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内容提要:网络媒体如何在海量的信息流中得以凸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的制作。本文运用认知关联中的可及性与语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了我国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和搜狐网四大网站在中文网络新闻标题中可及性人物指称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四大网站在人物指称语使用频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人民网与新华网多使用中低可及性人物指称,而新浪网与搜狐网多使用高可及性指称。中可及性人物指称多使用绰号以达到移情效应,高可及性人物指称的使用以代词为主,作用是设置悬念,提高新闻的点击量。研究还发现部分娱乐新闻的标题使用低级庸俗的字眼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扭曲新闻的客观真实性,网络新闻的把关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关键词:娱乐新闻标题;认知关联;可及性;语用心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HD XJJG2015-06)“‘一带一路国际化背景下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娱乐新闻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指能使人轻松,愉悦,供人们休闲与消遣的新闻报道。而狭义的定义是指电影、电视、歌坛等大众文化娱乐作品或明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娱乐意义的事实报道。到上世纪80与90年代,娱乐新闻逐渐脱离文化新闻的束缚,不断发展,形成了涵盖文化新闻与政治、社会、经济、体育等新闻类别相同的新类别。21世纪初,娱乐新闻已然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近10年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娱乐新闻的总体发展趋势、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新闻的写作手法,如编年史手法,导言式写法、语言特色、整体性写作原则等方面[1]。而其他方面的论文中也有探讨娱乐新闻的社会责任、他律自律与人文情怀等方面[[2]。虽有部分学者从新闻标题中人物指称表达的使用情况入手,但他们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英语或者其他语种的标题上[3]。鲜有学者考察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汉语娱乐新闻标题中人称指称表达的使用情况。娱乐新闻是当今各类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其中明星人物又是网络标题中的“亮眼”。本文以认知关联理论的可及性与语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文本的阐释框架,探索汉语网络媒体新闻标题中人物指称表达的情况,旨在揭示新闻创作者是如何利用人物指称表达的可及性差异来捕捉读者的心理需求,吸引相关的潜在读者。
一、语料分析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是依据于社会心理语用学与认知关联中的可及性来解读我们所选取的语料文本。“社会心理语用学”指出它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语言资源是如何发挥人际作用的。它的核心理念是语言使用建构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结构的镜像;它的主要任务是“解析会话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本研究另外一个理论视角是基于认知关联中的可及性理论框架。可及性本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说话者在使用语言时,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不同形式的指称表达实际上标示了这些指称所对应的心理表征在人脑记忆中的可及性,同时心理表征的可及性则体现在它在记忆中的可激活程度。为了清楚地呈现它们在汉语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不同可及性程度的指称表达实例如下:
(一)高可及性标记语:他(此处指霍建华)的兄长认定林心如是家人将出席婚礼(新浪网,2016年7月26日)。
(二)中可及性标记语:霍华德新季不再用12号 火箭新秀罚球逗乐魔兽(腾讯网,2016年7月9日)
(三)低可及性标记语:爵士功勋主帅斯隆辞职,传奇教练告别23年犹他岁月(新浪网,2016年2月11日)
例(一)中直接使用明星的名字霍建华、林心如属于零代词的范畴,这在影视明星中尤为常见。新闻作者在指称影视人物时多使用可及性程度较高的指称,是因为潜在读者可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明星的花边新闻更感兴趣,从而提高潜在读者的指向性。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霍建华与林心如的大婚之事临近,在2016年7月成了众多追星族关注的焦点。新闻标题的作者此处这样使用的动机是为了顺应读者的心理,获取较多的点击量。
例(二)中报道者使用 “魔兽”来指代奥兰多魔术队的霍华德。倘若作者直接使用霍华德,就不能凸顯绰号所能表达的亲昵口吻。此外,笔者也认为绰号的使用也展示了标题作者对目标潜在读者心理的揣测,先验地认同了读者对NBA球员的熟悉程度、青睐程度,从而缩短了目标读者与明星人物的心理距离。
例(三)中报道者使用“爵士功勋主帅斯隆”,实指杰里·斯隆属于“修饰语+姓”的指示范畴。从信息度的角度来看,修饰语+姓(斯隆)提供的信息量大于姓(斯隆),因而它的可及性程度仅次于姓。
二、研究方法设计
