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丽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江苏如东 226401)
新课程标准下,各中学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合作学习常见的就是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让学生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它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式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高效。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堂契机,尽可能地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合作学习,提升自己,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实验操作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求证、理解以及掌握的一个必要过程。对于一些经典又相对复杂的实验,学生们很难自主完成。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促使学生相互配合,从而高效完成实验[1]。
例如,在讲初中物理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名为“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这个实验需要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所以一个人很难独自完成;如果组员间能够密切配合,那么这个实验就会容易很多。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巡视,发现他们都有明确的分工,彼此之间配合的都很好。比如,一组学生中,一个学生计时t,一个学生观察温度T,并喊出来,第三个学生进行时间和温度的记录,还有一个学生观察整个过程中气泡的变化情况,这个步骤结束后,一起完成“水的沸腾图像”的绘画。学生们有了密切的配合,所以很快完成了这个实验,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缩短了,实验的成功率也提升了。在这次实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后来的实验课上,我尽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这个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树立学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协调配合,可以使一些复杂实验简单化,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物理教学。同时,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加深学生对一些经典实验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新型教学模式下,虽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限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思路堵塞的现象,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此,我们更应该积极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激发灵感[2]。
例如,在讲初中物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质的密度》时,我让学生们做过这样一道题“有三个质量和体积均相同的小球, 一个为铜球, 一个为铁球, 一个为铝球, 则 一定为空心球, 可能为空心球”。学生做这道题时,虽然都考虑到了是密度的原因,ρ铜>ρ铁>ρ铝,但是他们却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给出第一种答案的学生认为密度最大的铜球是空心球,密度居中的铁球可能为空心球;给出第二种答案的学生认为铜球一定为空心球,密度最小的铝球可能为空心球;第三种答案就是正确答案了,铜、铁球一定为空心球,铝球可能为空心球。对于这种“三分天下”的局面,我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辩解,从而找出他们心中的迷茫点。学生们在讨论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学生是这样解释的:先考虑铝球为实心球,这时密度较大的铜球和铁球肯定为空心球;然后考虑铝球为空心球,则铜球和铁球也肯定为空心球。因此答案为铝球可能为空心球,铜球、铁球一定为空心球。其他的学生听到这个学生的解释后,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要点,那么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顺应了当下教学形势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同时,也克服了学生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理清逻辑,明确思路,疏通思维。
合作学习的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集合所有参与人员的观点、想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对于一个问题,达到全面的认知。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具体对某知识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分条考虑,从而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全面认知。
例如,在初中物理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课堂上,学生们在做完实验后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面对诸多的结论,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又是一个大难题。对于这个难题,我并没有直接给他们提供答案,而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结论的分析归纳。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后,条理分明地给出了他们的总结。他们首先将u与f的关系分条列出,然后考虑v和f的关系,接着写出像的性质,包括正倒、大小和实虚。然后,我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在每条结论后补充一个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记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个人的思考难免会有缺失,在小组学习中,这个缺失会被很好地弥补,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针对一个知识点,让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想法、观点,然后将所有同学每点想法结合在一起,最终能够系统全面地理解该知识点,促进实际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均与教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大脑并不会完全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轨迹运行下去,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当“意外”出现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他们对课堂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动能 势能 机械能》时,教师首先把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对课后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这则材料是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人造地球卫星对于学生来说有些神秘,因此他们对其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了自己对于人造卫星的了解和认知,然后让他们以“嫦娥一号”为例对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讨论。学生们的讨论过程涉及人造卫星在升天过程中动能Ek与势能Ep转换过程的基本知识,随后,教师给学生们介绍了中国的“航空精神”,号召学生们学习航天人的珍贵品质,这让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实际的课堂中,当“意外”出现时,如果教师强行把学生拉回预定的轨道,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及时调整方向,就会让他们体验到课堂的乐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进而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1] 王长存.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2):64-64.
[2] 马利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04,(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