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广电媒体发展态势的思考,对竞争态势下广电发展改革给出建议:首先应深研受众;其次需顶层设计;最后在人力资源战略上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变“互联网+”为“+互联网”从而完成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电媒体;结构性调整;战略
一、广电媒体发展的现状
随着(移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早已不是通过传统的报纸和广播电视,而是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络中的电脑终端和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于是,明显区别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传统媒体所面对的挑战和生存压力日益突出。
总的来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目前的态势是:纸媒呈断崖式下滑,电视媒体除几家独大外,大部分經营惨淡、艰难度日,而广播则呈小幅上升之势。(如图1所示)
具体到广播和电视,情况又有所不同。
作为电视媒体,除了要承受新媒体的包围和冲击,来自业态本身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从独领风骚二十年的电视湘军,到唱响《中国好声音》的中国蓝浙江卫视,再到凭借《欢乐喜剧人》问鼎收视霸主的东方卫视,湖南、上海、浙江、北京、深圳、江苏等牢牢锁定了全国电视媒体收视份额、媒体影响和经营创收的第一集团。
广播的情况较为特殊,一方面广播媒体由于受到覆盖范围的影响,目前仍是区域性媒体,基本不涉及与异域广播媒体的竞争。另一方面,因为迅速增加的私家车保有量和日益加剧的城市拥堵,使得广播媒体的第二个春天在车厢内绽放了。
但是,广播的竞争形势同样严峻。蜻蜓FM、考拉FM、喜马拉雅这些网络收听平台已经和沃尔沃等车企合作,开发基于4G网络的车联网媒体平台。不久的将来,人们在车上也可以收听到全球各地高品质的广播节目,本土广播的垄断性优势将彻底被打破。
二、广电媒体发展的根本——内容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有言:“传统媒体首先是一个好的内容供应商。目前很多媒体最大的问题是丢掉了内容,天天焦虑,觉得要被新媒体抛弃了,你都丢掉了优质内容,连传统媒体都会抛弃你。现在很多传统媒体人动辄谈技术谈项目谈盈利模式,实际上,作为一个媒体的领导人确实应该谈这些东西,但是作为一线的采编人员,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把自己的每一次采访做好,把自己的每一篇报道写好。你和新媒体比技术比融资能力,这一定是传统媒体的短板,但是内容生产是我们的强项,只要一个媒体有持续的优质内容产出,它就不会被抛弃,即使自己挣不到钱,也会有人投钱在它身上。但是如果在强项上不能得高分,那么最终搞死自己的就不是新媒体,而是我们自己。”
白岩松所说的“内容”,就是我们广播生产的声音产品,是电视生产的可视产品,再通俗一点,就是老百姓究竟可以通过你的媒体获得多少不是道听途说的、不是无病呻吟的,而是别人给不了的、有营养的东西——优质的精神产品。
反观我们的广播电视,我们的内容原发生产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退化,互联网不再是我们的工具,反而变成了如同我们的拐杖和轮椅,成了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和渠道,记者不再探究真相、编辑不再夙兴夜寐、主持不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们带给受众的就只能是味如嚼蜡的媒体产品。
如果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是清明社会标志的话,那么,记者有情怀、节目有味道、媒体有责任担当是否也应是广电媒体本来的模样!
三、广电媒体的结构性调整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力”。我认为这个结构性调整不仅是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的金钥匙,同样也是解决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一剂良方!
