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寿
(浙江省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让生活与作文交融 让思绪与美文共舞
叶建寿
(浙江省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积累作文素材,培养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平时多留意、细模仿、勤动笔,学会与生活交融;读、品、悟,让思绪与美文共舞;创造机会、运用表扬、动用激励,从而与成功同在。
生活 美文 作文
每到作文课,耳畔总会传来学生的心声:“老师,每次我拿到作文话题,总是无从着手,拼拼凑凑的400个字,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老师,作文评语里说的‘内容不充实、描写不具体’我都懂,可是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写出一篇好文章呢?我真的找不到一点儿办法。”“老师,考试时我的作文总是徘徊在20—22分,您能教教我方法吗?”一开学,面对着学生的一沓心声,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的无计可施,困惑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低下,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幅度提高作文成绩。无奈、茫然、痛苦,我深有体会。即使偶尔有几个凤毛麟角者,却发现与自己的“指导”完全无关。那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就毫无用武之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作文教学之路,肯定存在,用心寻找,即使是一条羊肠小道,也必能有通向“罗马”的那一天。
罗曼·罗兰说过:“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亮光。”一篇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对真实生活的感触,怎能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没有对生活的深入感悟,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因此,写好作文的前提,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要有深入的生活感受,要有丰厚的生活感悟。
可是,学生的年龄都在十一二岁,他们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哪来那么多经历和感悟。闭门造车是绝对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尴尬。
1.多留意,找生活的新发现
窗外的桃花开了,学生熟视无睹;天空的大雁飞过,学生置若罔闻;洁白的雪花飘飞,学生只是缩缩脖颈。面对生活中的细节,如何关注,如何感悟,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
上课前可以看似随意地问问学生:“你上次说的那株玫瑰开了几朵了,刚开的这朵和以前的那朵一样吗?”“你今天早点吃的是什么?店里有什么事?什么人让你印象特别深?”……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对平淡无奇的生活多了一份新鲜感,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老师这些看似平常的问话中,学生也逐渐养成了习惯,有时也会主动地跟老师、同学交流自己在今天的新发现。在作文中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麻雀又飞下来,跳一步,抬头瞥瞥老狗,见老狗无动静,就又放心地再跳几步,麻雀很放心,竟然亲昵地跳上前去,羞涩地吻了一下老狗的胡须,又啄两下老狗的眼睛,一眨眼,又跳上背部,轻巧地跳来跳去,欢叫着。”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怎能有如此细腻的文字表达。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才能活泼地昼夜不息。”是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更要有一双把生活提炼成文字的慧眼。相信只要有意识地引导,这双慧眼就会越练越亮。
2.细模仿,现生活的新感受
有一双慧眼,就有了对生活的新发现。有的学生能流利地转述给他人,并且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可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叙述得支离破碎,明明是生动的故事,可到他嘴里,就味同嚼蜡了。如何让他们的文字生动起来呢?
再现生活场景,让看了的同学说说观后感,从中提高表达能力。可以把同学们在街上拍的照片,用投影展现出来。街头精彩的广告,诱人的招贴,精美的对联,在屏幕上一一展现,在惊叹的同时,让学生说说拍的理由,惊叹的原因,评点好在何处,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其他同学从身边同学精彩的表述中,得到启发。有了模仿的蓝本,作文自然就不用搜索枯肠,抓耳挠腮了。
3.勤动笔,展心中的新体验
有时候,我们在讲一件事时头头是道,一到下笔的时候,却惊觉眼前一片茫然,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多写呗!
