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称谓更具“语文味”

2017-02-17 20:13梁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字子叠音儿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的班级管理与课堂可谓充满了“语文味”,不必说我亲自撰写的班赋,更不必说我班学生每日必写的“三省吾身”(与日记相似,用以反省一日得失),单是师生相互称谓这一问题也极具语文的气息与智慧之光。如何称呼学生?这是一个班级管理的老问题了,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称之为一门艺术。经过一年多的思考、探索,我也有了一些或可借鉴的方法。

一、高雅的取字法

这是我从传统文化里借来的“法宝”。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女子十五岁时及笄取字,男子二十歲结发加冠时取字。同时,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与字相关,一般来说,称人之字,以表尊敬;呼己之名,以示谦虚。因此,我就想着如何教会学生们这种高雅的取字称呼法。首先,介绍古人名与字的区别,且告诉学生,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应当有名有字,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其次,交给学生取字的一些基本原则与方法。(1)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联系,有的意义相近,如孔子出生在尼丘之山,字仲尼;东汉辞赋家张衡,字平子。有的意义相反,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2)贵族男子取字往往以伯、仲、叔、季表示家族排行,如“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这个典故的主人公伯夷与叔齐。(3)加“子”字是一种普通而文雅的方式,如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取字的原则、方法清楚了,学生们就兴高采烈地给自己取起字来了。当然,有的学生很难给自己取出既合乎规范,又令人满意的字,那就全班一起给他想字。最终,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自己专属的字,如:

郭洪武,字子勇。

冉程文,字子章。

李 政,字子政。

冯柯涵,字漏之。

曾家农,字伯牛。

大家都觉得很正式,有意义,有文化,不久便熟记下来了。后来,我们又规定在语文课等特殊场合,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只能以字敬称对方。渐渐地,加之熟读《论语》等经典,师生之间的用语越来越文雅,越来越具有“语文味”了。有了相互的尊重,同学关系和睦了,师生距离拉近了,班级管理也轻松多了。

二、亲切的小称法

小称是汉语方言学里的一个专业术语,它的基本功能是“指小”,在“指小”的过程中又自然衍生出表示喜爱、亲昵、戏谑等功能。(曹志耘,2001)汉语方言里常见的小称形式有变音、重叠、儿化等,我在称呼学生方面尝试过的形式有三种,也是行之有效的三种。第一种是叠音法,这是我从婴儿的语言图示里借来的“妙招”。儿童语音与成人语音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儿童语音里含有大量的叠音词,比如婴儿最初学会的词语是“妈妈”、“爸爸”等叠音词,我们成人在与婴儿交流时也往往使用叠音词,如“吃饭饭”、“睡觉觉”等,这种叠音词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人以亲切的感觉。我们使用叠音词称呼学生,往往可以刺激出学生们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表征——婴儿图示。叠音法使用起来很简单,两个字的姓名,去其姓氏,直接重叠其名就可以了,如阳阳(冉阳)、欣欣(王欣)、苒苒(杨苒)等;三个字的姓名,绝大多数重叠第三个字就可以了,如萱萱(袁满萱)、莎莎(张莉莎)、华华(曾冠华)等。然而,有的名字不太适合纯粹的叠音法,如苓苓(付苓)、珂珂(甘珂)听起来就比较别扭。这个时候,处理方式就有两种,且男女有别,男生一般用“小+姓”的称法,如小甘、小李、小王等;女生一般用儿化音,或者叠音之后再儿化,如付苓可以称之为“苓儿”或者“苓苓儿”,张艳可以称之为“艳儿”或者“艳艳儿”。小称法从语言中来,又服务于我们的语言,值得借鉴。

梁述,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字子叠音儿化
我最喜欢的字
有趣的“儿化”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周处除三害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李兴隆 ● 书法欣赏
现代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