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名匠风范录
——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综合报道之二

2017-02-16 02:48
中国石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吊装装置

□ 本刊记者 陶 炎

□ 本刊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任金涛

□ 本刊记者 龙泰良 通讯员 夏艳杰 黄益斌

□ 本刊记者 张松才

□ 范丽红 张传明

□ 本刊记者 付 强

□ 黄予剑 唐蓉晖

□ 本刊记者 石建芬 通讯员 陈孝平

□ 本刊记者 蔡清泉 通讯员 李 萍

石化名匠风范录
——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综合报道之二

焦义平:会说话的流程图

□ 本刊记者 陶 炎

“这问题怎么解决?”

“问问流程图吧!”

在扬子石化化工厂PTA(精对苯二甲酸)联合装置,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焦义平被同事称为“会说话的流程图”。

老焦是退伍军人,初中学历。他爱学习肯钻研,PTA装置流程烂熟于心。两万多个静密封点,上千个阀门,上百台设备,他了如指掌。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多年积累的现场经验,焦义平进行的200多项小创新、小改造,解决了很多生产难题。

化工厂共有三套PTA装置,每套装置设备焦义平都了如指掌。2016年5月,随着装置负荷的提升和气温的上升,3号PTA装置外排废水温度较高,对处理污水所使用的菌类生存环境造成伤害,污水处理受到影响。要把温度降下来,最好的方法是增加一台换热器。然而,定做一台换热器需要时间,等换热器制造好,夏天就过去了,这可怎么办?

1号PTA装置已经停运报废。能不能用1号装置的换热器来修旧利废呢?用哪台换热器合适呢?讨论会上,大家把目光再一次投向焦义平。

焦义平把所有的换热器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很快锁定其中一台。不久,这台换热器被用到3号装置上,成为外排废水换热器。增加换热器的效果明显,外排水温度下降约13摄氏度,成功解决了难题。同时,外排水温度下降后,废水中的PTA微小颗粒进一步结晶,车间对这些结晶体进行回收利用,每年还能创效16万元。焦义平的这条合理化建议荣获扬子石化“6·5”环境日合理化建议一等奖。

焦义平凭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解决了诸多装置难题,并先后获得南京市劳模、江苏省劳模、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焦义平在现场诊断设备的运行情况。张弛 摄

孙汉军:自学成才的革新大师

□ 本刊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任金涛

孙汉军是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高级技师。1986年7月,年轻的孙汉军以一名农民轮换工的身份来到临盘作业大队,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农民轮换工不属于油田正式职工,随时可能被“轮换”走。孙汉军很清楚,进入修井队、穿上工衣,并不代表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既然选择这个工作,就要踏踏实实干好,干出一番成绩来。

于是,一遇到疑问,孙汉军便向技术员、老师傅请教。白天,他遇到不懂的就问,拿根树枝也能比画起来;晚上休班一头扎进工房,边看书边反复模拟操作。

很快,孙汉军成了大班资料员,成长速度让身边同事很吃惊。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大、中专全部课程,通读《井下作业工》《石油地质》《油层开采》《注采工艺与技术》等专业书。

多年积累下来,孙汉军学习掌握了扎实的修井理论和操作技术,成长为一名工人技师。2004年,他代表单位参加全国技能竞赛预选赛,最终以全国石油石化系统作业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一次,他在操作管钳时不小心碰到手,火辣辣的疼痛坚定了他改进管钳的决心。

多年来,孙汉军致力作业修井设备的改进。他研制的集中润滑、可调压式抽子、油管自动输送等革新成果,切实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受到员工欢迎。目前,孙汉军开展的技术革新达22项,创效1200万元。

不仅自己爱学习、爱钻研,孙汉军还带动身边员工搞创新。2006年10月,“汉军培训基地”正式挂牌成立,传道授业的任务落在他的肩膀上。他说:“其实当老师比当学徒费心多了,自己要先把知识融会贯通,拿出一套科学的培训方案,这样才能够当一名合格导师 。”

孙汉军经过反复思考和总结,提出一手抓岗位基本操作知识普及、一手抓技术人员素质提高的培训思路。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青工分开授课,专项培训。每年,孙汉军带领培训团队开展基层培训1万课时,参加培训人数累计达1500人。

