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红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福贝尔曾经说过:“孩子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言语之中对孩童的敬畏溢于言表。事实上,每个儿童都是带着对学校的美好憧憬走进学校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改变机械而生硬的目标,在尊重学生童趣的基础上,放飞儿童的梦想,激发学生内在的奇思,绽放学生的童心,让学生童趣横生。
儿童的内心是单纯的,思维是朴素的,儿童的心灵更是晶莹剔透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童心能够更好地与文本、课堂和谐统一。
如在教学郑振铎著名散文《燕子》时,其中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春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无穷美妙和绚丽多姿,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春色烂漫、色色俱全、姹紫嫣红的景象,接着运用导语渲染氛围:“燕子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春天里,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郑振铎优美的文字世界吧!”随后,教师即以导游者的身份范读课文的这一语段。此时此刻,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美妙的自然风光,通过听觉聆听到优美的音乐和教师的范读,他们的身心已经完全浸润在盎然的春色之中。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感观情境的创设、充满情趣的民主氛围的营造,最大限度地冲击着孩子的内在心灵,他们用童心品读、用童心体验,用自己的童言叙述美妙的春天:“春天的风儿,温暖而柔和,迎面吹来,就像母亲的双手在不停地轻轻抚摸。”“春天的小雨,柔软而细密,就像贵油一般滋润着万事万物。”
学生在意识深处真正感受到了春天之美,这美的体验通过孩子的语言进入到他们的心灵世界,将课堂学习与生活体验有机融合。整个课堂情趣浓郁、其乐融融。语文课程俨然成了孩子幸福成长的磁场,教材课文也成了学生有滋有味的精神大餐。
很多教师都认为儿童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倡导“儿童”本位显得过于夸张和做作,因为这样教师的地位会处于相对尴尬的局面。事实上,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与教师的主导点拨相辅相成。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者,首先就应该释放自己对文本的体验,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唤醒学生的内在体验,将学生的情感调整到最佳状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1]。
如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这首古诗时,笔者将自己想象成诗人,在一个晴朗的夏日早晨,我和友人林子方来到了净慈寺送别,看到了满池碧绿的荷叶、娇艳的荷花,感受到西湖六月与其他四时不同的风景,情不自禁地作了一首小诗,与朋友共勉,教师摆出一副诗人即兴创作时摇头晃脑的样子,很多学生看到教师如此忘我的境界,也跟随着瞪大眼睛,仿佛感受到了杨万里和林子方的依依惜别之情。他们忘情地吟诵体验,轻松地就将古诗背诵了下来。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枢,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尊重孩子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亮出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就需要借助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领悟文本语言的独特之美、艺术之美,用文本的内在精髓将学生的童真童趣开掘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习的主题效益。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富于想象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孩子进行社会感知、汲取信息的主要思维方式,更是每个孩子展开创造性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每个孩子的想象力都是丰富的、五彩的,且充满童真童趣的。阅读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才能让他们在语文的天地中飞得更高、更远。在常态化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制约儿童大胆想象的形式,运用教学理念引导孩子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尝试运用他们的视角关注世界、解构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主动质疑、大胆发现,学会积极表达自己充满童稚童趣的观点和想法。
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千古名篇《江雪》这首古诗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寒冷的天气,你认为这位老人的真正目的真的是在钓鱼吗?如果不是在钓鱼,他又是在干什么呢?学生随后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人是一个人独自享受着美妙的风景,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有的认为:“老人一定是在排解自己内心的孤独,他要将自己无法向别人倾吐的心里话说给这茫茫的世界。”还有人猜测:“这是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这寒冷的天气就如同是自己的敌人一般。”还有一位学生一语双关:“这位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呢!”多么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话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在于他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不在于他有多么花哨的教学技巧,而在于他能够善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依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具有鲜活认知特点的儿童,他们对学习内容、描写对象感兴趣的最大标志就是对学习的内容展露出浓郁的童趣来[2]。
如在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有孩子这样提问:“汪伦在送李白时,唱的究竟是什么歌曲呢?”这一问题并不在教师课前的预设之中,但却带有鲜明的童趣特征,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诗歌的认知意境之中。对此,教师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索性根据诗歌的内容组织学生来一次猜想秀:“你觉得在这样的场合下,汪伦唱什么歌曲最合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孩子的意识被充分激活了:有的认为唱《朋友》最好,因为李白长时间生活在汪伦的家中,与汪伦建立了深厚的情意,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好朋友之间的离别;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深情地演唱《友谊地久天长》,还有的学生套用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并将它谱成了曲,将歌声弥漫在课堂之中。
这样的教学中,根本无须教师过多地赘述,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就已经在歌声中飞扬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也得到了根本性地体现,课堂本身也自然成就了无限的精彩。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并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得到了根本性地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内在童趣,将阅读教学引向了全新的体验之中。
总而言之,教师要紧扣教材特质,依托儿童的认知天性,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内在的童真童趣都得到根本性的发展,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响。
[1]吴坤媚.小学语文悦动课堂的构建[J].吉林教育,2017,(15):43.
[2]刘应香.融入立德树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使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7,(0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