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不再是讨论的禁忌

2017-02-16 10:58
南方周末 2017-02-16
关键词:医患医务人员愿景

段涛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

2017年2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不孕不育成难题 代孕是否可放开》的文章。五天后,相关部委表示,代孕涉及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将继续严厉打击涉及代孕的违法违规行为。

《人民日报》文章发起这一讨论后,相关专家、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在医务界,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甚至完全相左的看法。医务人员在私下里谈论的多,敢于在公开场合表达声音的少,敢于公开支持代孕的人更少。

医疗和教育一向是大家最关注、切身利益最多、最大的民生问题。在医疗方面,代孕是一个比较小众,但是极为复杂、十分棘手的问题。代孕争议的本质不是医疗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是更深层次的法律问题、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虽然代孕涉及的仅仅是少数人的切身利益,但是引起的却是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

我虽是医院管理者,但也是妇产科医生,经常会遇到那些挣扎在痛苦边缘的求子心切的患者。在讨论代孕时,看到那些高高举起的道德大棒,那些义愤填膺的批判,我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心痛和心寒。

我们看到的不是心平气和的讨论,而是不理性的贴标签和站队。尊重、宽容、仁慈、怜悯、恻隐之心、同理心、人道主义哪里去了?

还好这次提出代孕这个有争议问题的是《人民日报》,不然的话,讨论可能就会无法进行下去了。

2017年,我的民生愿景有二——始于代孕,终于信任。

民生愿景1.代孕

大家知道不孕症会对人带来多大的压力吗?来自中国的一个研究提示:“46.3%患者心理压抑,13.0%夫妇关系受到影响,7.6%的患者曾经想要自杀。”

给大家看一个真实的临床案例:孙子和孙媳妇结婚6年未孕,多次试管婴儿还是没有成功,为了逼他们离婚,92岁的爷爷从二楼跳下,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脸见人。

有这种思想的人这么多,能没有压力吗?压力之下还能保持家庭完整的能有几个?

是的,法律法规可以禁止代孕,但是能禁止得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压力吗?能禁止得了人类繁衍自己后代的强烈愿望吗?

你去网上搜索一下就会知道这个需求是多么旺盛,就会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地下代孕市场,除了国内一条龙的代孕服务,还有去国外代孕的一条龙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一天不改变,中国传宗接代的家庭伦理观念一天不改变,这个市场需求就会一直存在。

当然,对于不能生育的夫妇来讲,除了代孕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离婚重新组织家庭。因为无法孕育孩子而离婚的事情在中国时有发生,受伤害最深的还是女性。

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程度部分体现在对少数群体权益的关注和尊重程度,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想要进步的话,就需要更加包容,这对于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来讲都是一种挑战,都要经历反思,争论,理解与共识的过程。

在这一切到来之前,这些少数人群在社会、文化、制度的变化过程中,依然还是要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

2017年,我希望看到代孕不再是讨论的禁忌,代孕能够得到充分的讨论和争议,最终能够在严格有效的管理之下得到许可。

民生愿景2.信任

做生意的最大成本是信任,有了信任,交易的成本可以降低到忽略不计。所有社会矛盾的根本来源也是信任,没了信任就无法沟通,矛盾会越结越深,医患矛盾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医患双方缺少最起码的信任。

在自媒体上经常会看到医患双方的相互指责、攻击和谩骂,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好像每个人都有道理。医务界暴露出来的每一个不良事件都在进一步蚕食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患者和家属每一次对医务人员的谩骂和殴打也在不断打击医务人员的信心,伤害他们的尊严,动摇他们坚持下去所需要的信任。

互联网的目的是连接,是人与人的连接,是心与心的连接。原本指望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人与人的沟通会更加便捷,人与人的信任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是没想到互联网这把沟通的双刃剑根本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反而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分化和割裂,反而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形成了无数个小的社群,亚文化群体,大家相互不理解,相互不来往,相互不沟通,甚至相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各自活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互联网强化了小圈子的信任,撕裂了整个社会的信任。

2017年,我期望看到互联网能发挥其双刃剑更好的一面,能带来更多的宽容,能帮助沟通,能更多地抛开争议,达成共识,让更多的人相互信任。

猜你喜欢
医患医务人员愿景
一起向未来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纾困医患关系
福建:通过全国首个关于尊医重卫的决议
中央出台措施进一步关爱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愿景管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