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

2017-02-16 17:24张萌萌
关键词:学风高校对策

张萌萌

摘 要:学风凝聚着高校办学理念、文化与精神,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文章从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新时期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61-03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时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问题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一)认识偏差

当前,人们对高校学风的概念仍存有明显认识偏差和误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会造成高校发展建设的错位,严重时甚至会背离高校办学的初衷。

1.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对象的关系认识模糊。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对象可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界同样存在不同的观点。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单一主体论和多重主体论[2]。现阶段,人们通过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长期性研究和发展已经逐渐理清了工作对象的主客体,但就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对象的定位、角色等关系尚待思辨。例如,有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偏向于学生或专业教师,有的则把全部工作寄托在辅导员身上,忽视其他人员在该项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诸如此类问题导致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难以找准矛盾关键所在。

2.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多重维度认识不全。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上,部分高校“费力不讨好”,易造成教师疲惫、学生抵触情况。究其原因,仍是对学风建设的多重维度认识还不够。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与高校的校风、教风、党风、政风、作风、班风、考风建设工作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共生系统”,其建设工作必须要把握整体性的维度。

3.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内涵意义认识较浅。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面。有形的一面就是人们看得见的,如:大学生考试挂科率、违纪率、科研情况统计等数据或者是学生上课、自习等情况,这类有形的一面往往备受高校、社会的重视。反之,高校内一些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好人好事等无形的文明精神却易被忽视。

(二)考评机制不合理

1.“谁来考”。选谁来担当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主考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因为选择高校担任,难免被怀疑“自己人”考核“自己人”,极有可能发生牵涉到利益时假公济私的情况;选择上级领导部门担任,则易滋生腐败,那么建立学风建设工作将毫无意义;选第三方考评机构担任虽没有牵涉到利益问题,但受到现实的局限,第三方考评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待考证。

2.“考什么”。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包括了教学科研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大类。由于教学科研的课题、教学、专利、论文、获奖等方面易量化、好操作,便于进行考评,为此,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教学科研上。相反,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面考评难度大、细节多,容易被弱化和忽视,因此一些高校为图省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考评变相剔除或弱化,以致于考核不全面。

3.“怎么考”。现阶段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考评的方法存在多方争议:有观点提出以定量和定性方面考核,针对常规化、易统计、好操作的项目可使用定量法,不易于统计和操作的则使用定性法;有观点提出从人物关系着手,以问卷形式征求社会、校友、在校师生意见再加以综合考虑;还有观点提出常态化、系统化、量体裁衣式的360度全方面考评等方式。

(三)建设缺乏系统性与特色

1.缺乏系统性。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从个体上看成绩显著,但就整体效果而言物质精神、组织管理、宣传舆论等方面发展并不均衡。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筹备和开展第二课堂,而学生无疑是其中最活跃、最主要的人群;另一方面,第二课堂建设虽如火如荼,却成为学生逃课、旷课、挂科、厌学等不良行为的借口,从而直接影响第一课堂学风建设的成效。

2.缺乏特色性。高校间所在地域、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教学质量等方面各具差异,但在学风建设方面高校大多喜欢相互“借鉴”,以至于学风建设工作大同小异。例如目前大部分高校效仿“985”、“211”等高校,将第一课堂转移到互联网上,希望借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认同感。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对授课质量并不重视,导致了一方面问题没解决,另一方面还花费了大量教育资源,最后的结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没达到期望值。

3.缺乏主动性。第一,过于行政化。高校“行政化”虽对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供了一定保障,但长此以往“挤牙膏式”上传下达使得基层单位以“执行”为主,逐渐弱化了自我创新、出谋划策的能力。第二,过于功利化。受社会氛围影响,功利思想打破了高校这片育人沃土原有的宁静,教育者在选择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向上往往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工作被动且失去了原有的初衷。

二、新時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科学理性认识高校学风建设工作

1.提升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本位认识。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主体在不同的建设目标中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如:教师主要发挥教授作用,后勤人员扮演好服务角色,管理人员做好管理工作等。为此,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科学认识的前提就是要提升工作主体对自身本职工作的思想认识和角色定位,发挥其主动性。利益是驱使人们从事生产或其他活动的基本动因,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在利益驱使下的动机、目的、意志的支配[3]。为此,在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中,高校要立足于实际、立足于岗位,要多强调协同配合、敬业奉献、效能最大化,切不能仅仅看到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失去损害或影响他人的利益。

2.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总体认识。良好的学风是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效果,并不是单纯靠学生工作、课堂教学、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因素单方面过度膨胀极易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发展而造成畸形。

为此,针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高校必须要树立全局意

识,既要以大局为重,又要兼顾统筹好个体与整体发展关系。另外,针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高校必须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享成为了落脚点,共享理念的蕴意就是倡导人们团结合作,万众一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达到思想的统一、工作的认同,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果。