具体到广播电视,我们为受众供给的就是媒体产品,是节目,我们要想赢得受众,赢得收听收视率,赢得广告投放,就必须对我们的内容和节目做更大的努力,使媒体产品供给体系更适应受众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我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广电节目的结构性调整。
(一)深研受众。根据各自的频率(频道)定位,首先要研究分析受众究竟在哪里,通过分析受众群体的年龄层次、性别特征、收入状况、兴趣爱好等,建立精准的受众数据模型。
以广播为例,央视索福瑞和赛立信的收听率分析可以为这种模型提供基础数据,频率的官方微信、微博关注量等大数据分析作为辅助,频率举行活动(如旅游活动、楼盘团购、音乐节等)的参与者信息汇总分析作为补充,通过分析,我们就可以获得精准的频率收听群体模型,该模型将为广播频率精准定位和内容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二)转变价值观,增强文化服务意识。无论广播和电视都应该从新闻人的视角,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视自身媒体定位。
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同时也进入了舆论新常态和文化新常态,过去那种节目的泛娱乐化、以低俗为趣、以搞笑耍宝为乐的节目样态已经被主流价值观所摒弃。传统文化、根脉文化、乡愁文化正在重新成为文化主流和受众的内心诉求。作为广播电视媒体,我们必须要适应这种舆论新常态和文化新常态,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受众回归主流价值观,为百姓提供可以浸润心田的优质精神产品,这既是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大局观,更是媒体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三)提升创新与研发能力。与国内外成熟先进媒体、栏目相比,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媒体在节目创意能力、策划水平、传播效果、市场反响和商业价值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在由河北大学与英国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组织的“莎士比亚艺术节暨中英文化创意交流周”活动中,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Nick Low指出,现代媒体的竞争力在于人才、在于创意。
以电视为例,轰动一时的节目《中国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是购买的荷兰和韩国的版权,换言之,国内目前的研发和创意能力还不够强,只能向外国人缴纳不菲的学费。湖南、浙江卫视尚且如此,我们自己的创意和研发实力就更加捉襟见肘。
无论广播还是电视,都应格外重视创意水平的提高,加快对接先进媒体,努力制作生产现象级的广播电视节目,打造看得见、听得到、叫得响的核心媒体产品。
四、广电媒体人力资源战略
传统的人力资源体系已经不再适合今日的媒体发展需求,我们应该抓紧制定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人力资源战略,以市场化的思维彻底打破传统用人机制中的官本位思想,打造符合现代企业模式的人力资源体系。
1、对内部员工进行考核和使用。打破传统用人机制中的官本位思想,挖掘和使用符合媒体发展要求的年轻力量,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和创新力。
2、加速引进创新型人才。广电媒体应积极与一流专业院校合作,招聘具有充沛创新能力的专业采编播人才,与猎头公司合作引入中高层媒体管理人才,以人才优势驱动创新发展,以人才优势为传统广电媒体注入发展变革的新鲜血液,加快助推自身跨越发展。
3、对标高端,拓展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对于地方广电媒体而言,如果目标仅仅是湖南和浙江等国内媒体,亦步亦趋,结果也只能是永远做追随者,难有根本性改观。广电媒体从一起手便应对标国际,向全球最先进的媒体学习,甚至可以派员到欧洲、美国、韩国等先进国家蹲点学习,真正将最前沿的媒体发展理念和节目业态引入本土,并逐步形成学习、借鉴、吸收、制播到自我研发的良性发展体系,只有这样,广电媒体才有可能逐渐在区域甚至全国脱颖而出,日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五、广电媒体活动营销战略
在完成定位、内容、人力资源配置等改革的基础上,广电媒体增加自身活力和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活动营销。
活动营销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活动营销是增强受众粘性,提升广电媒体价值和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2、活动营销是广电媒体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好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广电媒体的公信力这一核心竞争力,让广电媒体利用活动营销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和参与;
3、活动营销以其强大的整合力、传播力、亲和力与成本分摊性深受受众和商家的青睐,成为吸引受众、搅动市场、撬动客户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活动营销主要分为两类:公益类和商业类活动。
1、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是公众乐于接受,商家愿意参与,媒体价值提升迅速的活动形式。公益活动是媒体的良心工程、本分工程,是广电主流媒体的自然属性及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广电媒体举行的公益活动依托自身媒体舆论优势,可以营造强大的宣传氛围,对树立广电媒体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商业活动
商业活动是指由广电媒体发起,以活动撬动市场、以活动发掘客户及提升广告增量、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营销模式。
传统广电产业的广告创收是将媒体时间转化为广告价值的过程,其中可供销售的广告时间是有限的,一定时期内广告单价和客户的购买意愿也是有限的,要实现广告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依靠商业活动的加入和带动。
广电媒体举行商业活动的价值在于,面对汹涌的新媒体冲击,广电媒体利用商业活动主动出击、完美逆袭,以文化为载体,以媒体影响为依托,巧妙植入商业元素,既明显区别于普通商业活动,更能发挥传统媒体的宣传优势,增强活动的人群吸附能力與潜在商业价值的迸发,从而深得客户认可与青睐,实现可观的商业利润。
活动营销是继创优、创收之后,传统广电媒体的第三增长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媒体的包围打压,广电媒体必须努力强化活动营销的力度,并且做到精准设计、精巧策划、精细执行,扩大公益活动社会影响、提升商业活动创收规模,不断提升广电媒体的活力和影响力,提升对客户及受众的吸引力,为广电媒体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综上所述,面对传媒市场的竞争和新媒体的冲击,只有加快实施和推进广电媒体的结构性调整和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并采用产业思维加大广电媒体的活动营销力度,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崭新的媒体时代,以完备的系统举措打牢传统媒体的根基、彰显广电自身优势,变“互联网+广电”为“广电+互联网”,才能完成传统广电媒体的转型升级,推进媒体实力的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