孙汉军与同事在现场进行技术交流。马健 摄

黄巨利:把握乙烯装置脉动的操作大师

□ 本刊记者 龙泰良 通讯员 夏艳杰 黄益斌

黄巨利在乙烯装置现场精细操作。柯裕清 摄

一天,在茂名石化2号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旁,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一边仔细聆听,一边在本子上记下“各部件运转正常”。

他叫黄巨利,是茂名石化化工分部裂解车间高级技师、集团公司技能大师。他正在做每天的必修课——为裂解气压缩机“号脉”。

站在噪声高达107分贝的裂解气压缩机旁,一般人只能听到震耳欲聋的嗡嗡声,黄巨利却能从中分辨出压缩机每一个部件的运转声音,分析出机组的运行状况,并根据机组“病情”开出良方,同事称赞他是把握装置心脏脉动的操作大师。

20年来,黄巨利坚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聆听压缩机组运行“交响乐”,随时跟踪了解其“健康指数”。他把自己在大庆工作时操作压缩机组的经验融入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压缩机组操作法。这套操作法,不仅可以预知机组运行状况、延长机组运行周期和设备使用寿命,而且解决了装置低负荷运转下三大机组和乙烯塔的平衡问题,被同行称为“黄巨利操作法”。

“黄巨利操作法”的推广,助力茂名石化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投产后的第二个生产周期达到79个月,该装置成为我国首个生产周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乙烯装置。2014年9月,“黄巨利操作法”为乙烯制冷压缩机低负荷在线清洗提供重要操作依据,茂名石化开国内乙烯装置关键机组透平低负荷在线清洗先河。

“心脏搭桥”手术堪称黄巨利给压缩机组开出的最大胆的疗方。当时,裂解气压缩机段间冷却器因运转时间长,出现结垢现象,并导致机组运行振动增大。黄巨利反复观察与思考后,大胆提出在线并入一台新的段间换热器,为压缩机增加一条换热通道的解决办法。这项国内没有先例、类似于“心脏搭桥”手术的带压封堵接管技术,不但消除了压缩机振动大的病症,而且有效降低了换热管表面的结垢速度,确保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

李元化:护佑钻工的创新潮人

□ 本刊记者 张松才

李元化在试验新型气动小绞车。 陈英杰 摄

“有了李站长发明的防坠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从高处掉下来。”中原石油工程钻井三公司50446队平台经理王继征说。

井架低位组装防坠杆,是钻井三公司技师工作站站长李元化2016年最得意的一项创新成果。

昔日,钻工在地面组装井架时,无处系挂保险绳。2016年初春,李元化开始琢磨井架低位组装防坠杆。夏末,一套可收放、能升降的移动式铁质防坠杆就成型了。前些日子,李元化把防坠杆材料改为铝合金,钻工用起来更轻巧。

李元化的创新成果大多与井场安全相关。他在井队摸爬滚打13年,目睹过血淋淋的井场惨剧。为让同事平平安安干活儿,李元化当钻工时就没少动脑子,常有小改小革成果问世。

2011年,李元化担任公司技师工作站站长,一门心思搞创新。他每年都要用100多天的时间到井队征集安全生产难题,了解井场安全症结,带头攻关。

钻工用气动小绞车吊送管具时,绞车滚筒上的钢绳极易排乱、挤压,从而发生钢绳跳弹伤人事故。李元化与两名技师合力研究,在小绞车上加装压绳滑轮和丝杠滚杆。这样,钢丝绳无论受力大小,都能规规矩矩地缠绕在滚筒上。

冬春时节,狂风刮得井架直晃悠,给井架顶端天车上的轴承加润滑油,是不少钻工发怵的活儿。天车运转150个小时后,钻工必须背着黄油枪,踩着井架上的铁梯,爬到离地面40多米高的天车台,为7个轴承加油。

2013年夏天,李元化琢磨出遥控加油装置。员工在地面组装井架时,把加油装置预装在天车台上。加油装置一次装填14千克黄油,足够3个月也就是钻完一口井所用。钻工只需在地面按下控制键,加油装置就会自动打开,将润滑油均匀加进每个轴承。7个电动油嘴是李元化自掏腰包网购的,没有发票无法报销,他还直呼捡了大便宜——“网购一个才140元,实体店买,没有400元拿不走”。

朱继福:“铁臂神勇”的金牌经理

□ 范丽红 张传明

扬巴工程BCC项目现场,随着一位皮肤黝黑、目光坚毅的中年人的哨声响起,150米高的火炬缓缓升起,在一片欢呼声中,稳稳矗立在蓝天白云下。

这位中年人,就是中石化重型起重运输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分公司的项目经理、集团公司技能大师朱继福。朱继福参加过数十个项目的起重施工,先后获得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同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朱继福带领的团队在第三届“徐工杯”全国吊装大赛中夺冠。

