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博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利弊与规范途径

2017-02-15 12:30陈贝
现代交际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

陈贝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已然成为实体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逐渐形成的网络参政主体以不同特色凸显出网络政治的强大功能,本文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其优势;从公众、社会角度和政府层面两方面分析了网络政治中公民参与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改善和解决公民参与网络弊端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网络热点 政治参与 规范途径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2-02

网络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种日渐流行的媒介和手段,在当代社会发挥着愈来愈显著的作用。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改善,广泛兴建无线网覆盖区域,使得突发事件在网络中能够及时传播,与之相关的网络舆论日趋增多,形成热门话题,引发人们的热烈探讨。因此,在官方和民间话语权的争夺中,能否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政治参与制度来引导网民正确参与,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并运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网络参与者进行管理和引导,改变现存不合理的网络参与现象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要素

探讨网络政治参与的改善,我们需要确定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方式和功能等基本构成要素,这是分析网络政治中现存各种问题,追溯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这就为解决事项提供有效的前提和帮助。

(一)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界定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北京公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容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710亿,互联网普及率517%,比201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仅上半年新增的网民就有2132万人,增长率是31%。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为656亿,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高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245%。

在这些网民中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首先,参与主体的年龄多是成年人到50岁左右;其次,以大专以上的学历为主;再次,收入水平较低;最后,集中在通讯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上可得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多是在各个通讯较为发达的地区、接受过一定的学校教育、收入水平较低的青壮年群体。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有:第一,追踪新闻报道的社会热点事件。调查结果显示,约461亿网民在收看到新闻之后,根据新闻的报道内容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和答复,表达观点,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了网络议政。第二,微博等新的通讯手段的推出,为网络新闻的发酵提供了便捷服务。人们可以快速浏览微博主题,获取他人的发言,接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入网络议政过程。截止到2016年一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61亿,同比增长32%,微博月活跃用户净增2600万,日活跃用户净增1400万,网民通过微博参政议政的越来越多。第三,通过一些网络上的论坛和社区,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及其相关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三种形式,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或态度,从而形成特定的社会舆论氛围,以便能够尽快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利处与弊端

作为网络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政治的参与主体并不是现实生活中,而是由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和政治管理等活动和行为构成。

(一)公民能够突破诸多要素的限制

随着时代越来越进步,新的互联网科技正逐步强大,作为资源共享的手段,网络具有迅速传递、传播范围广等显著优势。它的发展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突破现实生活中政治参与的多重限制因素,比如参与渠道有限、参与地域狭隘、参与层级繁复等。

(二)政府能够从中受益

随着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受益,政府也从中获得便利,比如能够及时和直接获取信息、合理把握和引导对大众的舆论导向,从而推动信息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并强化了对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三)网络热点突发事件造成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公民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有较强影响力的言论和观点。具有以下特点:

1.喷涌化

因新闻网、新兴的微博、社交网等快速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并传播消息。由此,焦点事件一旦曝光,不论是目的在于了解真相还是谋求利益,人们都会对此事件发布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并制造更多话题、标签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发事件一经曝光,便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全网络,成为各大网站争相报道的首页新闻,同时大众会通过手机或公共场合讨论等方式,快速传播事件造成舆论。在极短时间内,一个很小的事件便可造成如火山爆发般“喷涌的效应”,形成海量的新闻、评论等。

2.聚焦化

政府、媒体、大众等在看到突发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后,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该事件上,处在多种主体视野关注中的事件,便成了焦点事件。而网民、媒体等会通过各种手段,发挥一切潜能,对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和分析。甚至有的网民会不假思索地结合自己的感情、经历等,无限放大相关话题。

3.虚假化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存在很多漏洞和缺点。比如微博没有实名制,很多网民无所顾忌,存在一些消极的社会情绪,从而导致网上舆论表现出明显负面化特质。另外,普通民众还没有认识到网络水军群体的作用,导致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出现了大量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

4.共鸣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共鸣表现为某种舆论累积与网民情绪的叠加:比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很多人通过微博将事件中消防官兵的话语、行为等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众多有影响的公众人物纷纷发文祈祷,筹集善款,祈福天津。通过社会舆论的不断发酵,从而使不同身份和不同地域的人们也能形成共感。

(四)网络公民参与政治的分析

公民和政府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均有不同程度的获益,但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分析,看到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1.从公民角度分析

(1)公民的无序参与

网络参与是以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运行虚拟出来的空间,这种参与方式释放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压力,于是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恶意杜撰、故意造谣,甚至是发表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言论。

(2)网络发言人出现

较之于现实中的政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他们通过便利的科技网络平台搜集和整理信息,借助新媒体组成新的网络宣传组织,凭借网络平台引导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从而获取或维护其特定的利益。

(3)缺乏诚信网络环境

人们将诚信视为现实生活中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而网络参与是不同于现实的互动方式,存在着虚拟化、隐蔽化的沟通方式,加上网络立法的不健全,滋生了一些网络恶劣行为。如网络暴力频发,网络诽谤罪、隐私泄露等问题,都预示着建设网络诚信环境之路的曲折。

2.从政府层面分析

(1)网络立法不健全

政府对网络立法的不健全表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仅靠道德规则无法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公民的错误网络行为频发,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立法与现实中的价值准则不同,通过怎样的规定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能够做到既发挥网络参与平台的作用又不侵犯公民的个人利益,这将是网络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筛选难度大

网络信息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接入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产生,来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群体的差异性导致了信息真假难辨的现象。信息数量在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迅速成倍增长,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使得政府筛选有效信息、辨别真伪的难度增加,采集和整理信息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推广和普及,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对传统的参与方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网络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补充参与形式,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提出以下的几点对策。

(一)通过网络立法,完善参与环境

目前我国网络立法还处于初步立法阶段,只是一些部门的规定和管理办法,缺乏全面规范公民的互联网行为的法则,尤其针对网络失责行为、如何正确引导言论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民网络行为不可避免,通过网络立法引导公民的网络行为亟需解决。当突发事件产生并出现舆论时,政府要根据当前舆论的特点,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并表明上层领导的态度;在应对当前大众关心的热点事件时,政府要依据事实说、用证据说话,避免舆论回应成为公民质疑的源头。

(二)提高参与素养,倡导公民理性参与

提高网络舆论主体——网民的参与素养。网民作为参与者,应正视自己的存在,去积极辨别和分析信息,多提客观中肯的意见,提高对信息的审视能力。同时,网民作为传播者,更应该了解传播事实的宗旨和传播意义,明确传播真相的重要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者。因此必须宣传网络道德建设,加强公民的自律意识,让公民充分感知到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三)强化舆论监督,引导民意表达

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与传播,各级政府部门要及时掌握舆论焦点,关注最新网络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作出合理回应;对于造成负面网络舆论的非正常性的网络群体,政府不但要依法进行监测和控制,还要加大力度惩治。通过合理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由官方部门对虚假信息及时予以澄清,一步步地引导网络公民的民意表达,各级政府才能逐渐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数据爆炸时代,我们要学会甄别网络上的信息,作为受众的我们,要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科学理性地进行政治参与,不能以讹传讹。尤其涉及到国家政策和利益方面,发言要三思而后行,做一名合格的网络政治参与者,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晓璐.民主政治视域中的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 2011.

[2]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8-3.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现代公民理论研究
浅析印裔美国人政治参与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当代印度尼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