原本开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蛮族在生产技术和经济组织上也比较落后。于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法兰克王国在无力供养一支专业官僚队伍的现实窘境中,不得已推行采邑制,这是其中最重要的经济因素考量。一般我们往往强调采邑制实施的原因是为了抵御伊斯兰势力的威胁,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因素,因为法兰克王国没有足够的财力组织一支花费不菲的重装骑兵。采邑制的施行对西欧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政治上造成长久的封建割据,为基督教会政治影响力的坐大提供了条件。继而,基督教会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公元11世纪起,西欧的经济开始较快发展,其政治、文化也逐渐走向王权专制,专职的官僚队伍开始登台。

仿照上述分析的方法,读者再来对中国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的原因进行分析:政治制度是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周王朝实行分封制,除了“以藩屏周”,即拱卫周王室的政治需要外,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生产力不高,经济水平低下,经济能力不足以负担一支庞大的专业官僚队伍所需。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进而,各诸侯凭借同步不断增强的财力纷纷建立起专业官僚队伍,统治方式由原来的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集权制有利于诸侯们的权益扩张,继而集权制代替领主封建制成为发展趋势。到秦朝统一,终于全面确立中央集权制。在这两种政治体制的嬗变过程中,与集权制相呼应、相匹配的君主专制主义文化得以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无论是早先的法家思想,还是后来的所谓“儒表法里”的改良。

从上述两个实例分析中不难看出,笔者运用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维一体的理论,利用其三者矛盾运动的科学机制:经济(技术)决定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态,技术的重大突破引发经济形态的重大改变,进而引起政治、文化的深刻变革,经济、政治、文化在一系列冲突、调整中达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由此,经由理性化逻辑推理,从两个相似的历史政治现象中,提取出共同的作用因子,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次尝试性验证。通过“怀疑—验证—接受”这一学习过程,加深了学习者对相关历史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明晰历史发展的内在关联,增强对历史的领悟能力,尽力达成“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即不被眼前的历史表象所蒙蔽,也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洞察历史的真相,追寻历史的真谛的治学目标。

三、公正为评价基准

对于西欧的采邑制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及其瓦解,为专制政体所取代,对其该如何做历史评价呢?在情感立场上,学习者要做到公正,不偏不倚。评价过程要做到客观、辩证。用史料说话,通过符合情理的论证,将史料变为有力的证据,有效支持论断。杜绝臆想妄断,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评价结论要严格控制在史料支持的范围内。首先从中国的分封制和西欧的采邑制开始实施的时间上来看,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1世纪)比西欧的采邑制(公元8世纪)早了1700多年。自秦始皇于公元前3世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领主分封制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鉴于此,首先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在古典时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中世纪(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都远远超过了西欧。稳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结构确保了中华文明传承悠久,独树一帜。其次,从中世纪中国和西欧的文明成就以及对世界的文化贡献来看,中国更是远胜于西欧。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中写道:“在公元后的14个世纪中,中国成为世界技术革新的伟大中心,向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传播了许多发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对中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的起源,即使现在仍模糊不清,无人知晓……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至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物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优势。采邑制和分封制这两种制度都造成了西欧和中国长时期的社会混乱与动荡,同时却为新思想的传播留下了空间,使西欧吸纳来自希腊、罗马文化的科学、理性的思想成为可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最终法家思想奠定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政治集权制的思想核心,汉代以降,经儒表法里的改造,完善了集权制的思想体系,构建起大一统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创造了汉唐盛世。集权制也曾给西欧的一些国家带来短暂的繁荣。然而,持续时间特别长久的中国集权时代,使得曾经给中国带来巨大荣耀的中央集权制背后的另一面——君主专制的负面作用越发显现巨大的危害,将中国推入万丈深渊。长期稳固的政治体制与政治结构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变革,成为不利于新文明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成为到近代以后中西方文明逆势的“罪魁祸首”。其中原因自然还包括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因素。政治、文化两方面的因素最终制约了中国科技、经济的转型,难以靠自身的力量跨入近代化的门槛。与此同时,在神学主导下,中世纪的西欧文化落后。但是,政治的分裂,王权、教会、城市之间的矛盾斗争,为新思想、新技术的萌发提供了空间。中世纪前期外族不断入侵,更是客观上削弱了传统的桎梏。即使西欧一些国家一度在民族主义思想引领下建立了集权制,但是其历史传统和社会根基并不稳固,不足以抑制为西欧社会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新思想、新技术的成长。随着西欧近代文明迅猛崛起,继而经过全球性殖民扩张,把整个世界裹挟进全球化、近代化的历史狂澜,人类文明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由此说明,事物都有利弊两面,每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都有局限与缺陷,而且每一种社会制度仅能应对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没有亘古不变的制度,因而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变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可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力求公正不仅是历史学习者必备的史德,更是现代公民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准则。

以问题意识的激发作为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先导,以问题辨析的策略、方法贯穿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全过程,以正确的情感立场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初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相辅相成的三个环节。如果学习者能始终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去研究,用理性思辨去分析,合理公正地评判历史,那么自然能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汲取人文滋养,才可能真正发掘出潜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史学真谛和智慧宝藏。

黄镇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200137

猜你喜欢
西欧批判性历史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27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