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 探索智慧教育模式 深度应用 助推教育跨越发展

2017-02-15 19:49运城市教育局
山西电教 2017年2期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教育

运城市教育局

先行先试 探索智慧教育模式 深度应用 助推教育跨越发展

运城市教育局

正当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两提一创”专项活动、努力开创山西教育新局面之际,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这不仅对运城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次有力的指导和推动,而且对运城教育各方面工作都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在此,我代表运城市教育局和全市师生,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运城,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拥有百万师生的教育大市。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进程中,如何抢抓“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机遇,促进线上与线下正向融合、虚拟与现实良性互动,尽快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代教育新体系,是我们始终不渝追求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们紧扣时代脉搏,立足运城实际,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事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保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驱动、惠及民生”的工作思路,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快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转型,走出了一条缓解地方有限财力困境、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优质、高位均衡的跨越之路。全市中小学互联网接通率达到98.4%,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级配备率达到92%,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分别达到92.4%和93%,教师笔记本电脑配备率达到91.36%,学生平板实验班达到112个,创客教育实验室达到110座,知识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了经济社会长足进步。

一、坚持购买服务为主导,积极探索政府投资融资机制

运城是个“缺煤少水、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市,过去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税费。税收制度改革之后,地方可用财力日趋紧张。推进教育信息化,建好网络是前提,配全设备是基础,搭建平台是重点,集聚资源是核心,深度应用是根本,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之后,我们立足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特性站位,积极探索出一条“市县统筹规划、企业建设运维、政府购买服务”的区域推进新路子。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财政经费中列支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拨付600万,县级政府每年划拨400—800万。积极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资金配套,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财政生均公用经费和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为5%,在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30%,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运维服务。近两年,全市财政投入教育信息化1.6亿元。

(二)建立教育信息产业投资基金。为了盘活社会资金,运城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山西国金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3000万元,山西寰烁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社会资本和晋商银行按3倍配比。首批融合基金达3亿元,主要用于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三)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上,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投入建设资金是远远不够的。2015年4月2日,运城市政府与中兴网信签署《智慧城市政府购买服务合同书》,为期10年,首期5年,购买服务费3.4亿元,首期2.2亿元,采用“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监督评价”运行模式,设备所有权属于企业,数据所有权属政府。我市“智慧教育”建设项目作为市政府“智慧城市”平台的五大应用板块之一,具体由寰烁公司承建,负责日常设备运营维护;教育部门负责管理实施,基层学校持续使用、享受服务;“北方实验室”负责全程监理。智慧教育首期工程投资4935万元,为市区学校配备了29套录播系统、3324台平板电脑、30套无线网络设备,建设了运城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二期工程计划投资6.58亿元,对13个县(市、区)教育专网和中小学校园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建设13个县(市、区)和中心校及以上学校教育云平台,为城区学校每校至少配备一套录播系统,为农村学校每校至少配备一套同步数字接收系统,建设200座创客教育实验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既有预算中安排支出,以事定费,规范透明,强化审计,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这一尝试,不仅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避免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持续筹措资金,而且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和深度应用,大大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能。

二、坚持以点带面为主导,示范引领区域信息化整体推进

(一)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一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移动、联通、电信三家通讯运营商,推进县级教育城域网建设和学校网络改造升级,确保网络便捷、通畅、稳定、安全。按照城乡学校互联互通的规划,实施录播教室建设工程,原则上每校配备一座录播教室,开通城乡异地同步课堂教学,着力推进“一校带多校”优质资源共享新模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率先配备学生平板实验班,全市38所实验学校、112个实验班正在深入推进“人人通”教学实验。着眼创新型人才培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全市小学和初中建设创客实验室。二是突出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我们与寰烁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市、县、校三级平台统筹建设,按照跨界、整合、互利、共赢的思路,本着简约、人本、极致、多元的原则,坚持教学与管理整合、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整合、应用工具与交流空间整合,努力从网络构架、平台功能、资源服务等方面满足教育教学应用需求。三是突出优质资源建设。我们深入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在线直播课堂”的建设与应用。目前,全市建立了56个优质资源建设基地,开发了6000课时的优秀课堂教学实录、100位名师专题资源、50个优秀校本资源和30个优秀教改项目资源,在线直播课堂达到2000节,微课资源覆盖了全市中小学的所有学科。

