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导学以诗育行

2017-02-16 12:42陈德仁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诗作品德道德

陈德仁

诗歌具有代表理想、激情、青春、向上和向善的特点,换得美人心,弘扬社会正能量。品德学科就是培养“真善美,美人心”的课程,如何运用诗歌导学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文本内容编成小诗,或借用名家诗作,运用诗化导学,帮助学生感知悟理,培育情感,实践体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品德建构,行为养成。

一、以诗导题:入境始已亲

1.以诗入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已亲。课堂伊始,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呢?运用与教材内容相符的诗作,引导学生美美诵读,在朗朗上口的诵读诗歌情境中,不由自主地把学生带入本课主题学习情境中。如人教版四年级《呵护自己的身体》第二个小专题《坚持锻炼身体》的教学,课堂伊始,我就播放视频:呈现人们在户外晨炼的情境,并配有声情并茂的诗朗诵:身要健,须锻炼/锻炼不怕累/夏炼三伏,冬炼三九/锻炼需坚持/呵护身体,炼/炼 /炼!在晨炼画面与电脑博士朗读小诗中自然把学生带入“如何坚持锻炼”?“为什么要锻炼?”等问题探究学习中。情一动,境以入,瞬间唤醒学生的思维,学习便有亲切感。

2.以诗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激趣,不仅要借助外在因素激发学生热爱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更要把准学生的学情认知点,发掘学科内在趣点,促进学生形成持久、内在的动力,保持永恒的学习兴趣。如《活动要开心 更要当心》的学习,学生对活动有着强烈的需求和向往,紧扣教材和学生情趣点,借用扬万里的诗作: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一首“儿童追蝴蝶”的诗作,伴随轻松欢快的乐曲和课件绽放一段“儿童追蝴蝶”的画面,在诗韵的渲染下,学生不经意间唤醒曾有的生活经历,或许在大脑深处呈现捉蜻蜓,抓蝴蝶、捉迷藏、藏猫猫、逗小狗,甚至野外踏青、野炊、秋游等情景与经历,生活经验的再现必然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形成自主、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以诗导学: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以诗引情。品社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品德的形成总是伴随情感体验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粘合剂。没有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就像断线的珍珠。因此,唤醒学生道德情感,学生的心灵深处才有“我口表我心”的动机与欲望,才能表现出学生不同的品德思维和人格特征。适时运用诗歌或形象释义,或美美朗读,相机激发,有意渗透,不断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如《我爱我家》学生在感受家人给予生活、成长、读书、活动等方方面面关爱的同时,再现一首《家人的爱是什么》的自编小诗,促进学生从享受“家人的爱”升华为“我爱家人”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孕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情感世界。

2.以诗释理。学文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品德教材中文本阅读,图画感悟,游戏活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历经学习活动中感悟生活之理,为人之道,处事之则、法律法规。如《换个角度想一想》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策略,礼让他人”等德育目标,在学生感受道德认识之后,借用苏轼的诗作: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看山”的不同角度,不同感受的诗作,再次深化了学生对换位思考解决问题的理解。

3.以诗励志。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某一方面的道德认知,明白某方面的处事哲学之后,只是暂时的,还需要不断勉励,正确引導,从多层面,多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朝着自己的志向努力。如《我的角色与责任》教学后,我以警察、教师、导游、演员、厨师等角色与职责编成小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设计自己未来的角色,试试编成小诗,作为学习的“座右铭”,督促自己努力去实现未来志向。

三、以诗践行:也傍桑阴学种瓜

让学生在课堂习得的道理、孕育的情感、学成的能力,怎样才能形成持久、稳固、良好的行为品格与习惯?需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历练,让学生在参与社会中体验、仿效、分辨中——也傍桑阴学种瓜。

1.以诗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仅凭外在引导,靠老师、家长“这样不行,那样不对”的教导,往往难以奏效。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有其独特的心理个性,伴随身体的成长,见识与阅历逐渐丰富,更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愿望、需求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使学生在“为与不为”,“行与不行”,“好与不好”等矛盾之间抉择,孕育自我良好品格发展方向。内在诱发,需要有引燃,导引和激活,诗歌犹如一位形象大师,具有激情、青春、理想、向上、向善特点,美美朗读,时时在耳边响起,很好地引领学生明理导行。如《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的教学,在学生感受与陌生人交往时要做到“热情大方,有礼貌,又能保护自己,不上当受骗。”的道理之后,再次运用贺知章的《回家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作,使学生从习得与陌生人交往之道,提升学生的交往处事能力。

2.以诗践行。课堂是生活的一角,是社会的缩影。品社课堂课外延伸拓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真正回归生活,走向社会真体验,锻炼道德行为,提升参与社会的能力,是品社教学的必须落实的环节。如《家庭小账本》教学之后,学生明白家人挣钱不容易的道理。结课之际,以齐声朗读李绅《悯农》一诗结课,在诗声袅袅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觉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烈日暴晒下的煎熬,走进田野去体验“汗滴禾下土”的劳动艰辛,去观察禾苗生长的规律,了解大米的来源与制作过程,尝试米饭的蒸煮,不仅使学生走向实践,体验实践,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养成惜粮、理财,合理开支的能力。

诗歌具有“哲理性、情境性、韵律美”等特点,诗作蕴含着诗人理想、激情、青春、向上和向善的丰富内涵;教材编排的活动主题中插入不少诗词,运用诗化教学,符合现行教材的编排意图,在简明扼要的诗句点题中明理导行,在美美朗读中换起学生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能量。

猜你喜欢
诗作品德道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跟踪导练(五)(2)
好学者贤
道德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述说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