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研究

2017-02-16 17:04曹兰英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日元国际化货币

曹兰英

一、 引言

一国货币国际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中,是指某国货币跨越该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逐步广泛,人民币已经走出国门,迈入国际化的周边阶段。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日元的国际化既没有使日本拥有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经济地位,也没有使日本获取货币国际化的预期收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较为广泛,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最近几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国外学者大多从一国货币国际化的传统经验及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基础来对比看待日元与人民币国际化。Kawai和Takagi(2011)认为中国资本账户不开放,人民币就绝不可能成为据有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Kawai,M.and Takagi,S.,The Renminbi as a Key International Currency?:Lessons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Notes Prepared for the Asia—Europe Economic Forum,10—11 January 2011,Paris.。Kroebel(2011)则指出人民币最多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储备货币Kroeber,A.,The Renminb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 Currency,Brookings,No.9,2011, p.7.。国内学者从多因素视角和单因素视角两种角度研究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尹栾玉(2010)认为日元国际化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实体基础薄弱、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汇率调控能力缺失,提醒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注意这些问题尹栾玉:《日元国际化道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载《学术交流》,2010年第6期。。多数研究主要聚焦某一重要因素,如徐奇渊(2010)、刘瑞(2012)、傅缨捷等(2014)、李平(2015)、谢四美(2015)、魏群(2015)和乔慧超(2015)等,分别从贸易结算障碍、汇率风险、双边贸易视角、货币币值背离现象、巨额外汇、日本金融体制症结、日元境外流通等视角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及要注意的问题。现有文献对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时代机遇及中国所拥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尝试进一步研究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日元国际化进程面临困境的相似性,聚焦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独特机遇,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具体思路。

二、人民币与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相似困境

依据屈宏斌(2015)的分析,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满足以下四项条件:(1)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2)金融市场发达并深度开放;(3)政府政策大力扶植;(4)宏观经济稳定。屈宏斌:《人民币离储备货币有多远》,资料来源:http://www.chinaforex.com.cn/index.php/cms/item-view-id-37278.shtml.但从日元国际化的实践看,以上条件的实现面临诸多因素的阻碍,需要加以克服。

(一)对外贸易结构及收付比制约货币国际化

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日元则是在80年代中期跻身国际储备货币,彼时日本GDP约占全球GDP总量的10%。尽管其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规模巨大,但日本独特的贸易结构无助于日元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日本作为岛国,每年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来保持出口大国的地位。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石油、铁矿石、铜等生产资料多以美元计价,进口中原材料所占比重较大导致日本国际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的比重偏高。表1给出了1980—2014年间主要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中以本国货币结算的比例。可以看出,在出口贸易中,日元结算比例从1980年的29%上升到2014年的40%,提高了11個百分点;在进口贸易中,日元结算比例从1980年的2%上升到2014年的24%,增长了12倍。但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英、德相比较,日元在本国进出口贸易结算中使用的比例仍然较低。

表1主要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本币结算所占比例(%)

进口贸易出口贸易19801996 200620141980199620062014美国8585888597969895德国4353535382797661英国3840523376576251日本213212429343640数据来源:Wind资讯

2010年以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年度GDP占全球GDP总额12%左右,人民币在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日益广泛。截止到2014年底,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已占到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2%,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9大交易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和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此外,官方统计显示30家央行与货币当局已把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

从对外贸易结构看,进口商品结构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阻碍作用在减弱,但出口结构仍有待改善。依据海关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进口产品总额中,33.0%为初级产品。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相关原料占比16.2%。数据来源:http://www.askci.com/news/data/2015/05/07/11335d0wh.shtml.从出口商品结构看, 201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已经达95.2%数据来源:http://www.askci.com/news/data/2015/05/07/113148s20u.shtml.,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占出口总额的31.2%。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仍需进行深度转型与升级。