3.深挖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内涵。学风即是治学态度、学习风尚、道德品质的综合精神风貌。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将“现有”精神风貌向社会主义理想“应有”的水准提高和转变的过程。为此,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必须深层次地挖掘其内涵,明确学风建设的意义一是要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目的,始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和中国梦为目标;二是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思想信念的教育,发挥其引导、带头作用;三是要重视知行合一、善于运用,学而实习之,“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强调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强调关键在做、在实践,不能只停留在“讲”和“学”的层面。

(二)健全高校学风建设的考评机制

1.考评主体的选定原则。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考评主体要把握交叉性原则,交叉性是指利益关系和结构认识上的交叉。利益关系的交叉主要目的是为了杜绝腐败、端正考風,增强其公信力。结构认识的交叉主要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提升考评的科学性。如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高校交叉考评又或是国内外专家的交叉考评,它们的认识结构不同,势必观点、角度各异,为考评结果带来全面性和科学性。

2.考评内容的选定原则。高校学风建设按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大范畴,涵盖了学生的学习之风、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治学之风、工作作风等等。为此,在选定高校学风建设考评内容和范围上应注重整体和局部两大块。“整体”要求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范畴都应遵循其综合特性,将客观事物需求联系起来看问题,能以“点”概“面”。“局部”则要求就部分较有针对性的方面特殊进行考评,体现譬如制度、环境、队伍等各局部环节的特点。

3.考评方法的选定原则。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考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方法大相径庭。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收集完整、翔实的考评数据和具体内容,以此作为拟定考评方法的依据。其次,学风建设考评方法要突出导向作用。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查漏补缺、自我矫正,更好地服务于学风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引导和营造校园内良好风气和氛围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科学性

1.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学风建设工作的系统性。第一,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系统的领导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是施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依靠集体智慧,但这个集体不是董事会,也不是管理委员会,而是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委员会,即校党委[4]。为此,加强学风建设工作必须要发挥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负责制。首先,要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办事讲原则、讲政治。其次,党委要时刻坚守“以人为本”和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做到执政为民、权为民用。最后,党委要组织好党员干部发挥好民主和集体的力量,提高工作的科学化。第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系统的协同作用。高校学风建设是由各因素组成的整体,这个庞大的整体内部存有条块化的运作特点,不同部门、不同参与人群、不同考核机制易产生价值取向冲突、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等诸多矛盾,从而影响到整体系统的运作。为此,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必须要有整体性布局来发挥各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建立健全协同队伍、协同机制、协同目标。

2.结合办学特点,突显学风建设工作的特色性。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5]。它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集合体。为此,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我们理应结合高校办学特点凝练工作品牌文化向特色化道路发展。第一,要以办学特色为前提。我国现阶段高校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如若按学科专业划分类型有理工科类、师范类、农林类、民族类等,按功能型划分有教学服务型、教学研究型等,按归属权划分有直属高校、地方高校、中央地方共建等类型;不同的类型决定高校的功能、专业学科、教学模式等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特性。为此,在学风建设工作中高校必须清楚认识自身优势,牢牢体现办学特色。第二,要以社会大环境为基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原本受地域限制的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传统模式必将被打破。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等有利渠道较好地借鉴和引用一些学风建设工作优秀的做法和理念,坚持将实事求是的原则贯穿始终,以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经济为基础,遵循客观规律。至于部分尚未成熟、有待考究的做法,高校也可进行局部试点,结合实践创建赋有特色的学风建设工作道路。

3.坚持重心下移,提升学风建设工作的主动性。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6]。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系统如同庞大的机器,其运转离不开每一个零部件。当前由于基层单位和个人相对依赖指挥系统,逐渐失去了人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第一,权力重心下移。针对高校目前采用的分校、院、系三级管理构架,主要决策权限集中于校级层面,但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工作对象和主力军都在基层,易造成决策和执行产生偏差、难落实。高校要将权力重心适度下移、实现分层管理,视具体情况将部分决策权和自主权分给基层,以便达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工作效能。第二,视角重心下移。当前高校的做法普遍为集中部署,各学院步调一致、动作统一。此种做法虽能保证工作的整体覆盖率,但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需找准最佳切入点,要俯下身子以低视角观察和了解教育对象的特性,结合显性和隐性特征,贴近实际工作、倾听对象需求、发挥最大效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 意见[R].2011.

[2]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征[J].高 教探索,2014,(4).

[3]白显良.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0.

[4]颜吾佴.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5]刘献君.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教育研究,2012,(1).

[6]中央编译局.共产党宣言[OL].http://cpc.people.com. cn/GB/64184/64190/66153/4468837.html,2015-11-10.

猜你喜欢
学风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