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市场中“高票房,低口碑”的现象的反思

2017-02-15 19:22辛愿隋欣
艺术研究 2016年2期

辛愿+隋欣

摘要: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在票房上有着井喷式的发展,甚至曾一度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在如此傲人的成绩背后,却出现了一种“票房越高,口碑越低”的相悖现象。本文通过从影响票房的因素和观影消费者的心理来分析和阐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电影市场 票房 口碑

电影是一门集合了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电影艺术的发展至今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也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艺术现象,也是大众娱乐的一种方式。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类型丰富,题材多样的各国电影,如何选择一部适合自己观看的影片,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一部影视作品口碑评价越高,电影票房收入就应该越高,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以及2009年同样出自詹姆斯·卡梅隆之手的《阿凡达》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有着很高的口碑评价和极高的票房收入,除此之外,国外的很多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一点。但在国内的电影市场发展中存在着与国外研究实践很大的相悖之处,2013年由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小时代》陆续登陆荧幕进入人们的视线,2015年《小时代4灵魂尽头》上映后首周票房3.6亿破纪录,创造了《小时代》最高首周票房记录,《小时代》系列累计总票房则达到了16.67亿。然而有着如此高票房的《小时代》系列4部影片在豆瓣网上的评价却平均不超过5分。更有众多网友形容该系列电影简直十足彻底的烂片,在评论中痛斥着该电影华而不实的俗套剧情。另外被封为史上第一烂片的《天机·富春山居图》和被观众成为“中国里程碑式的烂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都充分验证了国内电影市场中“口碑越低,票房越高”这一逆增長的现象。相反《钢的琴》、《万箭穿心》等口碑评价较高的影片却都成为了票房炮灰。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呢?以下我们就从影响电影票房的几大因素和消费者观影心理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影响电影票房的几大因素

1.宣传与营销

面对当今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现象,一部影视作品要想吸引住人们的眼球,赢得市场,除了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之外,还都十分重视该作品的宣传和营销。影片上映前期,创作团队都会可能的让广大观众了解影片的大致内容,创作特色,以及创作者的创新之处,从而激发出人们想要观看的兴趣和欲望。我们经常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某部电影在上映前全国各地的开新闻发布会,或是在娱乐报道中播放影片宣传片来刺激观众的观影欲望。《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抛开影片实际拍摄的好坏不说,单从前期的宣传上,美国电影这种财大气粗式的宣传方式,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引来的呼声甚高,2014年7月27日《变形金刚4》的中国内地票房定格在19.7亿人民币,在破获了内地近30项影史记录后,这部现象及的系列影片在中国的旅程终于落下帷幕,与他傲人的成绩相比,我们反观这部影片,糟糕的剧情,繁多的广告植入,苍白的表演,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的质疑,甚至有部分北美媒体给出0分的评价,但即便这样我们也无法否认它取得的成绩。

2.偶像崇拜的吸引力—粉丝文化

当今的社会影视文化圈中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俊男美女,有些甚至还被封上了男神,女神的称号,有些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有些是跨界的多栖艺人,如周杰伦这样,是歌手同时也是演员,总之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认识了他们并因为他们的某些作品或成就喜欢上他们,正是因为这种喜欢让他们继续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偶像。因此当他们的偶像有新的作品产生时,这些崇拜者会不以质量为前提的对这些作品进行追捧。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粉丝文化。前面所提到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就是这种现象的中的典型,参演影片的杨幂、柯震东、郭采洁、谢依霖等其他演员均是备受90后年轻观众关注和喜欢的,不论这些演员在片中表现如何,好或是不好,亦或是影片的内容是否精彩,富有内涵,艺术质量有多高,粉丝们都会如期的买票走进电影院进行观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票房,因为对于这些粉丝来说,他们观看电影并不是因为影片所要讲述的内容本身,而是一种对偶像的支持和追捧,所以即便有时候这些偶像出演的作品不那么尽人意,也仍会有相当数量的人花钱为其买单。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演员的选择上,也包括导演本身,《小时代》系列是由郭敬明自导的改编自己小说的电影,面向的大多数人群都是小说的读者,这些读者大都是青少年,他们都是这部小说的粉丝。类似的例子还有《变形金刚》系列,30年来这部动漫影视作品在超过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播出和投放,影响了至少两代人。这些影片在电影上映的前期和中期制作团队积极的营销推广,将电影中的人物配上书中的经典语句,加深人们对导演,对作品的肯定,带着心中的期待走进电影院。