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阻碍的另一个因素是对外商品和服务贸易收付比率。2010—2014年人民币实际收付比例差距虽有明显缩小,但始终处于实际支付明显大于收款状态,2014年第一季度收付比为1∶2。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不同,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市场地位不强以及跨境套利操作等董琴论:《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选择》,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面对巨额外贸顺差,日本20世纪80年代曾经实施“黑字环流计划”,扩大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日元资本输出,提升了日元的国际地位。但日元回流机制的缺陷不能使海外日元在离岸市场沉淀下来并且流向其他国家,而是大量流回国内,阻碍日元国际化的正常发展。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开始升值,1995年曾经出现1美元兑换79.75日元的历史记录。日元的持续升值,使国际市场日元的供给量急剧升高,而日本出口和经常项目顺差并没有相应减少,进而促使大量日元外流。而离岸市场的日元并没有在离岸市场发挥其投资功能,反而通过日本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以信贷的形式向日本国内企业贷款,出现日元迂回回到日本的情况。货币国际化的目的在于扩大该币种在国外非居民中的使用,日元的回流机制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回流机制目前尚处于初始建设阶段。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和出口贸易结算共同构成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形成了经常性贸易项下人民币的收和支,只有收支大体平衡,人民币才能够顺利回流。近年来,由于我国不仅进口结算远远大于出口结算,导致我国跨境贸易结算收支差异巨大,而且贸易结算也存在严重的地域失衡,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对与中国贸易规模巨大的欧美国家辐射极为有限,进而极大地阻碍了人民币贸易回流。另外,离岸市场仅有香港较为活跃,伦敦尚处于起始阶段,其他地方还没有涉足,可见人民币国际循环中转站的建设还不完备。同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够健全,没有办法吸纳和监管大量回流货币。国际回流路径的不畅严重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下的情况略乐观。2014年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额达到3280亿人民币,中国对外投资金额1160亿美元,与吸引外资规模相当,其中多数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外国投资者通过RQFII项目投资于中国资本市场等均以人民币作为跨境投资工具。

(二)国际和地区金融领域话语主导权缺失

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政府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联储积极鼓励进出口商使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支持美国银行全球布局并为其提供优惠利率,力邀他国央行在美投资,并积极为战后欧洲提供美元贷款。通过上述方式,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得以建立并不断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这一时期实现美国战略意图的主要工具。二十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地位并未削弱,美国仍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控制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国际金融活动的协调仍然在按照美国的利益来组织和运行,美元通过与石油定价的捆绑维持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体地位。

与之相比,日本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则有明显缺失,日元汇率的不稳定间接体现了这一点。特別是二十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时期,日本被迫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骤然升值40.5%,1995后又持续下行,不到3年的时间里贬值达到100%。如果从1973年2月14日日本实行浮动汇率起计算,40多年来日元汇率超过30年年均汇率波动超过10%,波动幅度超过20%的年份有近三分之一。如果以更严苛的稳定性标准,即3个月汇率平均波幅在10%以内衡量,则日元的不稳定性会更加明显。一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无疑会降低一国货币作为贸易和投资清算货币的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和区域金融领域的话语权有所增强,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改革、人民币纳入SDR一篮子货币,中国银行直接参与洲际交易所(ICE)伦敦黄金(LBMA Gold Price)定价,亚洲投资开发银行的成立等。但实事求是地看,人民币仍然面临国际和区域金融领域斗争的巨大压力:(1)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仍然有限。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金融组织中,美国和欧洲都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的投票权都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在SDR中,2010年美元占比41.9%,欧元占比37.5%,2016年美元占比41.73%,欧元占比30.93%,人民币占比仅10.92%。(2)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国际话语权。主要的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仍然掌握在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手中。(3)缺乏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虽然建立起在一系列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机构,但其作用目前仍然有限。(4)设置定国际金融议题和国际金融规则的能力有限。王晓秋:《后危机时期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对策研究》,载《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3期。

