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秋莲
双腔吸虫病是由寄生于羊肝脏、胆管中的矛形双腔吸虫或中华双腔吸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疾病,其中由矛形双腔吸虫所引起的感染占80%,由中华双腔吸虫所引起的感染则相对较少。
羊的肝脏内发育成熟的双腔吸虫成虫在肝胆管和胆囊中产卵,虫卵随胆汁的分泌进入肠道,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此时,虫卵内的毛蚴已发育成熟,被陆地螺吞食后,毛蚴就会破卵而出逐渐发育成胞蚴、子胞蚴,最终发育成尾蚴。随后尾蚴离开螺体而粘附于草木叶片或其他物体上,最后被另外的中间宿主蚂蚁吞食,在蚂蚁体内发育成囊蚴。羊在吃草时,吞食含有囊蚴的蚂蚁,就会感染。囊蚴幼虫被羊吞食后,沿著胃肠道、胆管逆行进入羊的肝脏发育为成虫,不断重复以上循环。
轻度感染的病羊无临床症状,感染严重的呈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呈渐进性消瘦;发生溶血性贫血,可视黏膜黄染,颌下水肿,消化紊乱,拉稀、腹胀、喜卧等。部分羊只体温升高,下颌、四肢等出现水肿,局部皮肤脱毛,出现黄色肿块,体质虚弱,最后死亡。有的病羊继发肝源性感光过敏症,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放牧时,羊耳和头面部发生急性水肿,部分皮肤结痂、瘙痒。
剖检特征性病变的脏器主要是肝脏,发生硬化、肿大,表面形成瘢痕;色泽变淡变黄,表面粗糙,胆管显露,特别是在肝脏的边缘部更明显。在虫体机械运动刺激和毒素作用下,胆管发生卡他性炎症和管壁增生肥厚,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和胆囊内有大量棕红色狭长虫体。
治疗可用:每公斤羊体重用40~50毫克的海托林灌服;每公斤羊体重用30~40毫克的丙硫咪唑配制成5%的悬浊液灌服;每公斤羊体重用50~70毫克的吡喹酮灌服;每公斤羊体重用50毫克油剂腹腔注射;每公斤羊体重用150~200毫克的噻苯唑口服;每公斤羊体重用200~300毫克的六氯对甲苯,连续2次灌服。预防方法:常规驱虫一般在初冬和春季各1次,每年在放牧季节过去以后加强1次驱虫,粪便无害化处理。放牧时选择高且干燥的草地放牧,尽量不要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加强饮水卫生,自来水或洁净井水都可,一定要做到洁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