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农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2017-02-17 15:17韩阳
新农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级职称科技人才农技

韩阳

1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

目前沈阳市现已基本形成以农村实用人才为基础、市县区农技推广服务人才为骨干、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支撑的农村科技人才体系,市、县、乡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农业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在逐步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的知识水平在快速提升。全市科技人才队伍中年青科技人员的数量下降明显,而且越到基层情况越严重,在市和县乡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性别比例呈现出男多女少的趋势,男性科技人员占54%~57%,女性占42%~45%。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性别结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男性占88%,女性仅占12%。

2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沈阳市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基层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编制和经费普遍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1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与所承担的服务对象的规模严重不符。以新民市为例,与教师队伍相比,该县现有教师4445人,服务学生1万人;而实际在岗各类农技人员仅有127人,却服务着42万农民。辽中区情况也类似,目前全区在岗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共有5人,每个区域站要负责2~3个乡镇(街道),每站只配备2~3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万亩耕地仅有0.5人,平均每人需要服务的耕地面积多达2万亩。基层工作任务繁重且压力大,专业科技人才不愿来;同时受机构编制限制,新毕业的大学生又进不来。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沈阳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2.2人才队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一是高层次人才比例低。各县区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队伍总量的2.5%,并且多数年龄偏大。很多高级人才多集中在省、市层面,和生产一线脱离。二是新兴专业人才缺乏。农业科技人才集中在农学、土壤、植保等传统农学专业,如秸秆综合利用、保护地葡萄种植、稻田生态养殖等新兴产业人才缺乏。三是传统生产型人才比重一直较高,而经营管理型、社会服务型等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四是现有农业科技人才所学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已不适应,知识结构老化、更新不足现象严重。由于经费、时间等因素影响,农业科技人才在职学习培训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一些近郊区在最近的机构整合中,将区级或街道涉农事业单位整合到综合服务部门,致使一些科技人员虽然在岗,但却从事着其他服务工作。

2.3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老化严重

高级人才呈现高龄比例大、中年比例少的特点,特别是在县乡一级问题更为突出。各县区农业科技人才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不到7%。多数县区在2010年以来,一直没有招录过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许多区域中心站的站长年龄都在50岁以上。如果不是延迟退休,再过5~8年,肯定要断档。沈阳市农科院2007年之后从未录用过本科毕业生,目前已经没有3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断层,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

2.4高级职称编制少,基层工作经费缺乏

一是受机构编制限制,高级职称越来越少。以沈阳市农科院为例,现有正高职称科研人员28人,实际在聘18人,而编办核编是正高13人。原有的“退二进一”政策取消后,正常需要10年以后才能有晋升正高的机会。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很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晋升正高级职称,因此跳槽、外流的情况在所难免。二是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晋升、待遇提升更为困难。由于长期服务于生产一线,很难发表高档次论文,也缺乏项目申报和获评重大科技奖励的机会,因此和省市科技人员比较,基层人员职称很难晋升。即使职称晋上了,也没有指数可聘。由于基层职称晋升更為困难,无法激励人才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流动。三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缺少工作经费保障,许多经常性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只能依靠一些国家和省、市级农业项目,来维持区域站的运转。

2.5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目前,沈阳市各区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基本覆盖至乡镇,但由于人员少、任务重,很难充分满足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现实需求。乡镇与村脱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解决,迫切需要建立起真正覆盖到村的农业科技人才服务网络体系。

3加强沈阳市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3.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自上而下成立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将农村科技人才管理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完善职责,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和培训机制。分层次、分地区、分专业地建立农村人才队伍资料库,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动态管理。

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和知识讲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经常组织基层科技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继续培植优秀农业产业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继续选送青年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修深造,不断充实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人才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农村科技才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支持他们兴办农业科研和开发型的经济实体,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建立定期表彰和奖励制度,对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科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四是建立健全后备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根据农村科技人才青黄不接、断档断层的现状,加强对后备人才、引进人才的考核和动态管理,促进更多的中青人才尽快成长成才。

3.2增加编制,增设岗位,稳定农村科技人才数量

一是适当增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编制总量,特别是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吸引农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队伍中,解决人才建设青黄不接的问题。二是建议市级层面上以农委系统核算、县区层面上采取整县核算的方式,解决人员编制少的事业单位因无指数无法晋升正高级职称的问题。三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选聘具有实际经验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逐步建立年龄梯队结构合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四是改革现行职称评聘制度,对农村科技人才职称评定适当放宽条件,特别是对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基层农技人员,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在学历、论文、外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3增加投入,提高待遇,优化人才队伍发展环境

一是在财政投入上对农村和农业倾斜,充分保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推广机构所需的人员和工作经费,提高农村科技人才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二是加大在职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经费投入,适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三是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新型农业生产,在土地流转、资金信贷、农机购置、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推广和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4创新工作思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是由省农委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建设总体方案,按照省、市、县各承担一定比例经费的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地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二是学习北京、大连等地做法,加强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事企业技术人员当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通过解决劳动报酬以及医疗保险等待遇问题,调动他们服务本乡本土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高级职称科技人才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看各省职业农民如何拿到高级职称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上海 率先实施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