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灏
摘要:影片《一步之遥》是姜文导演2014年的“贺岁作品”,除了坚持一贯荒诞、幽默且富有一定讽刺意味的导演标识风格之外,民国的背景选题也是继《让子弹飞》之后的延续。将背景选择在20世纪初期上海这个纸醉金迷的国际化大都市、冒险家的乐园,其间接地将民国的主要特征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使得“民国艺术美学”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加剧了近年来中国影视剧“民国热”高潮的到来。
关键词:《一步之遥》姜文电影民国艺术美学传承与启迪
民国艺术美学在影片中无论是具象展现还是思维传递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归纳具体的“民国艺术美学”特征,一方面是中、西文化交错的展现,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两个方面特征的交织融汇成民国艺术美学的全方位风貌展现。
一、向西方文化效仿与本土化拓展
纵观整部影片,留给观众的最深刻的印象既是旧上海“摩登城市”的形象营造。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民国时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仿佛是另一个世界,无论是公共租界区、法租界区还是军阀统治区,每一个环境背景下都有着属于其自身的社会、生活,但是从更加深入的观点探析,它们都有着向西方文化仿效以及让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方式的拓展。
1.西方文化全面效仿的展现
从影片开始,西方文化的影子始终伴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流动。开篇中默片的剪影与华丽、恢弘的选美大赛,为影片定下了时代背景与传奇、梦幻的基调。“花域总统大选”映射了当时中国模仿西方大搞选举制,资本主义当政的思维。同时,以“赛二爷”这个称号为“花域总统”颁奖,也表达出“科学治国”的美好愿望。另外,以直播的形式报道演出盛况,用多台摇把摄像机对演出进行录制等,都将西方现代文化与艺术的形式和想法融入其中,让西方文化概念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
2.西方文化本土化的拓展
从影片的深意层面上分析,整部影片仍然是在西式叙事包装下的中国思想传递。影片前半部分的华丽,主人公的辉煌与影片后半分的离奇,主人公的苟且结局表达了中国艺术思想中刚柔并济、美与恶、喜与悲的融合手法。同时,从细处观察,马走日与项飞田从情同手足到背叛出卖,武七对马走日从崇敬到陷害,武六对马走日从厌恶到喜爱等反差比较都显现出中国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以及艺术思想的双向性。另外从影片整体氛围中,突显了中西文化在不同阶级社会的融合、交错、接纳以及排斥。
二、中國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
在影片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维仍是作品所要传递的主流事物,一方面它表现出在向西方主流世界潮流趋同的情况下,文化所坚持的求异,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新风貌下的创新展现。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展现
在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特征展现仍然贯穿始终,虽然国人尤其像上海这样早期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持有积极姿态,但是从内心深处却保留着传统文化的根基,并且一直沿用。无论是习惯、礼教、风俗以及意识形态仍然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在影片中,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展现流动于细部具体的表现以及整体框架的构成。
从作品的整体框架方面探析。《一步之遥》的含义折射出中国哲学思想的意境,同时也概括了影片的主旨大意。在影片发展中,马走日到达人生辉煌只差一步、完颜英与马走日在一起只差一步、马走日自救只差一步以及武六与马走日在一起只差一步等方面,烘托出本片的终极要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文化的传承如果只是一味的坚持,而不融入社会时代发展步伐,不去用更加符合时代的创新方式进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是无法被正确的使用,甚至被遗忘与抛弃。而追溯到民国时代,在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面对如何延续传统文化的考验。因此在民国初期,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般的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讲虽然起到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缓慢,但从实际意义来说确是为中国走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保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与延续性。
《一步之遥》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正是民国文化的“戏剧化”映像。
其中,创新化表达有尊重于当时历史事实,也有在事实的基础上所设计的杜撰与放大,但归根结底民国文化的精髓正是在传统文化在创新方式的包装下的蜕变。
三、民国艺术美学的具象启迪