这次吊装,火炬分6段吊装就位。吊装就位时,在火炬的30~150米处共5层各设置3根缆风绳,与地面锚点固定。风绳最小直径36毫米,最大直径48毫米,缆风绳的控制难度和吊装风险巨大。国外5套同类装置相同火炬的吊装过程中,均未一次性吊装成功。

面对这一国际吊装难题,在无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朱继福巧妙运用立桅杆原理,合理设置安全辅助工具,优质高效地完成火炬吊装任务。对此,扬巴外方管理人员赞不绝口。目前,这一吊装方法已在国外积极推介。

沙特卡扬石化火炬公用工程建设中,火炬塔架高123米,底部尺寸33米×18米,顶部尺寸22米×12米,总重695吨。塔架共分7段吊装,且每段框架使用法兰连接,对接精度要求非常高。外方业主要求采购带液压系统的组合式平衡梁,用于调整框架的水平度。

朱继福 (中)与同事在装置现场研究吊装方案。刑静 摄

对此,朱继福组织团队进行精准计算后,提出利用项目现有3根组合式平衡梁,替代外方要求的采购液压系统平衡梁方案。这种吊装方式,不仅节省大量费用,而且以每天一吊的速度创国际同类火炬塔架吊装工期最短纪录。据了解,该吊装方法已通过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审批。

刘金军:分毫不差的切割达人

□ 本刊记者 付 强

刘金军是炼化工程集团四建公司储运公司一名铆工,荣获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参加工作20年来, 刘金军始终在四建公司外埠项目部。他所在的储运公司承担着各类储罐施工任务。储罐施工对钢板切割尺寸要求极为严格,稍有误差就会废弃一块钢板,造成浪费。大大小小的钢板,有的重达10吨。刘金军摆弄起这些大块头,如同用小刀裁剪一张纸。他操作数控切割机完成作业,轨道水平度和直线度都低于0.5毫米,壁板切割直线度低于1毫米,胎具与轨道的水平度低于两毫米,100%一次成型。看过他操作的同行无不为他的高超技术水平所折服。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刘金军注重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在参与建设黄岛油库时,他在操作数控切割机之余,对工装卡具进行改进,制作了10万立方米储罐可拆卸组装、方便运输的壁板胎具,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四建公司承担施工的储罐,全部采用他设计制作的胎具、箱子和笼子。

2012年,刘金军代表集团公司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冷作钣金工比赛。比赛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理论考试有619道判断题、496道选择题、40道计算题、95道简答题,他的成绩是97分。实际操作要求制作的工件由3毫米厚的钢板手工刨制而成,他的工件放样、刨制、识图、下料、折边、成型、钻孔、组对、切割都一气呵成,发挥出色,获得95分,最后获得总分第一名。

刘金军在调整切割机板材加工滑道尺寸,控制精度。贾书旺 摄

张义铁:永不言弃的状元工匠

□ 黄予剑 唐蓉晖

张义铁至今还记得,成为石油工人的第一天,“老石油”父亲嘱咐他的话“好好干。”

好学肯钻是同事对张义铁的印象。颜冰华与张义铁共事多年。他说,张义铁在困难面前绝不说“算了吧”,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而是一定要坚持到成功为止。

正是凭着这股子坚持的劲头,张义铁作为一名初中技校生,自学完成长江大学“采油工程”的函授课程,取得6个专业的岗位操作资格证。2007年,集团公司举办全系统技术大比武,他从300多名强手中脱颖而出,以94.33的高分获得集团公司集输工比赛的第一名,成为江汉油田唯一的80后状元。

清河油区勘探开发已经30年,原油产量自然递减加快,生产工艺和管理面临很多难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张义铁说。

以前,更换一个损坏的油井阀门要停井3个小时,至少需要4个人拆卸维修。2009年,张义铁发明了新型油井铜套。“使用新型油井铜套,1个人10分钟就可以完成维修工作,工作效率比过去提高70倍。”他说。

