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科普特色 品语文之味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与思考

2017-02-15 19:44何慧儿
名师在线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说明文自然段科普

何慧儿

(浙江省宁波市高塘小学,浙江宁波 315016)

引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科普文教学?笔者将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细读文本树立语文意识,明确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我们定目标要结合课文特点,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篇科普说明文,短短几百字深入浅出介绍了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流露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整合三维目标,笔者觉得要做到以下两点。

1.紧扣科普文体明确定位

科普文章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完成的文章,兼有说明文和散文的文体特性。课文围绕第一自然段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语言文字客观陈述,让读者了解事物的特点。因此围绕科普文文体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之一为:结合课文举例能区分“发明”与“发现”,领悟文章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着眼言语发展明确定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科普说明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品味生动而又严谨的语言,从典型的词句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因此以学生的言语发展为基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之一为:能模仿第四自然段语句特点写词写句,感受语句描写精妙之处,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反复朗读激起语文兴趣,理解感知语言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文字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之一。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语言的意味,感受语言的情感,激起学习语言的兴趣。

1.阅读中质疑释疑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程新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主探究、感悟,读中质疑,思中释疑。课始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随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再读课文,从文章中自己找答案。作为小学中高段学生,逐渐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反复朗读中自己寻找答案,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语言的魅力。

2.阅读中生情生意

虽然科普说明文没有写景文章语句的优美,也没有记叙文中波澜的过程,但作为一篇课文,文字严谨科学,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借助朗读,去感知、理解、体会和表达。

例如,文中第四自然段,用举例子的方法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意义。阅读中感知这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读中感受字里行间中的“有情有义”,流露读者激发的兴趣,读中透露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有效练习,适度了解名词,促进深化阅读

科普文通过文字向大家普及科学知识,具有科学性。作者为了读者能更准确更完整地了解某个科学知识,必须把相关的知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出现许多专有名词,除了读准字音外,还可进行连线练习(读专业名词,选择正确的解释连一连)。让每个学生通过读词读意,连线找相对应的词解释,对这些陌生的专有名词有了一定印象,达到初步了解的目的,并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感受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四、关注精彩挖掘语文元素,品味内化语言

用文艺性笔调介绍某种科学技术知识,教材中的说明文往往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多元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语文元素,确定最佳的教学内容。

1.细化环节,感受精彩“链接”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三句话都很有特点。第一句话,接连用了两个设问句,自问自答由第一自然段产生的疑问。第二句话,后面顺接前面的内容,具有对联中“顶针联”的特点。为了更好品味科普文语言所具有的特点,环节可做以下设计:品读句子,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填空、读句、交流、小结)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_____;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_____。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_____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_____,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简单了解问题答案后,让学生着重品味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按课文内容填空,读句子品味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表达结构,把握科普文语言的特点。

2.紧扣词语,学习精彩“说明方法”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其中第四自然段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向读者介绍科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强调这就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要突出科普文的内容,凸显课文的语言特色,环节可做以下设计:出示第四自然段,默读,用“_____ ”画出发明的内容,用“○”圈出发现的内容。作者是如何来介绍的?再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A.第一组: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动词+名词,发现)。第二组:程控电话、民航飞机、高速公路、远洋船舶(名词,发明)。小结板书:语言工整。

B.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介绍“发现”;第二个分句介绍“发明”,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理解“地球村”。关注所举的例子:上天入地,“很远”“很小”的视角,电信交通工具(空、陆、海)小结板书:举例典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学习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个自然段的学习“举例子”方法尤为突出。之前第二自然段学习中,学生从字义上初步区分了“发明”与“发现”的不同,借助第四自然段中的例子,具体了解了两个词实质的区别。学习课文,让学生在反复读句中,去发现作者语言的工整之美,列举例子之典型,紧扣词语,感受语言的精彩之处。

五、重视读写拓展语文天地,加强运用语言

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让“语文味”在运用中不断地提升。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练说、练写,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特殊表达方式,并从中感受到运用和拓展的快乐。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列举具体事例的方法介绍了现代化科技带来的成就。独特的语言表现了其精彩之处,教师可设计不同难度的练笔,如★:把文中精妙的语句抄一抄,读一读。★★:模仿第一个分句中短语的特点,写出20世纪其他伟大的发明或发现。★★★:模仿第二个分句,描写20世纪其他伟大的发明或发现。梯度的设计,有效地进行分层练习,借助资料袋拓展更多相关科技知识,更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中凸显了“语文味”,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

结语

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姓语,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小学语文要真实、朴实、扎实、厚实,让学生学好字,读好书,作好文。”因此,科普类文章教学要关注科学品质,更要凸显浓浓的“语文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沙建华.说明文可以这样教——特级教师武凤霞《月球之谜》教学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2012,(01):28-29.

[2] 谢江峰.为儿童语文而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3.

猜你喜欢
说明文自然段科普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秋天
科普漫画
美丽的秋天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