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专业报道特色 探究“两会”采访技巧

2017-02-16 19:10王京王伟
采写编 2016年5期
关键词:两会委员代表

王京?王伟

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报道中唱主角,这已成为新闻媒体的共识。可对于全国两会记者来说,要想切实做到这点实属不易。话说跑两会辛苦,每位经历过的记者都知道个中滋味。尤其行业报记者,除了要具备“追、抢、围、堵、截”基本功外,还得有“探、察、盯、灵”等独特本领。

所谓“探”,就是在做好访前准备的同时,要用心去探索适合自己的采访路线。

作为第一次参加两会的行业报记者,刚开始往往会效仿其他媒体记者,一路“围截”代表、委员,不时“追抢”发言机会,但事后发觉可能犯下贻笑大方的错误。其他记者多为都市报、晚报类媒体记者,发问的话题范围广,可随意提问,不论民生热点还是社会焦点,任何受访对象均能侃侃而谈。可行业报记者多数采访的话题聚焦在行业内,譬如问“上海营改增试点物流仓储企业税收不减反增”话题,倘若碰上农业系统的代表、委员,真是隔行如隔山,你让他们如何应答?

对此,笔者建议首次参加两会的行业报记者,在结合两会中行业热点列出采访问题的同时,晚上可切实拿出时间仔细查询、筛选官方公布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单,从选定的省团、界别组中尝试找到行业关联密切的目标受访对象,并设法打印其照片、职务。这也算是访前的一个必要准备。如此一来,行业报记者才可能做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采访,并通过自己制定的采访路线图,彰显出专业报道特色,发出行业报两会声音。当然,对于老记者来说,自然认识行业内熟悉的两会代表、委员,不过,这也绕不过现场的辛苦“察”找过程。

接着就是“察”,由于行业报的特殊性,记者必须在茫茫人海中“察”找到专业人士。

“察”找是考验记者耐心和观察力的关键工作之一。记者通常拿到手的打印到纸上的照片往往是黑白的,一方面照片与实际面貌原本就会有出入,另一方面加上岁月问题,照片与人通常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而“堵截法”不可能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实施,多是在驻地或小组讨论会上。譬如经济界别,讨论组所在酒店,每个分小组会场30多人,也不算多,但仅经济界别组就分了六、七个会场,只能一个个找。尤其是“察”找企业代表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他们大多不是名人,即使从面前走过,也得集中精力才能分辨出来。

笔者建议同行每进一个会场都要一边录音一边做笔记,一边拍照一边“察”找行业代表、委员。甚至圆桌讨论会上对于远距离的潜在采访对象,您也要透过相机长焦镜头去观察或拍下其胸牌上的名字。一旦确定采访,要加快补拍几张特写,以备后期出版使用。同时,把写好的约访纸条及名片在不干扰会场秩序下传递给目标受访对象。从经验来看,有的会后确实会接受记者单独采访,也有的确实无法接受专访。因为“采访权作为一项权利,没有强制性,这涉及受访者的个人意愿问题”。①为此,我们在确定目标后,还要学会“盯”访。

所谓“盯”,就是要一心多用,干着手里的活,还要随时盯紧目标的“动向”。

两会年年开,除了委员、代表外,两会上较为抢眼的第三大群体当数记者大军,每年的全国两会总是挤满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记者。每当这时,采访难、独家采访更难,也就成了两会记者嘴上无不念叨的口头禅。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记者多,竞争激烈;但更主要的是委员、代表时间紧,更何况愿意长时间接受记者轮番采访的本来就不多”。②这时候记者比拼的就是“盯”的能力。

无论是地方代表团,还是政协各界别组讨论会,一场下来,总会有代表、委员外出接电话,去下洗手间。其实对于记者来说,这一空隙时间往往就是难得可贵的采访机会。不过,无论是搭讪还是追访,时间通常都很紧迫,所以记者在采访时不要繁琐和兜圈,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问,哪怕就问一个问题,只要问到关键处、问得有深度,对方的一句回答都将成为你本次报道中最为独家和新鲜的素材。换言之,这才是记者独自“盯”到的新闻,起码可以保证其他媒体是没有这条新闻源的。当然,这更需要现场记者做到灵活机动,处理好现场的职业伦理关系。

“灵”,即灵活机动,要会用各种“采访神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有成就的记者一定首先是一个勤快的人。况且,两会现场也是“新闻战场”,无论是找视角、挖深度还是抢镜头、抢头条,都需要记者的灵活机动。记者要想让目标受访对象愿意腾出几分钟时间接受采访,没有过硬的应变能力是万万不行的。这还仅仅是从记者主观角度分析,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的客观改变更需要记者学会灵活运用。

就拿“微媒介”来说,2010年盛行起的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两会期间共发表893篇微博,揽聚超过23万粉丝,网络人气堪比新华网”。③还有近两年的腾訊微信,因其具有录音传送功能,不仅可以直接播报新闻,而且也是两会上抢时效的“工具”。譬如,《现代物流报》记者曾在两会现场将录好的采访内容直接发回编辑部。而今年两会上,“人民网记者就配备了‘谷歌眼镜进行采访拍摄”。④不难想象,这些新兴媒介的出现意味着媒体传播已经进入了“小、轻、快”的“高大上”时代,之前记者们使尽浑身解数无法实现的采访,现在通过这些“采访神器”可以轻松实现了。不仅如此,新技术的运用前景无限,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完全可能达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境界。

注释:

① 刘海明:《“两会”采访的伦理问题》,《新闻记者》[J],2012年05期。

② 王京:《两会抢新闻记者遇到“不好意思”采访的委员》,《现代物流报》,2012年3月7日。

③ 吴珊:《主流媒体如何利用微博活跃“两会”报道》,《今传媒》[J],2010年05期。

④ 宗合:《两会上的采访“神器”》,《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3月6日 。

(作者简介:王京,《现代物流报》记者部主任;王伟,《现代物流报》战略合作部经理)

猜你喜欢
两会委员代表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月圆代表什么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看望委员、代表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