为了了解汉语网络新闻标题在人物指称可及性表达在四大网站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式进行。为此,选取了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娱乐版面2016年1月到2016年6月的各200条新闻标题作为语料的来源,随后剔除了不含人物指称语的新闻标题、援引其它媒体的报道、直接引语类标题,接着从中各抽取100条含有不同类型人物指称语的标题进行词频统计。选取词频,是因为新闻文本的语义结构有宏观与微观之分。话语的语义微观结构是话语局部的“命题集合”,即命题与命题之间的组合关系[4]。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选取了词频作为我们的分析对象。词频(Lexical frequency,LF)是指某词语在该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为了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统计数据,本研究采用武汉大学开发的ROST系统对所得文本进行统计标注,在人工剔除不相关词频后加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寻如下问题:
(一)汉语网络娱乐新闻标题中的可及性分布频率如何?不同的可及性程度的语用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二)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与搜狐网这四大网站在人物指称语的可及性分布有无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为了清楚地了解具有不同可及性程度的人物指称表达的分布情况,笔者结合所搜集的语料使用SPSS 17.0做了数理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一是变量列联表,它给出了两个变量的观测个数和期望个数,并将二者在同一单元格内呈现出来。我们只需选取观测个数远大于期望个数,这些单元格内的数据揭示了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该表显示,人民网多数标题选择了低可及性的人物指称表达(58>45.3);新华网多数标题选择了中可及性的人物指称表达(100>81.1)。可以初步判定人民网与新华网的标题多使用中低可及性人物指称表达。而新浪网与搜狐网多使用高可及性人物指称表达(66>41.9;46>41.5)。为了进一步验证这四大网站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笔者做了卡方检验。卡方独立检验结果显示:四大网站在人物可及性指称方面存在关联已达显著(χ2=41.780,df=6,p<0.05)。
出现这一有趣的差异,笔者认为是由于网站媒体的标题创作者具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使用高可及性,特别是新闻标题中不明确的第三人称“他”的使用,读者需要阅读新闻才真正明白所指。这里的效果就是给读者设定悬念,引起他们进一步阅读新闻的兴趣,新浪网与搜狐网作为两大私营网络运营网站要想获得生存,创作者似乎在标题的设定上更为直接设定悬念。而人民网与新华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它们新闻标题的作者所拟定的题目似乎融入了更多的心思,显得更胜一筹。因为我们发现这两大网站多使用中可及性人物指称(如绰号、昵称)以及低可及性人物指称(如修饰语+姓)。多使用中低可及性指称的表达体现了说话者/作者对指称人物的移情。同时,也体现了标题作者对潜在读者心理的揣测,认同了潜在读者对于娱乐明星的熟悉与喜爱的程度,缩短了目标读者与明星人物的心理距离。另外,低可及性标示语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指称内容更为清晰,符合人民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形象定位。
最后,我们还发现网络新闻标题多使用“内幕”、“曝光”与“揭秘”等字眼。受众多凭个人的好恶来选择新闻,追求感官刺激,从中得到娱乐与消遣。在这样心理需求的影响下,网络娱乐新闻作者更倾向于追踪名人隐私、更大程度地选取劲爆的新闻热点作为标题,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除此以外,大致浏览标题,研究还发现标题多使用暧昧的字眼,这样的标题从一定程度上迁就了低浅层次受众的审美情趣。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受众的需求既有高尚的精神需求,也有人类本能和欲望无节制增长带来的低级与庸俗等亚健康的心态。作为新闻媒体标题的创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满足部分受众的心理,使本具有社会良知以及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人在职业面前被迫变得毫无语言节操。
四、结语
本文主要考察了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四大网站关于娱乐新闻标题的人物指称语的使用,发现人民网与新华网这两大官方网站多使用中低可及性程度的标记语,而新浪网与搜狐网多使用高可及性指称表达。绰号与昵称的使用具有中文特色,达到了移情、吸引潜在读者的效果。高可及性指称,代词使用较多,设置了悬念,引发阅读新闻的兴趣。媚俗、不實的新闻标题使用依然存在。我们呼吁当下新闻工作者在创作娱乐新闻标题在吸引读者的基础上,保守好新闻媒体自身的语言节操与社会责任。
注释:
信息度(informativity):如果所指实体的可及性程度低,编码者就会采取编码大的语言形式,反之亦然。参看周平.可及性理论与前指现象[J].外语教学,2001(4).
参考文献:
[1] 沈春娥,雷扬.修辞手法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J].新闻前哨,2010(12).
[2] 许建宁,刘凤凤.别让低俗成为娱乐新闻报道的“时尚”[J].新闻知识,2007(8).
[3] 刘义.从可及性理论看英文新闻标题的指称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4] 陈新仁.社会用语的语用心理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5] 丁和根.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评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6).
[6] 王芳,王灿发.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美媒体对巴黎暴恐事件的报道——以《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J].新闻爱好者,2016(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