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古诗教学中的诗韵、诗情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2017-02-16 21:40:39
关键词:古诗发展教育

李 菊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中学)

低段古诗教学中的诗韵、诗情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李 菊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中学)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长河里的璀璨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代诗歌是小学生感受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窗口,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情操和文学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典诗词 诗韵 诗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荷尽,菊残,橙黄,橘绿,好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末冬初图。“傲霜枝”的气节,“君须记”的感人真情,“橙黄橘绿”的美好景致。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独特的视野,一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秋基调,把萧条的秋末冬初写得富有生机、诗韵。

《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人苏轼与时任两浙兵马总督的刘景文交情颇深,很敬重刘景文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古诗寓情于景,借物喻人,把对友人刘景文品格与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在表达对刘景文的崇敬、钦佩、鼓励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这样一篇寓情于景又借景抒情的文章放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面对的是一群六七岁的天真孩子,课前我反复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悟出诗情,品析人物性格?如何做到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又能突出古诗精髓?教学中,以季节为导入,让学生说说积累的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一是为了回顾积累;二是为后面的拓展作铺垫。读题后,理解“赠”的含义进行质疑。谁赠?赠谁?为什么赠?赠送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基于以前学习古诗的基础,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难找到诗中描写的景物:菊、荷、橙、橘,但“擎雨盖”和“傲霜枝”的理解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识记“擎”,“擎”与手的动作有关,做动作理解“擎”,结合看图,理解“擎雨盖”指的就是荷叶。古诗的前两行写出了秋末冬初时的破败、萧条、凄凉,但凄凉中又蕴含着对高尚节操的赞美,这也是本首诗的难点。教学这一环节时,抓住“傲”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谈谈从“傲”字中感受到什么,先是菊花傲霜凌寒的品性,其次结合古诗背景,感悟“傲霜枝”表面上赞美的是菊花,其实是对刘景文高尚节操的称颂,这句既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诗的难点,既写了景,咏了物,又借物喻人,语浅情遥,耐人寻味。诗的后两行一改前两行悲秋的感情基调,表现出秋天的丰收、成熟,色彩明丽,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旷达、乐观,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我大胆地设计了一个拓展,秋天还有哪些美景可以让刘景文记住呢?“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学生积累和本单元所学,例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红叶似火……让学生也来填填古诗,让学生明白写古诗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创作古诗的兴趣,又训练了低段学生古诗的语感,有效地把语用和语感相结合。

一、以图为辅,解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均有插图。图片颜色艳丽,意境优美,形象生动,与古诗联系紧密,由此可见插图对古诗理解的重要性。古诗由于离现在的生活较远,且精炼、含蓄,思想博大精深,一些篇章的内容艰涩难懂。因此,其中的插图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拐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诗境,理解诗意,对于学生的整体感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赠刘景文》一诗中的插图画得是远山朦胧,山脚下红叶树林中掩映着几户人家。村前池塘中的荷花开尽,只剩下几枝枯黄的秆挺立在池塘中。边上的山石上大片的菊花已过繁花似锦的季节,只剩下稀疏的几片花瓣挂在枝头任风吹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首诗的难度很大,学生很难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便可以有效利用图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通过看图真切地感知荷尽、菊残、擎雨盖、傲霜枝的景象,并通过想象与后两句的“橙黄橘绿”进行对比,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旷达、乐观的态度。

因此,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关注插图,有效利用插图为教学服务。

二、以“傲”为眼,悟诗情

苏轼原本就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傲”是全诗的诗眼,如何巧妙地抓住诗眼,领悟全诗主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古人以“赠”为题的诗有很多,离别之赠,喜庆之赠……《赠刘景文》抓住一个“赠”字,教师要提出问题,赠谁?为什么赠?为什么赠刘景文,不赠别人?诗中写了些什么?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中人物的品格,感悟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我要求学生组词理解“赠”的意思,谈谈自己曾经赠送过谁礼物,为什么赠送,启发质疑:苏轼为什么要给刘景文赠诗?刘景文是谁?苏轼为什么敬佩他?为下面“傲霜枝”的理解做铺垫。“傲”是全诗的诗眼,教学“傲霜枝”时,我首先从“傲”字入手,让学生读、记,然后组词,理解“傲”字的大概含义。然后抓住“傲霜枝”,让学生看图找,你从图中找到了吗?为什么这样的菊枝被称为“傲霜枝”?理解菊花傲霜凌寒的品性。再进一步深化,这首诗是赠送给刘景文的,秋天有那么多的景物,苏轼为什么偏偏选择描写这样的菊花送给刘景文,难道“傲霜枝”仅仅是赞美菊花的品格吗?学生结合自己课前对古诗背景的预习,很快便领悟出,苏轼也在赞美刘景文坚韧的品格,一个“傲”字其实也是写出了刘景文的气节。但教学中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难以理解这一品性,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节操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不过这并不影响什么,因为在教学中,我们在完成正常教学目的的同时,也要有所拔高,照顾少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