(三)国内金融体制存在缺陷

金融市场发达并深度开放,从而使该国货币在跨境交易中可被广泛使用,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又一重要因素。日本政府在1988年后,才先后开放了外汇市场和日本商业票据市场,对东京离岸市场废除了出超管制、放松了入超管制;随后,又向日本境内的居民开放了中长期欧洲日元贷款,解除了对居民海外存款及欧洲日元债券的限制,使日本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深化,为日元的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然而,日本国内金融体制的各种结构性缺陷使日元国际化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效果。由于日本当局主观上对传统金融体制的保护,早期的金融体制改革仅集中在利率自由化和放宽金融机构业种限制两个方面,导致了日本在市场开放以及运行方面与国际化标准相去甚远。一是表现在配套措施不健全,特别是金融业过度保护现象严重。日本尽管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但实际上在证券交易市场准入、金融商品开发等方面保留着许多排外性规制,内外资本交易仍然要实行认可制度。对国内金融机构“护卫舰”式的保护政策,造成了日本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性,造就了银行体系缺乏不良资产处理能力和应对国际市场能力。二是日本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在失去其优势后仍在起主导作用。这种内外分断的金融体制改革措施致使日元国际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相比日本,我国的金融体制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开放在逐步完善。到2015年5月底,中国已经同世界上32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或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达3.1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又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为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奠定了基础;2015年7月14日,中国允许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组织、境外央行可以运用人民币进行境内银行间市场投资业务;2015年9月30日,中国银行宣布,境外央行类机构可以进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同时向三类境外机构——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组织、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和其他官方储备管理机构,开放包括即期、远期、掉期和期权在内的各品种外汇交易,且无额度限制;2015年10月8日,中国正式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特殊标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成功上线运行;2015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伦敦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50亿元人民币;2015年11月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已批准八家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成为衍生品会员;同年10月30日,中国央行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同年11月25日,首批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完成备案的境外央行类机构,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等,已正式进入到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这些逐渐开放金融市场的改革举措,说明,我们正在真诚努力地解决金融市场开放度不足问题。

中国金融体制的制度性缺陷具体表现在金融体制的计划特征明显和国内金融市场深度不够:一是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多元化程度不足,部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负债率畸高,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抬升了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二是金融监管过度与不足同时存在,“一行三会”金融监管行业分割严重,缺乏统筹而高效的全局监管信息和力度;三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利率等价格体系由市场力量主导机制仍有待完善。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的独特机遇

(一)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旧有的国际和地区金融主导权产生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从2009年开始加快步伐的重要原因是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使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溢出效应突现,国际社会对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定货币及危机应对机制等国际公共品的需求随之上升;欧洲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美元外汇储备短缺的困境,而中国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美元外汇储备,这些国家在跟中国贸易的时候就主动提出以美元或者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让大部分国家认识到,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向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应该有更多的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角色。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国家一直在探索复苏经济的机会,中国经济作为世界市场的一枝独秀,自然受到欧盟青睐。从图1可以看出,相比于中美,中国和欧盟的贸易不断加强,2008年后中欧双方进出口贸易额在不断上升。

图1中欧与中美进出口贸易额比较(2008—2015年)(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 处于经济长期低迷、通货紧缩严重、日元国际信用降低的状态。同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出口导向贸易体系、国内低迷的需求市场、日益严峻的财政问题也更加突出。2008年经济危机使正在恢复的日本经济再遭重创,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政治环境动荡、再加上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核辐射等)的危害,使国际市场对日元的信心進一步降低,严重影响了日元国际化的进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作为二战战败国,战后日本在政治和经济政策制定方面均受制于美国,日本银行在国际范围内业务的开展、日元的国际化在触动美方利益时均受到明显的打压。巴塞尔协议Ⅰ的出台、广场协议的签署都是明证。对外战略和政策受制于人,严重制约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家战略和政策制定层面能够依据自身利益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2013年9月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并详细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该战略是一个开放的地域合作机制,包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个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需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和促进。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人民币区域化进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黄卫平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这种影响:(1)基础设施建设将引领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2)贸易畅通化将加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3)金融平台建设将保障人民币较顺利的“走出去”。(4)人文交流纽带的加强将巩固人民币在周边的地位。黄卫平、黄剑:《“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如何“走出去”》,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5期。

