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艳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 226300)
中国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根源来看,由传统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中国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与载体;从本质来看,语文教学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梳理、继承、创造性再现;从境界来看,借由传统文化可以彰显母语文化的丰赡形象、深远意义、生动气韵[1]。在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下,在社会主义实现“四个全面”、迈向世界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大命题。
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修订版即将出炉,将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转化有很大关系,其选题、答题方式的多样化,百人团的设置,飞花令的生动展现都让观众耳目一些,此外节目又邀请了王立群、康震、郦波、蒙曼等一批既具备较好专业知识功底,又在《百家讲坛》等平台上积累了丰富电视节目经验的专家教授,他们精彩的点评、适时的讲解让人在欣赏比赛之余也收获了知识。《中国诗词大会》尽管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呈现方式的创新,则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大街小巷“人人皆背《唐诗300首》”的 可喜画面。
传统文化只有被儿童所认知、所认同、所欣赏,带给他们感官的快乐和心情的愉悦,才能被弘扬起来。
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童谣、颠倒歌、对联、神话、猜谜语等作为教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场“语言游戏”,让它们在教学中复活、彰显意义。
师:我们知道,绕口令要说得快,但为了说得快,咱们首先要慢慢地练,首先要说得清楚、连贯。下面我们就来一次实战演习,请看一则经典绕口令,师:我宣布,绕口令大会现在开始!生:我说第二则。“大雁过雁塔雁塔留雁雁不落,小鱼入鱼网鱼网捕鱼鱼难逃。”师:说得很流畅。请你再仔细看看,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绕口令有点像对联。绕口令里边有很多这样的形式,像对联一样,我们叫它“对偶令”。请你再说一遍,说出“对”的感觉。(该生再说,而后指名数人说这则绕口令)师:作为一种语言游戏,我国的古人也早已有了这样表达的趣味,请看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庄子的话:(教师朗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师: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奥,我们现在光看它的表达,是一则很有意思的绕口令。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完之后来谈谈你的体会。周益民老师这堂《绕口令》课,不仅注意运用好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而且注重传统文化形式的挖掘、内涵的发掘,通过语言游戏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精粹,让“沉默的文化”苏醒过来,这当是传统文化复兴的良善之策。
中国的历史悠久、深厚,那么多人物和事件,要给儿童讲起来的确不容易。自先秦以来的传统文化里既有人物又有事件;既有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战争大场面,也有绵里藏针、斗智斗勇的小细节。
以《世说新语》里的《杨氏之子》为例,一是经典故事改编,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古文《杨氏之子》改编成现代文故事;二是语文老师说,老师可以点评上面的故事,增进学生对人物和故事内容的了解;三是漫画故事展,漫画可以呈现上面的经典故事内容。总之,故事是古文学习的一个桥梁,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看古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增强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一同分享古人的智慧。
传统文化较为艰深晦涩,语言表达的方式离儿童较为遥远,而它要为儿童的现实生活服务,要为儿童的未来发展服务,就必须符合儿童热爱想象、热爱表达的天性。《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小古文一百课》(上册)第6课。
《猫捕鱼》这则小古文,通过进行“编”或“演”,会发现它很有趣,每句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连起来就是情节紧张、充满趣味的一部动画片。读到最后一句时,觉得这动画片远远还没有结束,还想再往下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因为这只可爱的猫怎么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难求的美食呢?可以让学生现场写写剧本,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呢?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着自己心中的画面,兴致勃勃地“续”下去。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如何化陌生为熟悉,让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儿童的眼光”接纳?我们可以通过穿越,让学生与古代圣贤展开深度对话。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孔子,我们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穿越的情境:有一天,一阵龙卷风把我给卷进了时光隧道,我在隧道里不停地旋转着,过了一会儿后我就掉进了一个时光圈……当我醒来时,我发现有一个人坐在我的旁边。于是我就问他:“你是谁?”孔子:“吾乃孔子也。”我:“我不明白你的知识为什么这么渊博?”孔子:“温故而知新嘛。只要你常复习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那么你就能对它有一个新体会,并且能牢记它。还有学习不是靠一天就能学完的,正所谓学海无涯,所以知识是靠一点一滴来积累的。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你所拥有的知识才会渊博、丰富。”
这样的“穿越”,拉近了儿童与古代圣贤的距离,亲近了先圣们的思想,培养了儿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是“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过程。所谓“接着讲”,就是要接续,要发展,要创造。“照着讲”和“接着讲”相结合、相统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闪耀时代的色彩,才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我们可以搭建 “传统文化”借力平台,增效传统文化学习方略,通过课前五分钟的传统文化交流,每月举行一次“中国诗词大会”,每学期举办一次“传统文化成果展”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视野,并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内涵新的理解。我们还可以模仿《子午书简》,开展传统文化故事会、班级诵读会、诗文擂台赛等。一次“诗词诵读”可能是学生一次快乐的心灵体验,一副“佳联妙语”可能是学生一个激情创作的瞬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如何让儿童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回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如何让传统文化以鲜亮的面貌呈现出“孺妇皆明何气魄,力推普及史无双”的气象,还需要我们坚持研究、探索与发现,而这一天一定会很快到来。
[1] 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