通过前文对影片《一步之遥》的深度剖析,民国艺术美学的概念与特征也通过较为详细的事例展现出来。简要分析,民国艺术美学一方面呈现的是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表象特征,而另一方面则延续着“儒家”、“道家”以及“释家”的传统思想,整体处于一个多元、复杂、混乱的状态特征。那么民国艺术美学的概念既依托于民国文化(哲学思想、社会潮流、艺术形式),同时它又依托于以民国时代为背景的艺术作品,它兼顾历史史实与后期艺术形式的拓展,让创作者具备了完整的创作素材和自由的想象空间。
1.时代背景的启迪
近年来,以民国时代为创作背景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姜文的《让子弹飞》、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以及为庆祝“建党90周年”的史诗之作《建党伟业》等。总体上看,这些作品都集中在历史潮流、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深度刻画,营造出一个大的民国历史风貌。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多着重于“大历史”的演绎,却忽视了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小社会的“喜怒哀乐”,使得民国全面的历史背景资源被搁置,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
2.文化氛围的启迪
民国时代文化领域的发展可谓是“蓬勃向上”。无论是电影业的发展、娱乐业的红火、文学上多向并存还是大批新生代画家的诞生以及文化沙龙的兴起,都体现出民国时期文化的向上态势和对中国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望。
一部电影作品除了对时代背景以及故事情节深度演绎之外,作品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氛围流露也是十分重要的。氛围的营造不仅是为作品上增添一层厚重的艺术层次,同时也是为时代的艺术刻画覆上浓郁的文化色彩。在影片《黄金时代》中,通过描绘萧红、萧军、鲁迅、丁玲等一大批民国文艺人士的往昔岁月,为观众再现了那一个文化、思想激情澎湃的“黄金岁月”。
四、民国艺术美学的思想启迪
对于艺术作品创作来说,具象启迪为创作带来了素材与灵感,而思维启迪则为作品带来了人文思想的注入与人文关怀的表达。在民国时代的哲学思想层面上,一方面在坚持古典哲学思想的同时延伸出梁启超、王国维、鲁迅以及李大钊等人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另一方面,在全面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也吸纳了叔本华、尼采、心理学以及实证主义等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为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
1.传统优秀思想的启迪
在王国维、梁启超等人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中,虽然看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优点与深刻性,但是中国传统思想仍然是作为观点延伸的基础,在探寻世界本源的过程中还是参照着“儒家”或是“道家”思想。例如,梁启超所提出的“真”与“美”的合一,王国维“境界说”都是基于“道家”学说的观点进行的延伸。
因此,从民国时代的思想状态中可以看到东方思想对社会各领域发展的终极约束,在通过一系列变革运动过程中,一些文化的糟粕被洗礼,而一些文化的精髓又被重新的传承下去,并继续影响着后世的发展。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理清民国时期东方思想的地位与价值,能够避免在作品设计中的误判,导致中西方文化比例的失衡,同时也为作品始终保持中国优秀文化特征形成了导向。
2.西方優秀思想的启迪
民国时代的表象充满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它不像中国传统思想那样对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而是在人们的潜意识形态里进行了一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思维革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古典主义、法国浪漫主义以及英国实证主义占据着整个西方世界思想的主流,而这一潮流也随着“鸦片”进入到了中国。对于西方哲学思想来说,带给中国社会更多的是用更加理性、科学的方式去对待世界、对待生活,那种对科学深入的探索也激励着中国人向科学进军的动力。这一时期,西方思想的影响虽然不能深入到中国人最深处的神经,但是通过西方思想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人们在基本的日常生活中感到了一丝丝变化,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造成了整体民国时代中、西文化交错的特殊状态。
五、结论
《一步之遥》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反馈,一些观众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观影值,内容设计上乏善可陈;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该部作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国传奇故事,延续了姜文上一部作品《让子弹飞》的优秀特质。
民国时代是一个混乱、尴尬、多元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幻想、传奇、极具想象空间的时代。它不仅是往昔的惊鸿一瞥,同时也是现阶段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完美素材。通过中、西文化交错的冲击以及过去、现代与未来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世人营造出一副病态且精彩绝伦的民国艺术美学姿态。通过对历史的考证以及艺术手法的升华,可以为新时期华语电影事业带来更多的财富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