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娟
(江苏省南京市伯乐中学,江苏南京 210038)
一位伟人曾说:人们认识问题一定是从错误开始,然后由此转向真理,从错误到真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也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在纠偏,纠错,再纠错基础上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1]。如何培养初一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方面的实践体会。
初一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非知识因素,一方面为知识因素。
相对于小学来说,初一学生课程增多,每节课课堂任务加重。因此,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数学这门课程中,无论是在做作业或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如粗心大意地抄错数字、不注意审题、看错题目、代数中的正负号不分、有理数中的运算顺序颠倒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原因的错误。
第一,小学数学知识的深刻影响。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答案通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就会出现一些混乱与错误。例如,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为8,求这个数。最初学生往往只给出8这个答案,而忽略了-8。
第二,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影响。初中阶段学生无法正确辨别“-”,无法理解它的实际意义,不知道该看成减号还是看成负号。有理数减法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讲解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时进行了反复强化。因此,学生在拿到类似“1-2”这样的题目时,很自然的认为是减法。紧接着学习代数和,教师又讲授把“1-2”读作正1与负2的和,此时“-”又成了负号。于是两个知识点不能被深化理解,每次遇到都会有所困惑,就会产生运算错误。
第三,初一学生理解知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初一,学生解题错误多是因为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当然随着知识的难度加深,学生的错误也会更多地出现,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非知识因素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下面我就培养初一学生自我纠错能力的非知识因素策略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思考、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预习后带着问题听课,或者预习自学的知识与老师经过启发后所学知识是否有偏差,自己及时纠偏纠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即根据每章节的学习要求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其次,结合例题,试做课后练习;最后,把课文的重点画一画,不懂的地方做重点记号,以便上课带着问题听课。
第二,抓课堂质量。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学习习惯。听课是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听课质量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至关重要。首先,要教会学生听课。听讲不能仅仅满足于听懂而已,要搞清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与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差异在哪里。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上课时要抓住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第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要有起伏,语言生动活泼,运用设问、比喻等方式吸引学生听讲,对个别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可利用眼神、语言提醒,当部分同学注意力转移时,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如故意设错、沉默半分钟等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牵回来。
第三,先复习后写作业。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每一节课后都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除了独立完成作业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做作业前钻研教材的方法,并养成习惯。如做作业前,先回忆一天中数学学习了哪些知识、哪些思想方法、哪些技巧;重新整理课堂笔记,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每学完一章或一单元后,把这一章的知识点逐一列出,并找出内在的联系,这样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第四,培养学生及时纠错的习惯。学生写作业、测验,难免会有做错的题,为避免学生一错再错,讲评时要督促学生认真听讲,课后自备一本纠错本,把做错的题抄下来重新再做一次,可加深记忆。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该注意讲清楚概念,讲明新知识的适用范围、实际意义、特定的、方法等,注意教会学生辨析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及区别,这样有利于减少学生的困扰。
教师在讲课之前,如果能够预先想到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上讲解时有针对性地指出并加以强调,学生就不会掉入知识理解的误区。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错误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让学生去辨析纠正,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解决学生的解题困惑,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清概念。
在解题之后进行反思,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找到自己出错的地方,从而确定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找到错误的地方后,去研究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想到改进的方法。在反思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养成主动改错的意识,不用一直照搬老师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反思错误,让学生在反思中去领悟、去改变、去创新,从而提高反思错误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的视角来看,“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的教学材料,它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有时比教师的谆谆教诲更有说服力,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善待“错误”这一宝贵资源,主动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变“废”为“宝”。如何变废为宝呢?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高频典型错误,教师可以进行整理归纳,专门上一节数学题纠错课。例如,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师可以设置有理数计算纠错课,解一元一次方程纠错课,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纠错课。在平时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正确地对待、分析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多参与到分析讲解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通过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出错的次数,但无法消除错误。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认真对待学生的错误,将纠正学生错误看作是自己教学的一部分,面对不同的错误对症下药,纠正错误,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错习惯和纠错能力。
从不知到知,从只知道皮毛到深入了解,从旧知到新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正确和错误结伴而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认真分析、及时反思,尤其得从初一开始培养他们的自我纠错能力,纠错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初一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逐渐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学好数学课程。
[1] 梁丽巧.谈初中学生数学纠错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月刊,2014,(0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