张义铁观察油井压力变化。 黄志勇 摄

走进张义铁创新工作室,墙壁上挂满了奖状: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青工”等等。参加工作19年之后,“金牌蓝领”张义铁成为许多岗位工人追赶的目标。他介绍了自己的最新技术改造成果——测腐蚀挂片装置的改造与应用。如果采用外购产品,一套成本在1万元左右,而采用他们设计的装置仅需1000元。这项成果刚刚被江汉油田技师协会评为一等奖。

龙景庆:追求完美的维修大咖

□ 本刊记者 石建芬 通讯员 陈孝平

“龙大师,你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仪表维修课。”江汉石油工程测录井公司技术主管余祥斌边送行边感慨。

11月上旬,该公司一个小井眼双侧向测井仪出现故障,技术人员多次检修未查出故障,准备返厂维修。这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请龙景庆来诊断。龙景庆详细了解检修情况,查看相关技术资料后,指导操作人员连接仪器、检测参数,边做边讲解。两个小时后,故障消除。仪器上井时,他追踪测井效果,看到资料曲线全优后才放心离开。

龙景庆是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首届石油石化行业“加油中国·传承铁人”优秀人物、集团公司测井仪表维修技能大师。

1997年,龙景庆从一线岗位调到江汉石油工程公司测井仪修班。当时,中央教育台晚上11点开播《数字电路讲座》。为适应新岗位要求,龙景庆买了台录像机,不管白天工作有多累,晚上都坚持收看,并且全部录制下来,仅学习刻录的光盘就有80张,刻苦学习促进了技术提升。

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油田精细开发需要,公司引进双侧向测井仪。当时新技术并不成熟,有时施工60个小时都无法获得合格资料,还常引发工程事故。工人时常感叹:“侧向侧向,测到天亮!”龙景庆通过一系列改进,使测井一次成功率由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96%,节约了工时,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每年为企业节支创效100万元。

多年来,龙景庆在解决生产难题中形成20多项创新成果,工人打心眼里佩服,亲切地称他为“龙大师”。

2011年,龙景庆工作室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合力攻关,参与完成的多级泵送桥塞射孔技术实现全面国产化,在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施工,打破了国外知名公司垄断,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他的徒弟张志华、阮华荣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2014年,龙景庆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龙景庆正在研究井下设备。陈孝平 摄

侯振林:精准除患的仪表能人

□ 本刊记者 蔡清泉 通讯员 李 萍

“师傅,机组的仪表温度显示不准。”

刚从鄂尔多斯中天合创公司MTO(甲醇制烯烃)装置检查仪表出来的侯振林,习惯性地看了一下微信,就看到来自荆门石化的徒弟小高发来的微信,马上停下来回复。

“你检查一下测温元件引线对地电阻是否正常。”

第二天,小高的微信又进来了:“师傅,我们对测温元件进行检测,发现其中有一根引线电阻偏小,经过处理,温度指示正常了。”

如此精准地定位仪表问题,并迅速排除隐患,是在仪表维修岗位摸爬滚打36年的侯振林的最强项。遍布中国石化各企业的徒弟说他们有问题就电话或微信师傅,师傅通常会说出3个可能性。徒弟一试,问题准在这3个可能性当中。

从2009年开始,出了名的老侯便走出荆门石化,先后被派往天津石化、北海石化、茂名石化、塔河炼化及中天合创等企业指导新装置开工及改扩建工程的开工,用他精湛的技能服务于中国石化。

2016年7月,侯振林参加了中天合创MTO装置开工。8月1日,即将投料试运的MTO装置仪表测量指示出现异常,万事俱备的开工单位十分着急。

侯振林第一时间来到装置现场,对引压导管、测量点、反吹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并仔细分析仪表指示超出测量范围原因,发现反吹仪表限流孔板开孔过大是影响仪表指示不准的主因。

他利用现有条件多次试验,对限流孔板孔径进行改进。果然,经改进后的206台反吹系统仪表运行稳定,再没出现异常状况,装置试车一次成功。

10月中旬,侯振林回家拿御寒的衣物。与亲朋短暂相聚后,老侯一路奔波辗转回到中天合创。看到MTO装置开起来了,其他装置也陆续开工,他很自豪也很欣慰。

侯振林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田林 摄

猜你喜欢
吊装装置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倒开水辅助装置
钢结构栈桥吊装施工及相关受力计算
半圆形溜尾提升吊盖吊装应力分析
±1100kV吉泉线跨越1000kV跨越塔吊装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磁悬浮装置
轰趴装置指南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穹顶吊装成功
除白发简易装置
巨型总段吊装中的有限元方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