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黄耀鹏
戴姆勒也摊上事了?
□本刊记者 黄耀鹏
大众案子只剩下执行问题,美国司法部和公众的注意力,难免转向下一个倒霉蛋。梅赛德斯-奔驰看上去符合所有预期,因为它在2016年12月份遭到了诉讼。
即使再迟钝的整车厂商,也应该觉察到,美国乘用车市场上存在“反柴油车”的舆论场,声称清算柴油乘用车厂商的声音不绝于耳。大众案子只剩下执行问题,美国司法部和公众的注意力,难免转向下一个倒霉蛋。
梅赛德斯-奔驰看上去符合所有预期,因为它在2016年12月份遭到了诉讼。原告指控戴姆勒装有“BlueTec技术”车辆广告有问题。戴姆勒称技术排放低,原告认为戴姆勒在说谎,真实的排放量要比美国排放标准高出很多。原告方努力将其描绘成一个很严厉的指控,只不过它缺乏相应的证据。
2016年12月6日,美国联邦地区法官若则·利纳雷斯(Jose Linares)驳回了诉讼请求,换句话说,此案暂时未能成立。
利法官的理由是,原告方没有说清楚戴姆勒广告是如何“诱导客户”的。
戴姆勒虚惊一场吗?当然不是,这起官司势难善了。法官只是技术性驳回,原告方没有遭到重创,他们要做的是补充一些证据,修正一些措辞,必要时将目标改得小一点。
让人感兴趣的是,这起官司谁是原告?并非大众案子里由美国司法部带头起诉,而是语焉不详的“集体诉讼”。那就意味着,并非由政府或者某个协会法人出面,貌似由消费者个人组成的诉讼团体。
如果这么想,可能不大了解美国的司法现实。在美国的商业诉讼,实际上是一桩生意。在大众的官司里面,可以看到律所就像上空盘旋的秃鹫,随时准备俯冲下来食腐,前提是有腐肉可食。
在美国的司法游戏规则中,个人消费者即便想起诉厂家,也只能提出个人诉求谋求赔偿。一方面个案的金额过小,不足以满足律所的胃口;另一方面自然人无法搜罗更多的证据,以证明某产品具备普遍性/批次性缺陷。
这种情况下,律所就会主动召集相关消费者,通过获取授权的方式,搜集大量消费者使用数据。同时也能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专业鉴定。猜猜起诉之前大量的调查和鉴定费用谁来付?是消费者组成的团体吗?不,是律所垫付。他们会与委托人签订条款。如果官司输掉,委托人不必付出律师费。如果赢了,垫付费用、跑前跑后的律所要拿到更高的分成,远高于个案比例。
在不利局面下,厂商通常选择风险较小的和解策略,规避官司打输以后不可控的惩罚性赔偿。大型汽车厂商能给予数十亿美元的“和解费”。对于律师团队而言,这是几十年都撞不到的大运。
在戴姆勒被诉案中,我们看到了律所运作的痕迹。他们不是人们印象中那样,在写字楼里等待客户上门聘请,而是四处寻觅主动猎食的。
至于补充证据、修订标的等,并不构成太大障碍。过不了多久,该案会卷土重来,戴姆勒必须做好接招准备。当然,戴姆勒公司的法律服务团队也不是吃素的。虽然还很难知晓应对方案,但他们一定在仔细梳理有哪些辫子抓在对方手里。
戴姆勒的柴油车是否也应背负某种原罪?戴姆勒的独门BlueTec技术被人抓住什么命门?
戴姆勒从2005年开始推出搭载BlueTec技术的乘用车。该技术并非柴油车的废气处理技术,实际上戴姆勒声称它是一整套针对柴油车的“优化”方案,包括改进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降低压缩比、使用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和陶瓷预热塞等。
当然,作为技术核心,为了去除柴油排放微粒,BlueTec必须加入尿素,中和氮氧化物。戴姆勒声称,它可以降低98%的微粒排放,同时符合欧美对排放的差异化要求。
鉴于BlueTec装备的体积和成本,它只能装载在大型柴油乘用车上。继E320之后,GL320、ML320和R320等柴油版本都搭载了该装备。
原告就是指称该技术未能像戴姆勒宣传的那样,拥有如此之低的微粒排放值(小于0.005g/km)。
戴姆勒是不是第一次碰到与环保有关的虚假宣传指控?当然不是。
在2013年,戴姆勒在本土投放的广告中声称,S级奔驰所有车型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高于225g/km,能耗级别不低于D级(德国规定A+为最优能耗,直到G级别为最高能耗)。
而德国的NGO组织“环境援助协会(DUH)”则通过试验证实,戴姆勒高端的“S63AMG 4Matic”能效级别仅为F级(242g/km),比广告中高出11%。S63AMG系列是S级排量最大、运动性能最突出的产品。在它身上找出疏漏,是非常精明的。戴姆勒显然忘了注明AMG产品除外的字样。不过,该协会认为戴姆勒有意误导公众。
德国斯图加特法院支持了该协会申请的禁令——必须停止传播惹事的广告。该协会在胜诉后称戴姆勒“在欺骗消费者这方面的创造力已经超出了界限”。戴姆勒在该案中声誉受损,但并未受到直接的经济损失。不过,美国的法律显然不同。
如果原告方重整旗鼓(概率相当大)重新递交“完善后的”诉状,而法院持支持态度。戴姆勒要么与难缠的原告律师们讨论和解价码,要么死扛到底法庭上见分晓。
至少现在,戴姆勒表示将配合美国监管部门调查,但是并没有承认有任何不当的举动。这与去年大众摊上事的反应没什么不同。只要不存在恶意欺诈行为(愚蠢的作弊软件之类无法抵赖的证据),如果只是广告措辞不当,戴姆勒远远不会遇到大众正在遭遇的生存危机,只是遇上这一危机的溢出效应而已。到底有没有大“勺子”,只有戴姆勒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