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 吴永良
理论探讨
让学生的口语生动一些
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 吴永良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得体、规范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孩子向妈妈要点糖果,甲小孩三言两语,妈妈就同意了,乙小孩闹得挺厉害,却失败了,没要到。甲小孩很可能比乙小孩的语言艺术高一些。甲小孩和乙小孩在要糖果时都没有刻意准备,这就告诉我们,口语交际既是一种能力,更多的时候则体现为一种习惯。教育部基教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注意交际的态度和语言的修养……要重视学生平时举止谈吐的修养。”新课标在小学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中分别指出:“ 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在日常的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当着眼习惯的培养,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口语交际的具体细节入手,采取一些适当的、可行的手段,使学生的口语表达生动一些。
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反映客观事物。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就可以使语言声情并茂,强烈地吸引感染听众。在教学中,有的同学会无意识地使用一些简单的修辞,老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认清这位学生说话的角度,学生效仿后,可以很快丰富说话的内容。如以白云为话题进行想象说话时,许多学生一开始只会说些“白云像小白兔”之类简单的句子,在教师的点拨下,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就会说:“白云有的像慢吞吞的小乌龟,有的像游来游去的小金鱼,很可爱。”这个充满新意的句子很快得到了许多小朋友的赞许,他们纷纷模仿,言语中闪烁着求新的亮点:蓝天上白云真美啊!有的像小天使自由自在地飞,有的像开在田野里的小花,有的……比喻、拟人、排比的使用将现实世界的景物在学生幼稚的心中丰富多彩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历史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固定语言格式,例如成语、谚语、歇后语、千古名句(来自诗和词)、格言、名言警句(蕴含着某个名人的奋斗经历和人格魅力)等,它们的产生和形成往往含有民族特色的出典或故事,它们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可以言简意赅而又生动形象地表达特定的复杂含义,它最能反映民族语言的特点,千百年来始终受到语言使用者和倾听者的喜爱,被人们视为民族语言中的瑰宝。正如吕叔湘说的:“成语之妙,在于运用;颊上三毫,龙睛一点。与其滥也宁啬。”
新课标对积累运用也有一定的要求,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现在的教材中,也相当注意对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积累的教学,安排了很多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例如成语歌、对联、古诗、三字经等等。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口语中适时地使用。除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渗透外,最实在的做法是教师首先深入地研究教材,预先设想,把近期学习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较典型的固定语言格式预先提供给学生,或者在教学中即时展示,为他们的运用提供方便。
人们在口头交际时,往往不是动了嘴就了事。在动了嘴的同时,还伴有非语言的声音,而身体其他部分也会有动作。最富有表情的面部(包括眼睛),身体的姿势、手势也在传递信息。根据统计,两人在谈话时,只有35%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其他的65%的信息则由非语言交际方式传递。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一点的)在当众说话时的体态有失自然,或全身僵硬,只动嘴;或手足无措,语无序……这样,其传递的信息量中有70%~80%就流失了。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学生既得体又轻松自在的交际姿势,其次是引导学生训练根据内容而自然变换的交际表情,还不要忘了让学生发挥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特别是手)的作用来推波助澜,更不要忘了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之间无声而高效的交流。
在人的口语交际中,除了人的肢体语言和神态能和声音一样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外,说话的语气和语调也同样能协同前者一起传递信息。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十三课《半截蜡烛》中,“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杰奎琳的“娇声”正是引起德国少校对自己女儿的思念的重要诱因之一,由此点燃了他尚未泯灭的人性,才使杰奎琳一家人的性命得到保证。可见,恰如其分的语气和语调对交际效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喜怒哀乐愁、激动、轻松、慷慨等各种情绪都有相应的语气和语调。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交际内容加以区别并尝试运用,好在学生有现成的储备,那就是他们的生活积累,教师只要注意引导,打通两者之间的通道,然后再适时指点,予以规范,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学生生动口语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因为如此,一旦形成了,也就不可更改了。“红花需要绿叶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抓住主旨的同时,一定不能放松对一些看似次要的细节的要求。一方面,一旦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再要纠正就很难了,另一方面,新课标在第四学段中对“口语交际”的要求中有:“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着眼衔接,要达到这些要求,也应该从平时抓起。
总之,只有立足习惯,着眼细节,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才能使学生的口语真正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