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生的三重困境

2017-02-16 10:26郭加文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期
关键词:陶渊明困境人生

摘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再三表明自己出官和归隐的原因,甚至在《归园田居》中高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然而在陶氏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真正远离官场。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困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先生向我们展示出一幅自由自在,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等,无论在回家的途中,还是回家之后,处处表现出自由与惬意。

然而在仔细品读之余,我的目光集中到文章的6个问句之上。如行文一开始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两句。翻译过来是“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和“为什么愁苦而独自悲伤”。看起来陶渊明好像要告诉世人,我辞官是因为田园荒芜,我要回去种庄稼。这种说法不大可靠。在本文序言中,陶渊明申明自己回家是因为“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即因为奔丧而离职。民间还流传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陶渊明当彭泽令时,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也就是说,他在官场受了气,辞官回家。再看看“奚惆怅而独悲”,此句前面“既自以心为形役”一句 ,教材解释“以心为形役”意思为“让内心为形体役使”,整个句子为“既然自己让内心为形体所驱使”之意。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参看序言开头几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家境贫寒,人口众多,没有粮食。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在亲友的帮助下走上了仕途。用这段话来解释“既自以心为形役”:自己的心灵被家庭的现实处境所驱使,即因为现实生活,不得不抛弃自由去当官。既然当官是迫于无奈,哪为什么又惆怅而独自悲伤呢?可见身在官场的陶渊明,时刻不忘田园生活的自由與快乐。是执着于自己的人生追求,还是顾忌自己家庭的生活需要?陶渊明徘徊了。此处即构成了陶渊明人生的第一重困境:人生追求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

最终,陶渊明选择离开官场,回归家园。家人的热烈迎接,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留恋,让陶渊明沉醉了。但醉总有醒的时候,当陶渊明醒来时,忧愁慢慢地从心底上升。“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个世道和我的意愿不合,我还驾着车出去追求什么呢?联系屈原《渔父》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难看出,陶渊明身在官场,亲身体验人人奔名追逐利的生活,而这与陶渊明出仕的理想大相径庭。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隐含着他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虽有济世之才,却无济世之门。是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还是如庄子一般曳尾泥涂自由自在?是普度天下苍生,还是独自保全自我名节?这里表现出来的是陶渊明人生的第二重困境: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的矛盾。

在文章结尾一段,陶渊明连用三个问句,“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首先,陶渊明承接上文“感吾生之行休”说: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几时?既然活着的时间不多,那为什么不任由自己的心愿而活着呢?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接着,陶渊明自己否定了两个去处,一个是“富贵”,一个是“帝乡”,看来只有寄情田园,忘情山水了。一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人的平均寿命为50多岁,此时的陶渊明已经40多岁了,生的时间还有几时呢!然而,中国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功成名就早已渐行渐远,消失在苍茫之中。也许只有在无尽的痛苦之时,登上高高的山岗大喊几声,发泄心中郁结的块垒,然后不无消沉的告诉自己:乐天安命,别再迟疑。这里表现出的是陶渊明人生的第三重困境:高尚名节与政治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其说陶渊明先生厌倦了官场而归隐田园,不如说他是怀着无比的失意之情离开了官场。

在遥遥的小舟之中,在风吹起衣襟之时,陶渊明,悄然离去。

作者简介:郭加文(1974—),男,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教材教法。

猜你喜欢
陶渊明困境人生
跟踪导练(一)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不为五斗米折腰
独一无二的你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