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高考真题 铭记三甲之役

2017-02-17 08:51四川于水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战争日本

四川 于水生

品味高考真题 铭记三甲之役

四川 于水生

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80年前的农历丁丑年日本炮制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把分裂中国、侵略中国、灭亡中国作为其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从19世纪末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先后通过三甲之役和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日本称日中战争),企图灭亡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希望通过再次审视日本侵华的三甲之役历史,品味高考真题,能够对历史和现实有所启迪。“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

李大钊在1915年6月的《国民之薪胆》中提到中日关系史上“吾民没齿不忘”的“三甲纪念”,就是指三甲之役,包括甲午之役、甲辰之役、甲寅之役。甲午(公元1894年)中日战争(日本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日本夺取沙俄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日德战争在中国山东进行,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一、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对中国和朝鲜的野心蓄谋已久。1894年,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海路、陆路进攻中国,清朝军队尽管进行了顽强的战斗,但最终中国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清政府持续三十多年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失败。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被迫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是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典型事件。

《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割让台湾省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等)大片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还取得对朝鲜的控制权;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西方国家通过附带有苛刻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在华投资设厂被正式写入条约文本,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典例真题】

(2015年江苏·22)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品味】

此题以甲午中日战争史实和培养学生价值观入题,在主题思想中明确“甲午之役,民族之殇”的基调,考生通过研读材料,既分析了北洋舰队败因和危害,又从更高层面联系的教材史实,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深入剖析,实现了教育部多次强调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核心思想。

二、甲辰(公元1904年)日俄之战

《马关条约》的规定特别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损害了俄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激怒了俄国,于是俄国拉拢德国、法国“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的部分条文,日俄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激化。日本经过长期准备,统治集团决心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和俄国准备不足的致命弱点,于1904年2月正式与俄国断交并不宣而战。

日俄战争主要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清政府竟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

1905年双方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本终于如愿以偿,霸占了辽东半岛,取得了旅顺、大连及其附近的领土和领海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长春至旅顺)的财产和特权;从俄国手中夺取中国的关东,在旅顺设置关东总督府,派兵驻守关东及南满铁路沿线,这支军队即是以后日本侵略中国担任主力部队的关东军。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

日俄战争很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神经,让他们从中看出专制国(俄国)永远无法战胜立宪国(日本)的道理,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立宪民权运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典例真题】

(2011年重庆卷第·39)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机会: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

原因: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

影响: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

【品味】

本题从甲午之役与甲辰之役的关系入手,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华侵略的连续性和破坏性。当今日本在东北亚地区倒行逆施,违背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主题的活动,与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理应引起国人和世界的高度警惕。

三、甲寅(公元1914年)日德之战,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日德战争是指1914年,日本与德国为争夺青岛以及周围岛屿,在我国山东省进行的一场战争。由于在欧洲战场德国和英国正在进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英国军队和日本联盟抗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参加协约国集团一方,以要求德国无条件向中国交还胶州湾为借口,对属于同盟国集团的德国宣战。在这次战争中,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再一次实行无耻的局外中立,眼看着两个帝国主义巨兽在中国的大地上厮杀。而广大的普通中国百姓则又成为了无辜牺牲品。

日德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夺取了其梦寐以求的青岛、威海卫的控制权,取代德国开始了对青岛的殖民统治。并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不顾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反对,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勾结进一步确立了其在青岛的统治地位,并将以前德国在青岛享有的一切特权全部转交给日本。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抵账的消息传到中国的时候,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爆发,从而加快了中国民主运动的进程。

【典例真题】

(2009年北京卷·18)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 )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条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答案】B

【品味】

解题量抓住时间限制语“一战后”(1918年后)可以排除A(1901年后)、C(1943年后)、D(1945年后)选项。凡尔赛条约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引发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

此题紧扣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脉搏,从强国梦的实现和中国和平崛起角度入手,把历史上中国国家实力与外交结果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更明确揭露日本侵华的疯狂程度:“日本之武力派,尚以战争为民族进取之利器,彼参谋本部当时计划十年作一战争。一八九四年以一最短期之中日战争,获最丰之报酬,于是因之而长其欲。一九零四年日俄之役,获大胜利,所得利益亦非轻小。最后以一九一四年之大战争,复加入联军以拒德国,而日本以出力最微,费财至少,竟获一领土大如未战前之罗马尼亚,人口众如法国之山东。由此观之,在近三十年间,日本于每一战争之结局即获最厚之报酬,无怪乎日本之军阀以战争为最有利益之事业也。”

这里所说的“计划十年作一战争”,其实是日本近代推行大陆政策,加紧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是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在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

猜你喜欢
战争日本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日本元旦是新年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探寻日本
被风吹“偏”的战争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