(二)加快示范县校建设。一方面,我们选择芮城、盐湖、临猗、垣曲、永济、闻喜6个县(市、区)作为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县,深入探索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路径与方法,突出光纤宽带网络、平台建设、异地同步课堂、信息化管理、师生平板配备五个重点,充分发挥县级教育部门引导、规范、协调、推动的作用,努力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芮城县作为运城市首批实验县,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在2014年中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交流经验,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报道了该县的成功做法。另一方面,我们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的重要抓手,在13个县(市、区)分学段确定了38所实验校。在建设上,强调硬件与软件并重、平台建设与教师能力提高并重,实行学校教学人员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1+1”捆绑机制,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推进上,建立了领导包联制度、联盟先进制度、区域研讨制度、定期督导制度、交流展示制度,示范带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队伍专业发展。我们特别重视建设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校长队伍、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队伍、网络管理员专业队伍等“四支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发挥其技术应用的引领作用。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特别是在人员编制上充分保证,在职称、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稳定教育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同时,我们采取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出外培训与当地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市级抓骨干,县级保全员,学校重应用”的定位,对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近三年来,全市共对1163名中小学校长和2.6万名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领导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三、坚持服务教育教学为主导,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一)支撑育人模式改革。一是打破统一固定的学习时空观,摆脱固定学校、班级、课程、教材的束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以学校教育为中心转向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型社会。二是利用云端系统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搭建虚拟网络资源平台,补充和丰富学习资源,使知识有序化和层次化,实现学习空间拓展和知识共享。三是将社区、家庭、公共场馆等纳入学生学习范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式学习,使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四是创新学校育人模式,整合现行课程,施行跨学科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分数排队转向综合素质的大数据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创新了育人模式,加快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涌现了一批管理有特点、教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素质教育样板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全市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两万名以上优秀学生,每年为社会培养3.6万名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在2014年和2015年全国汉字听写大赛中,我市代表队取得了“双连冠”的优异成绩。

(二)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一是运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全面拓展与更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让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二是从学生生涯规划入手,开发与应用校本选修课程,突出拓展类课程、特长类课程、职业类课程、实践体验类课程和人文娱乐类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三是着眼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开展STEAM等创客教育,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使课程内容科学化、艺术化、生活化,真正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盐湖区立足德孝文化,编制了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代表的系列电子读本,远播大江南北,引领现代文明新风尚。康杰中学强化发展能力培养,研发了文学鉴赏、英语文化、平面设计等选修课程,富有国际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特色。

(三)引深课堂教学改革。一是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兴趣、习惯、求知欲、态度等放在主要位置,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进度、环境、方式均由学生自主选择。二是大力推行混合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个人与群体、校内与校外、虚拟与现实、定点与移动中自由切换,利用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进行无缝学习。三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双主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和校园在线课程,开展引导式移动探究学习和能力导向式学习,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和班级授课制环境下的差异化教学实验,建立自助钻学、同伴互学、问题导学、微课助学、以评促学、精准帮学的智慧教学模式。四是充分发挥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的作用,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市试验推广了学案导学、问题探究、学练递进、研讨升华等一大批“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新范式,很大程度上转变了知识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绛县大力推进网上直播课堂和网络教研,助推城乡教育高位均衡。新绛中学的“组组通双平台”实验,学案引路,交流互动,成为全国教改的领头雁。运城市实验中学、绛县横水初中等学校积极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验,为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

各位领导、同志们,尽管我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社会各方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李 珍)

猜你喜欢
信息化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