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17-02-16 21:22闫慧刘云颖王晓霞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

闫慧+刘云颖+王晓霞

摘 要:“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文章以内蒙古科技大学“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为例,从该门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完善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建议,以满足新形势下对轻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教学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27-02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研究与轻化工相关的工业生产建设过程的课程,它包括研究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工艺路线,完成相关的化工计算和设备的选型,以及进行科学的管道布置设计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等内容,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成工业生产的必经步骤。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严谨负责协调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基本设计技

能,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因此,众多高校将“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列为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差。本文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改革意见。

一、“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的特点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根据一个化学反应或过程设计出一个生产流程,并研究流程的合理性、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的可行性,再根据工艺流程及条件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管道及仪表等,进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以满足生产的要求,工艺专业与有关非工艺专业进行密切设计合作,最终使这个工厂建成投产[1]。该课程主要讲授工艺流程设计、化工计算、轻化工业设备设计与选型、车间布置设计、管路布置设计、非工艺专业设计等内容,其中涉及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設备、化工热力学和轻化产品合成与分离等相关专业知识[2]。课程内容复杂多样,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设计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因此,“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并与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市场需求等领域密切相关。

二、“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目前在“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时少,内容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里主要讲授相关内容、标准和规定,与学生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动,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理解掌握足够的设计知识,难以满足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

(二)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的方式,内容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三)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之一,但目前的教学安排中单纯的理论课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设计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对课程有良好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四)教师实践指导弱

我国高校中现任教师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擅长科学研究,但由于他们没有进过企业,很少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因

此缺乏足够的实际设计经验,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且在教学中缺少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的传授,使理论和实际脱节。

(五)考核方式简单

据调研大部分学校该课程多以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综合评定成绩的比例高达80%—90%,而该课程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这种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导致一些学生忽略对平时的学习,在考前突击复习,以应付期末考试,所以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

三、“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该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轻化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相结合,提高综合设计能力。笔者根据几年教学实践,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水平等建议[3-5]。

(一)改变教学方式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抛锚式、讨论式、自学式等。

针对课程课时少的现状,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重视备课环节,搜集典型工程设计实例,将工程实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突出重点难点。笔者采用“先实例,后讲解”的抛锚式教学方式,在每章开始就给出一个涉及本章内容的实例,然后从这个例子出发逐步引出本章的理论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明显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学生主动寻找实例中涉及的概念或知识点,并发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很好地与实践结合。

(二)加强实践环节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加强实践设计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在学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之际,提出了增加该课程的设计学时的建议并被采纳。实际设计环节中,笔者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将学生分为每五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个不同的设计题目,几乎涵盖了“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所学全部内容,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使学生在“学习中设计、设计中学习”,学以致用,设计完成之后安排1—2学时进行汇报点评,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生产实习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包头本地实际,笔者带领学生进入制药、酿酒、生物质加工等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熟悉相关产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及设备等。生产实习是学生对“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提高,学生通过实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工程意识。

(三)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可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选取及考核结果的好坏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指导他们的学习方

式。基于“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具有知识多、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单一的期末理论课考试方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因此往往也不能对学生成绩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为了体现实践性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确定为“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期末考试”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根据一学期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占30%,根据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小组上交的设计作品及最后报告质量给分。期末考试占50%,采用闭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程序及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卷面成绩给分。

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加积极认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解决了为应付期末考试而突击背书的问题。其次,课程设计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的能力,体现了该课程学以致用、实践性强的特点。最后,学生通过撰写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纸,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相关办公软件和绘图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四)提高教师水平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整体水平密不可分,这一点对于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显得尤为突出。该门课程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经验。因此,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教师继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发挥老教师教学设计经验丰富的特长,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最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特别是具有较高学历却缺乏实际设计经验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

線,参与工程设计,必要时可聘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来校参与课程教学或开展讲座。

总的来说,“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实践的课程,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建议,同时还有必要不断地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如此才能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最终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娄爱娟,吴志泉,吴叙美.化工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2:1-21.

[2]张颖,郝东升.化工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 社,2002:9-15.

[3]陈循军.《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 2009,(8).

[4]刘辉,叶红齐.化工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J].高教论坛,2009,(3).

[5]张琳叶,魏光涛,陈砺.化工设计教学思考与建议[J].化 工高等教育,2011,(3).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