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良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随访半年,而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水平,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实验组(96.1%)明显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3.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实验组治疗前后的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效果颇为显著,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稳定,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辨证施治;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46-02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因也相当复杂,病程较长,治疗也较为困难,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1]。据调查显示:中医辨证能很好地治疗特应性皮炎,取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稳定,且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2]。为此,本院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104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实验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在7~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1.5±4.52)岁,病程在1~10 a,平均病程为(5.5±4.07)a。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在6~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1±5.26)岁,病程在1~11 a,平均病程为(6±5.25)a 。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2)有心肺功能不全者。(3)有严重自闭症的儿童。(4)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参与此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1)中医辨证:特应性皮炎属于中医"奶癣"、"四弯风"等范畴。病机有:孕育时期母亲过食肥甘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体内生湿,以致助湿化热;或是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遗热于胎儿,直接导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偏热;或因胎儿时期喂养不当,导致胎儿脾胃失调,湿热内蕴;或因湿热蕴久,血虚生风,致使肌肤失荣失养,进而发为此病;或是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之品,致使脾失健运,进而生湿化热发为此病[3]。(2)特应性皮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中医辨证急性期为风湿蕴肤型,症见:皮肤潮红、瘙痒,抓之糜烂渗出,治法以“清热祛湿”为主,佐以健脾疏风。所选方药为胃芩汤(随症加减药物剂量):金银花6 g,泽泻6 g,白藓皮6 g,藿香6 g,滑石9 g,茯苓9 g,防风3 g,黄连3 g,木通3 g,薏苡仁12 g,水煎服,分2次服用,每日1次,连续用药1月。中医辨证缓解期为血虚风燥型,症见:皮肤干燥、肥厚、瘙痒,舌质淡、苔白,治法以“养血润肤、祛风润燥”为主,所选方药为(药物剂量随症加减):生地黄6 g,玄参6 g,茯苓9 g,泽泻9 g,白藓皮6 g,何首乌6 g,当归6 g,川芎6 g,白芍6 g,蛇床子6 g,水煎服,分2次服用,每日1次,连续用药1月[4]。
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给予患者赛庚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372 生产厂家: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2mg×100片)口服,儿童每次1片,1日2次;维生素C(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3399 生产产家:北京春风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0.1 g/片)口服,儿童每次1片,1日2次。连续用药1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水平,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为:显效:患者皮疹消退,皮肤无瘙痒不适等症,有少许的色素沉着或减退斑;有效:患者的皮损变薄变淡,消退程度在30%以上,瘙痒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的皮損消退程度不足30%,皮肤仍旧瘙痒,其他临床症状仍旧存在。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口干、乏力。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水平。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为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n(%)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为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水平,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水平见表1。
2.2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见表2。
2.3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3。
3讨论
特应性皮炎又被称为“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的、较难治的皮肤性疾病,瘙痒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常常伴有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特应性皮炎分为3期:婴儿期(多发于出生后的第2或第3个月,皮疹分渗出型和干燥型,均伴剧烈瘙痒)、儿童期(多发于5岁之前。皮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青年及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类似)。特应性皮炎病需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婴儿脂溢性皮炎等进行鉴别:湿疹常无家族史、无一定好发部位;慢性单纯性苔藓皮损为苔藓样变和多角形扁平丘疹,无个人和家族遗传过敏史、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无血清和皮肤点刺试验的异常发现。据研究报道,特应性皮炎在伦敦的发病率较高,可高达20%,并且发病率继续呈逐年增长的趋势[5]。据某调查表明:特异性皮炎在中国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城市约占1.1%、农村约占0.7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全球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食品添加剂日益增多的原因,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也相对增高,与此同时,患有特应性皮炎的患者,皮肤剧烈瘙痒、慢性并且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6],因此,采取积极而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成为皮肤科的难题。
中医辨证在治疗许多疾病上,独具特色,并且取得的临床效果颇为显著。特异性皮炎属于中医学领域中的“湿疮”、“浸淫疮”、“血风疮”、“四弯风”等,此病迁延难愈。中医学认为特应性皮炎多因禀赋不足、脾失健运、外感湿邪、蕴结肌肤、肌肤失养所致。病程日久,且反复发作,造成“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导致血虚,血虚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发为此病[7]。因此,中医疗法选用的治则只要以养血润燥、活血祛风、除湿止痒为主。按照疾病发展的阶段辨证,给予方药,药物的剂量随症加减,取得的临床疗效明显,且患者无明显的不适。治疗方案中所选择用的金银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生育、护肝用、抗肿瘤和消炎、止血(凝血)等作用;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固精、安神、健脾胃等多种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抗癌的功效;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的功效。西医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重型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常需要服用抗组胺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但是这对患儿的生长及发育有一定的影响[8]。所以,中医疗法与西医的糖皮质激素相比较,具有副作用小、依赖性小、疗效确切等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在临床上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效果,能很好地将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维持稳定,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可靠,应当作为特应性皮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颖,陈达灿,莫秀梅.特应性皮炎中醫证候分类现状与辨证施治疗效的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04(04):266-271.
[2]周芳,李萍.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83-86.
[3]尤立平,刘永生,杨顶权.44例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证候分析与辨证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2):71-73.
[4]吴允波,邱桂荣,许来宾.中医辨证联合开瑞坦治疗特应性皮炎4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4,46(6):49-50.
[5]任发亮,顾恒.中外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2):210-213.
[6].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6):603-606+615.
[7]薛素琴,刘炽.中医诊疗特应性皮炎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医学,2011,17(7):975-978.
[8]徐淼,宋瑜.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4):395-398.
(收稿日期: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