三、以读为本,品诗韵

茶之味,在于好壶好水细细品;诗之美,在于妙词妙句好好读。诗的韵味,意在内,言在外,人思而得之。《赠刘景文》就是一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把古诗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进行拓展,发挥想象,孩子们不难理解诗的意思,悟出诗的意境。古诗是文学上最为深刻、最为精粹的文字,读诗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情趣,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文化涵养,形成真正的文学趣味。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朦胧的艺术文体,培养这种文学情趣不在于逐字逐句的机械的翻译,而是在反复的诵读中找到语言的感觉,也就是语感的培养,进而领悟到诗的语言的精妙,意境之美。同时,恰到好处的拓展也是帮助理解的有效手段,例如,“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在第一单元的“识字一”中有许多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出示拓展练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很快说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瓜果飘香时,秋高气爽时,大雁南飞时,硕果累累时,等等。这样的拓展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有所帮助,更有助于学生诗意语感的形成。

[1]赖振寅.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毕宝魁.中国古代文学史话[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

[3]薛晴,周文复.四季古诗选译[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6.

[4]陈志明.漫谈“诗眼”和“词眼”[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6).

[5]陈光.大诗人和小伙伴们[J].小百科:高年级版,2010(5).

责任编辑:谭颜葳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西南大学教授

义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要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的差距,是要求教育发展中的公平与均衡,但并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缩小学校办学差距、保障每个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0年要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推进工作,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协同推进、层层落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2011年和2012年,教育部先后与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随即各省(市、自治区)又与所辖范围内县(区)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书。2013年5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迈入均衡发展的新时期。2015年6月教育部在江苏省泰州市召开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了《纲要》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探析了下一步均衡发展的对策,特别发布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态势图,督导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十分显著。截至2015年7月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的县(市、区)达833个,京、津、沪、苏、浙5省市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验收。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所进步,“均衡配置师资”正在实现。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新经验,如江苏省泰州市全面实施“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全域均衡”三步走战略,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的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之路;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实施“教育崛起工程”,强力推广“3+X”和“4+X”营养午餐模式,重点推动“教育公平”与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了西部贫困地区办教育强县的发展模式,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充分肯定。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绩喜人,但也应看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任重道远。目前,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的县(市、区)的数量仅实现总目标的28.59%,距离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95%的目标还差66.41%,甚至3个省仍是“0通过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难点在中西部(尤其是中西部的贫困县),没有实现均衡发展的中西部县域达到评估标准的难度越来越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义务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仍不够,经费支出结构呈“中部塌陷”;中西部地区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西部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问题明显,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义务教育“高速城镇化”加剧城市教育资源紧缺和农村教育资源闲置……

要加快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必须继续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部委与省级政府间、省级政府与县(区)政府的联动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和监测,用评估和监测数据去督导均衡发展;继续确保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尤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逐步尝试在中西部地区分省实施差别化的投入政策,完善省以下财政支付体系,减少贫困区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压力;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建设,着力办好农村学校,引导有条件、有想法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将其子女带回农村读书,分解城市义务教育的供求压力;严格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政策,清除大班额,坚决杜绝择校择班现象,鼓励在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小班教学;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重点培养中西部小学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全面推行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大力推进教师双向流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广泛共享和普及的同时,大力推广江苏泰州市“内涵式”发展的全域均衡发展模式和贵州丹寨县贫困地区办教育强县的模式,加强农村学校管理,促进师资水平、课程与教学质量提升,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九期)

猜你喜欢
古诗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