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
(福建省尤溪县第四中学,福建三明 365100)
倾心关注学生 构建高效课堂
陈雪梅
(福建省尤溪县第四中学,福建三明 365100)
高效课堂是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倾心关注学生的回答,可以正面折射出学生的真实反映和水平。本文通过两个案例的描述和分析,说明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模糊处、不明就里处和容易忽视处,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疏导,从而实现课堂上的突破和构建高效的课堂。
倾心关注;正确引导;营造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教师都企盼能在课堂上构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欣然接受各种知识,并提高其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这是所有教师在教学中不懈追求的目标。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大多教师侧重于教学过程的预设,在教学环节中展示其教学的魅力和智慧,但是课堂高效真正的内涵就应该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反映和表现。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学生的上课情况和情感态度,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会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来恩指出教育和教学应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但在现实课堂教学实际中,我们却往往看到一种现象: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仅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而忽视学生不太正确或者不正确的答案。何为关注?关注学生不仅是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思想状况,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堂回答和学生的反映。因为学生的每一个答题都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都是文本和作者交流的真实反馈。下面是两个教师关注学生上课情况的教学案例:
【案例1】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提出一个问题:认真阅读菲利普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的情节片断,对文本进行圈划,说说人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性格。
学生回答:第23自然段“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从这些语言描写中看出菲利普夫人小气、节省,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不想花钱,又要面子。
师:从中看出母亲的性格?
生:爱慕虚荣。
生:虚伪。
师:爱慕虚荣与虚伪哪一个更合适?
生:爱慕虚荣主要是指追求与实际身份不相符的物质享受,而虚伪主要指人说的话言不由衷,应该用虚伪更为合适。
师:课文中有没有“爱慕虚荣”的表现?
生:有。
师:找一找。
生……
【案例2】老师在执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在翻译全文这一环节中,板书了“苦”“劳”“饿”“空乏”“动”“忍”这些词语的意思,强调这些词语是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并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了笔记。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老师,这些词语为什么是使动用法呢?
师: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这一句中“入”“出”如何翻译?整句呢?
生:“入”译成“在国内”,“出”译成“在国外”,整句译成“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在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作为外患”。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下注释,“入”“出”的意思是什么?
生:国内、国外。
师:那么能将其翻译成“在国内”“在国外”吗?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
【案例分析】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反映,根据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循循善诱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
《论语·述而》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学生的“愤”与“悱”是教师渴望学生达到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才会卓有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那么如何才能得知学生是否已经到了“愤”“悱”的状态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就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与文本对话的成果,及时关注这一信息就能把握最佳的教学时机。在案例1中,当学生回答到“虚伪”“爱慕虚荣”时,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不明了,不知该如何准确运用,此时,教师用“在这里,用哪一个更准确”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顺势引导学生做出判断,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同时学生对菲利普夫人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模糊之处时,教师就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反映,对学生的应答做出正确的引导。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是快乐学习,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自由,既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又勇于做出自己的选择。当学生有质疑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提出和发现的问题,适时地进行解惑,这样学生就有动力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当中,并能亲身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案例2中,虽然老师已经给出了“苦”“劳”“饿”“空乏”“动”“忍”这些词语的意思,强调这些词语是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但这可能会使许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变成使动用法的原因。当学生提出这种质疑时,教师就顺水推舟解释它,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是成长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急于求成,认为只要能完成任务就可以,而往往忽视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此时应该当好推手的角色,积极采用各种方法针对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行引导,比如采用对比法,让学生懂得词的正确用法。在案例2中,“入” “出”这两个字的翻译,虽然书中注释写清要译成“国内”“国外”但学生并不会去注意,而是会由于惯性思维将其译成“在国内”“在国外”。细心的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信息,通过引导对比其的用法,让学生明白,这两个词语是不能等同的。这样,下次再遇见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就能够准确地去判断,做出正确的解释。可见,关注学生的容易忽视处,是教师细心上课的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一切教学设计,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因此,我们在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反映,更要关注学生的回答,每一个回答都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反映,教师应善于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灵活地处理,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种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版,2005.
[2]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陈雪梅,1975年生,女,福建尤溪人,福建省尤溪县第四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