3.符合受众需求的题材和内容

除了以上阐述的两点外,电影在创作过程中,题材的选择,风格类型的定义对票房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掀起的一股追忆青春的热情,有关青春题材的电影陆陆续续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等等。这类题材的电影主要是关于对青春的怀念和追忆。也许这种想法是出现在个人的日记中,又或许是在朋友间的谈话中,但都通过电影给人提供了集体性的活动。这些影片紧紧抓住了已经远离学生时代的广大年轻人们的需求,人们因为无法重新回到青春的年少时光,转而将这种情感寄托到了电影当中去。所以这时的人们即便知道电影里的故事讲的并不精彩,也还是会选择用电影这样的方式象征性的回顾与缅怀逝去的青春。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每当有这类题材的影片上映时,无论口碑如何,每一场仍是座无虚席的。

二、消费者观影心理

消费者的观影心理通常可以分为两种

1.好奇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体现在对那些口碑评价不高的电影上,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口碑评价越高,人们感兴趣的程度就越高,从经济学上讲这叫做口碑营销,但现在的人们不仅仅只对拥有高评价的电影感兴趣,相反,一部大家都说不好的电影,也会引起人们的强烈想要观看的欲望,不是为了好去看,而是想去看看问什么大家都说不好,到底有多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从反面提高了影片的关注度和票房收入。

2.从众心理

这也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的一点,一部新的影片上映后,周围的人们都在谈论它的好与不好,而没有看过的人,就无法加入这个群体中去,这时这类人就会为了迎合周围环境而去看一部电影,不论好看或是不好看。为了与他人有更多的话题可以沟通,从而产生的从众心理在对票房的影响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高票房,低口碑”现象,一是由于制作团队在创作和宣传中,过分商业化,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影片内容意外的东西上,牺牲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产生了负面营销。另一方面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仍处在不够成熟的状态上,不能够客观的做出判斷。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中国电影市场是极为不利的,但是如何能够抑制它的发展呢,我认为观众要敢于提出批评,创作者要能够接受批评,因为没有批评,任何赞美都是没有意义的。在美国有一个最佳电影奖叫奥斯卡奖,同时还有一个专门用来评最差电影的金酸梅奖,这个奖项就是用来批评和抑制那些影响电影市场,致使电影市场出现不良现象的影片的产生和发展,我国也有一个与金酸梅奖类似的奖项叫做金扫帚奖,但力度显然并不大,我认为我们应该多设立一些这样的奖项来对那些电内容空洞,过分炒作的电影进行批评与讽刺,不能让这些电影占据了电影市场的主要地位。但是虽然这些低口碑的电影从艺术价值上意义并不大,可对电影的发展也不是好处全无的,因为中国的他们将一些过去不爱看电影的人带进电影院里,扩大了受众群,例如《小时代》所针对观众大多都是90后的高中生,她们看《小时代》也许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小说的幻想,对于她们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是精彩的,反而如果影片拍得太过文艺,他们就会看不懂,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她们的文化水平在那里,欣赏能力只能这样,但当他们发现电影好看以后,再有影片上映时,这些人可能还会走进电影院观看,看的多了,久而久之,欣赏水平也许就会跟着慢慢提高。这样一来,也为优秀的电影带来更多的观众。当然那些高口碑的电影也可以从低口碑电影中借鉴一些宣传营销的方式和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关注度,避免好的影片成为无人问津的票房炮灰。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发展可以说是井喷式的,人们把看电影当成一是中娱乐消遣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消费,但即使娱乐,也会对人们的生活思想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英雄主义的电影可以传递给人们正能量,灾难片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等等,所以中国电影的发展一定认清自己的道路,电影从业者应更多的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影片来吸引观众,不要过分的炒作和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