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红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坚守儿童本位 让习作表达真情流淌
张怡红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小学习作教学不能人为地设置各种框框,要引导学生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语言。因此,本文提出要以原始经验为基,紧扣认知起点;以真实的生活为选择,不设内容禁区;以儿童的思维考量,允许童言无忌,从而让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流淌。
紧扣起点;不设禁区;童言无忌;儿童本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摈弃了传统教学“掌握写作技能”与“写出一篇好文章”的要求,而是将习作教学关注的重心聚焦在学生习作的心理层面,倡导以不拘一格的形式来描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倾吐。其核心主旨就在于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作文,在降低习作难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小学习作教学就不能人为地设置各种框框,要引导学生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语言。
学生在进入习作课堂教学之前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自身的生活经历、课外阅读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和适切的写作方法。在面对一篇全新的习作要求时,他们会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写作素养,对这篇习作形成自己的认知。
如苏教版三年级第一次习作,就是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经历的事情,其要求就是要将自己经历的事情经过写出来,让人看明白就行。因此,教师将教学进行了这样的设置:第一,读懂教材中的两篇例文,引领学生感知例文内容都是源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紧扣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作文来;第二,学习运用自己的语言将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描述清楚;第三,组织学生进行讲解,在相互品读评价的过程中,尝试进行习作的二次修改,让自己的语句表达更加准确通顺。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浸润在原始性的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感知、回忆、搜寻写作素材。而在具体写作中,教师对例文的使用则让学生淡化了写作技巧,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心灵的认知体验,体验将心理感知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思维过程。
很多教师对学生习作选择等内容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他们总是机械地认为应该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积极元素,多写正面的体裁。但社会并不是完美的,引领学生关注不良现象,是尊重事实,更是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多元感知社会的一种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儿童的认知结果,允许学生本着真实的原则,尝试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的感知与表达。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身边的小能人”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脱离原始、单一地选择内容,鼓励学生多从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脉搏出发,选择一些相对新颖的体裁。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电子游戏高手”作为自己“小能人”的描写对象。有的学生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当其他小朋友在一款电子游戏中无能为力时,这位“小能人”三下五除二,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搞定了。应该说,这样的习作无论是从审题,还是典型事例的选择都完全贴合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但教师却以“思想不健康”为由,要求学生全部重写。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一直强调倡导写作表达的自由,但真正落到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却仍旧将技巧性、思想性放置在首位,完全背离了儿童习作的初衷。
小学生作文并不是要培养所谓的作家,而是要在运用教学的过程中享受习作表达与倾吐的快乐。因此,教师不必过于苛求学生习作语言的精准与严谨,而要在尊重学生表达能力和习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语言表达更加天真与烂漫。面对学生在习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逻辑的矛盾与错误,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标准进行评判,而要多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关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比如在一篇描写植物的习作中,学生这样描写小树苗:小树苗慢慢地长大了,有的比爸爸还高,有的比我还高。很多教师认为这种对比所选择的对象不准确,语言也缺乏美感。但如果我们转变思维的方向,以儿童的视角来考察就会发现,儿童对长度的概念相对模糊,缺少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比自己高,就拿长得快的小树苗与自己的爸爸比,拿长得慢的小树苗与自己比。
如此从儿童本位出发,将自己的身姿蹲下来与儿童平视,以儿童独有的视角来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思维和语言,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在心灵。马克思·范梅南曾经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我们需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多尊重保留,少训斥删除,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和欲望就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生动而烂漫的童年成就了儿童的精彩。只有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老成,多一些率真,小学生的习作才能伴随着自身生活的丰富多彩生发出最耀眼的光辉。
[1]张国慧,王丽.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10).
张怡红,1972年生,女,江苏南通人,大专学历。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