学了《慈母情深》,由梁晓声的叙述中,联想到了自己母亲感人的一幕,提笔写下一刹那的感触,文字肯定感人;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心底亲情的那根弦被触动,铺纸展笔,一段段精彩的画面被重现;学了《给予是快乐的》,友情奔涌而出,马上用笔抒写一份心灵鸡汤……不在于篇幅的长短,只注重一时的情感体验;不在于成篇,终会集腋成裘。我们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勤于动笔,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现在的语文教材,有美文,但不多。可眼下的报纸、杂志,古今中外名著,却是美文如林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拨开云雾,见到的肯定是一方蓝天。
1.读他个天昏地暗
与大师携手,绝非易事。觉得《阅读先锋》不错,好,全班人手一本,每周两篇,每篇至少两处评点,每周一交流。你对重点字词评作用,我对精彩描写做赏析;你评布局的精巧,我说选材的精妙;你强调表达方式的多样,我讲评立意构思的独特……你买了《精彩阅读》,行,课前五分钟,推荐好文章。把你认为值得推荐的文章朗读一遍,把你认为值得摘抄的好句子事先摘抄到黑板上,读完后,说说你的推荐理由。其他同学把好句子摘抄到摘记本上,等同学读完后,至少要两名同学对这篇文章说说自己的看法,说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每周都有一节午间课,我们称为阅读欣赏课,这时推荐的主角是老师。古今中外名著,现当代大家,纷纷来做客,余秋雨、许地山、鲁迅、肖复兴、叶圣陶……共聚一堂,与大师对话,让思绪放飞。
就这样,每周至少读两篇美文,欣赏同学推荐的两篇美文,老师介绍的一篇美文,不说狂轰滥炸,至少也混了个脸熟,也能闻出点写作的味道。
2.品他个雾里看花
“文似看山不喜平”。袁牧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鲁迅的文章,如果我们非要看个明明白白,那人人都成了鲁迅研究者;《红楼梦》,要弄得清清楚楚,岂非个个都是红学大师?因此,对于美文也一样,浅尝辄止即可。一篇文章拿来,只要你能说出一点体会,理出一个要点,讲出一个方面,只要你能在文中得到一个好处,这篇文章就发挥作用了。不用从篇章结构、遣词用语、立意构思诸多方面一一下手,面面俱到,说不定到时,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抓了空。因此,既是美文,我们权且雾里看花,模模糊糊有过花的形态即可,不用分清花瓣、花蕊,免得光顾了分,却失去品花的乐趣,那就得不偿失了。
3.悟他个明明白白
品时,有味就行;悟时,必须晓畅。品是通篇,悟是细节。面对一段动作描写,你得把描写动作的词找出来,仔细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些动词,能不能少一个?能不能换一个?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必要时,还得找几个词代替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以指导自己今后作文。同样,它的结构安排,为什么引人入胜,段与段之间是怎么过渡的,环节与环节之间是怎么衔接的,今天,你明白了这一点,明天,你的作文在篇章结构方面就会有起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乞求达到成功的愿望。让学生成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为自己的文章感动。
1.创造成功机会
每周一篇作文,每篇400字以上,学生写得绞尽脑汁,叫苦连天。写出来的作文让我们老师看得愁肠百结。怎么办?动脑筋呗!
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学校不是有校报,还有学生订阅的《小学生优秀作文》《处州晚报》吗?推荐,让学生的文章有变成铅字的机会。有作文竞赛的信息,现场作文也好,征文活动也好,书信比赛也好,认真组织,积极参加,告诉他们,参加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至于得不得奖,能不能发表,要摆正心态,名作家不是屡败屡战吗?我们肯定也行的。
2.运用表扬武器
将表扬科学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上来,使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产生一种成就感,就是一种成功的作文教学。
批改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特别是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要降低标准。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开头,描写具体的细节,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出来,大力表扬,激发兴趣,说不定他真的就能在下次作文中让你刮目相看。
让榜样带路,对那些写作水平高的同学,采用一带二帮的方法。每次写好初稿,学生先给同学批改,每人改两篇。至少两处评语,找出别人写得好的地方,说优点,委婉地指出别人的不足,督促他改正。这样,一周一周积累下来,每个同学都评过全班同学的作文,自己的作文也被全班同学评过,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对评得好的同学,也要在全班面前表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越发提高了。
3.动用激励机制
仅仅停留在口头表扬,这种机制重复使用,会失去激励效应。动用物质奖励,这不符合教学实际。老师就要多想办法,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激励机制下增加成就感。
打印成文。对于取得90分以上的作文,用电脑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后面,让同学欣赏,其他任课老师称赞,也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或是带回去让家长签字,能在家长口中得到表扬,甚至物质奖励,不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吗?班级里有个人竞赛,作文有进步或取得前十名,可以盖上一朵小红花,表面上虽说不屑,心里可美着呢!
可见,让作文通向“罗马”,并非唐僧西天取经那么艰难,只要有“取经”精神,作文就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天空,创新的舞台。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的生活与作文交融,让学生的思绪与美文共舞,最后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习作!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袁枚.随园诗话[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符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