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中学生如何学习古典诗词

2017-02-17 19:56崔嘉桁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山居王维古典

崔嘉桁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学习古典诗词是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一要求的重要路径。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文化血脉,永远不可分割。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如何学习古典诗词,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促进大陆地区同类题材文章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翻检康轩文教事业版小学6年的教材,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整个小学六年的12册课本,涉及诗词的篇章仅有两篇,其一是五年级下册录有苏轼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二是六年级下册录有孟浩然作品《过故人庄》。而翻检其初中三年的教材,则较多的涉猎古典诗词、文言文等。可见,台湾地区的语文(国文)教材,把古典文化的学习放在7-9年级,这与大陆教材有很大不同,以苏教版小学教材为例,小学六年课文涉及的必备古典诗词达到50篇之多,7-9年级,每学期的古典文学课文约为13-14篇,这个数量超过台湾课本每学期总共12-14篇课文的数量。台湾课本这么少的诗文学习数量,决定了其篇目学习时的精耕细作,以下以康轩文教事业版7年级(初中一年级)下册的《山居秋暝》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山居秋暝》为该版教材的第二课“律诗选”中的一篇,另一篇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课也是该版教材12篇课文中唯一的诗词篇目。

一是“学习重点”板块,强调了五个重点(针对两首诗),分别是:

1.认识律诗的基本形式。

2.认识王维、杜甫及其诗歌特色。

3.能分辨诗中对仗的句子。

4.体会欣赏自然景物的乐趣。

5.体悟和平的可贵。

上述五个学习重点中,认识律诗的基本形式,属于诗歌常识板块的内容,也是笼统性的基础性知识;对王维诗歌特色的认识属于诗词赏析范畴,是对诗人个性化特征的把握;分辨诗中对仗的句子属于诗歌常识板块的内容,也是个性化的基础性知识;最后的两个感悟性的重点内容,属于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把握,也是实现诗歌育人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是“课文补给站”板块,涉及到了律诗的基础性知识:

律诗浅说

律诗是唐代新成立的诗体,与绝句合称“近体诗”。其格律严谨。规则分述如下:

1.句数、字数:通常每首八句,每句字数分为五言、七言两种。

2.平仄:每句的二、四、(六)及最后一个字皆须讲究平仄,通常一、三、(五)字可自由运用。

3.押韵:凡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其余奇数句皆不可押韵。全诗一韵到底,不可转韵。

4.对仗:每两句为一联,第二、三联必须对仗,要求上下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

四句话,言简意赅,把近体诗的几个基本规则介绍地十分清晰,便于学生对照学习。这里的基础性知识与后面的练习题也有对应关系。

三是“题解”板块,“题解”,也就是“解说题目”。《山居秋暝》的“题解”为:

本诗选自《王右丞集》。山居,居住在山村中。秋暝,秋天的夜晚。作者透过此诗,描写景物,并抒发个人的心情。诗中不但表现诗人喜爱自然的个性,更寄托了诗人追求平淡生活的情怀。

这个题解,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题目的具体含义,二是诗作的特点也就是作品特色的简要分析,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与把握。

四是“认识作者”板块,介绍作者王维。台湾地区的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作者的介绍都比较详尽,即使是籍籍无名的小作者,课文也往往给他们一张生活照或大头照,体现了很好的作者意识和版权意识。对王维这样的唐代作家,编者也给出了他的肖像画。并在之后介绍:

王维,字摩诘,唐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西元701年),卒于肃宗上元二年(西元761年),年六十一。

王维早年所作的诗表现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中年以后信奉佛教,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流露出闲居生活的平淡情趣,意境悠远。他又擅长绘画,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同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作家,合称“王孟”。后人编有“王右丞集”。

应该说,这个介绍抓住了三个重点,一是基本生平介绍。二是其诗歌早年与中年的基本变化特征,特别是苏轼的评价。三是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的田园诗派的介绍。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是中小学生所应该把握的基本内容。

五是“课文与注释”板块。课文全部采用竖体印刷。课文在上五分之三篇幅,注释在下五分之二篇幅。由于诗歌短小精悍,因此,一个页码,就解决了课文与注释的全部内容。

六是“课文赏析”板块,以一页的篇幅,对整个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王维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透过像画一般的诗境,表现出山居生活中,秋夜雨后的优美景象,抒发个人有意归隐的心情。

全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

作者不仅从视觉去捕捉明月、松林、清泉、溪石等美景,更从听觉上获得流水声,洗衣女子的嬉闹声等悦耳享受。诗中写山居清幽生活并非一片死寂,如三、四句刻画自然景物的动态,五、六句渲染人物热闹的气氛,这都是以动态凸显环境的恬静平和。

秋天花木凋零,本是令人感伤的季节,但作者把秋景写得生趣盎然,清新可爱,表现他对幽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满足。由于作者看透世俗的纷扰,所以他能够欣赏繁华落尽的清幽,愿意选择“空山”作为安身的地方。因此,观赏诗中优美景物之余,也不要忘记体会作者的心意。

这个赏析,与大陆地区的语文教材的古典诗文学习有很大不同,编者基本上把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呈现了出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另外一个方面,这种赏析,注重突出作品的写作特色,比如诗与画的关系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人性之美进行吸收,而并非单纯的诗句分析,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七是“修辞小看板”板块。課文重点介绍了“对偶”修辞这一手法。并举课文例子进行了解释。

八是“问题讨论”板块。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山居秋暝》这首诗是一幅画,请问你从画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创造这样的画境有什么用意?

这个问题,与赏析中的诗与画的问题,与编者介绍的苏轼评价等都是一脉相承的,还是在于突出诗作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写作特色。

九是“应用练习”板块。涉及两个类别的练习题。一是对偶修辞的练习,要求根据对偶原则,从提示词语中选出与给定词语互为对偶的词语,难度不大,属于基本常识性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对偶修辞。二是词语重组练习。编者将《过故人庄》这首描写朋友情谊与农村风光的田园诗,按照“邀约——赴约——饮宴闲谈——订约”顺序介绍给学生,然后按照两句一图,给出四幅图画,要求学生进行排序。这个题目也不难,但因为是诗与画相互结合,所以饶有趣味,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吧。

十是“延伸阅读”板块,编者以书影加介绍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3本课外图书,供学生课外阅读,分别是《寒山秋水:王维诗文选》《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系列(中编第二册)——海内存知己》《张曼娟唐诗学堂:麻烦小姐——杜甫》。这一板块与课文、与作者相互联系,是大陆语文教材缺乏的一个板块,可以延伸读者阅读的触角,开拓读者的视野,提升学习的空间,加强了阅读提示,值得我们关注。

以上十个方面,即为台湾地区学生学习唐诗所要经历的步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客观地进行分析研判,科学地借鉴吸收,对促进大陆地区学生学习古典诗词也不无裨益。

猜你喜欢
山居王维古典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临夏日山居》
山居秋暝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山居秋暝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