从实际效果看,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人民币区域化取得实质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和中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在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推动人民币定价和支付进入本地市场。另外,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人民币得以在更多的区域中心推广使用,有利于上海和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5月,中国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由2009年的0.02%上升到25%。

(三)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及时介入以及积极推动

政策层面上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力度超越市场预期。一是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9年7月中国政府即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在试点城市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人民币跨境使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金融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二是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改革不算取得进展。2013年8月设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如今已拓展到五个省市,自贸区已经逐步成功实现利率自由化及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等改革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等内容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被明确列入改革纲领中。人民币自从开始跨境使用之后,央行先后推出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业务和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业务,在2014年启动“沪港通”项目,2016年启动“深港通”项目,这些举措打开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大门。2015年3月央行开始着手推进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推动资本市场更加开放,并依据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框架修改外汇管理条例。2015年11月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20年将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使其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的货币。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清晰、推进有序。

四、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不仅要借鉴别国经验吸取别国教训,更要立足本国独有的国情,正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国力,明晰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及时制定可行、稳定和连贯的政策,脚踏实地、适时有效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1.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健全金融政策的决策机制,控制好金融政策出台的力度和节奏;建立健全重大金融决策终身问责机制;确保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二要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同时强化金融创新监管。三要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同时加强国际协调,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风险底线,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2.构建均衡的货币回流机制,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首先我国要坚持继续推进东亚货币合作,在双方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有效协调人民币与东亚主要货币之间的关系;第二,要继续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开展我国本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增强我国货币在东亚区域内的流动性,提高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的计价结算频率,最终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3.完善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通过增加汇率弹性,使汇率能在安全区间内浮动,从而避免人民币在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在坚持汇率制度改革的渐进性、可控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逐渐稳步向市场起主导作用的汇率制度转化。相对汇率变动,利率的调整比较容易控制,对市场的影响也更宽更深。因此,当金融市场开放相对滞后时,我们可以率先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自由化,会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选择。

4.以“工匠精神”提升对外贸易品质,增强外贸企业市场地位。我国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要想由大变强,必须提升对外贸易品质。中国对外贸易品质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政府不仅要把“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更应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来引领这种精神在国民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使我们的产品从粗糙变为精雕细琢,从低端走向高端。

参考文献:

[1]尹栾玉.日元国际化道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0(06).

[2]徐奇渊.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J].金融评论,2010(02).

[3]刘 瑞.日元国际化困境的深层原因[J].日本学刊,2012,(02).

[4]傅缨捷,丁一兵.日元国际化困境的原因探析[J].亚太经济,2014(03).

[5]李平等.對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问题的探讨[J]. 亚太经济,2015(01).

[6]谢四美.巨额外汇储备能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经济研究,2015(02).

[7]魏群,路迹.日本金融体制症结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5(02).

[8]乔慧超,沙文兵.日元国际化的宏观经济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5(04).

[9]郑之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思考[J].中国金融,2014(06).

[10]陈静.日元国际化进程的货币职能演进及对中国借鉴[J].国际贸易,2015(10).

[11]董寿昆.货币自由兑换理论与实践—国际货币流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12]邹新月,扈震.货币政策、资本流动与汇率稳定“三元悖论”的修正与检验[J].金融论坛,2015(09).

[13]易纲,汤弦.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J].金融研究,2001(08).

[14]李成,李勇.“三元悖论”的非角点解与中国经济体系制度安排[J].西安财经学院报,2009(03).

[15]唐琳,谈正达.基于MS-VAR的“三元悖论”约束及对经济影响的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5(09).

[16]Kawai,M and Takagi,S.The Renminbi as a Key International Currency?:lessons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R].Notes Prepared for the Asia—Europe Economic Forum,10—11 January 2011,Paris.

[17]Kroeber,A.The Renminb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 Currency[R] .Brookings,2011-9-7.

[18]Frankel,J A. No Single Currency Regime is Right for All Countries or at All Tim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9.

(责任编辑:赵英杰)

猜你喜欢
日元国际化货币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第二期《漏洞在哪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