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策略

2017-02-15 18:31
名师在线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评价

徐 阳

(江苏省宜兴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策略

徐 阳

(江苏省宜兴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高中历史教师要因时而变,顺应课改和时代的潮流,通盘考量高考变化、课堂结构、学习方式、师生角色等,有效设计课堂教学,聚焦课堂设计的科学性,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引 言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上最大的“预”是针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它是课堂进展的指南针、课堂推进的风向标。一个基于学情的,能促进学生学的教学设计是课堂高效生成的护拦和保障。课程改革正步入深水区,高中历中课堂也在经历着深刻变化,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推出,教育教学整体环境正发生着变化,高中历史选修课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一切都对高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打磨课堂。

一、掌握学生学情,搭建历史学习平台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是美国教育家奥苏伯尔在他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扉页上的一句话。反观当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师往往选择性忽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原点,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教材内容的起点就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只要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教学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他没有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认知平台。因材施教理念说明在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地图、认知原点、认知结构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教师需通过课前调查、个别交流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确定学生的历史“最近发展区”,并针对学生的发展区精准施教。这既是学的内在需求,也是教的应然之态。

高中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并以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为纽带的统一体,而高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已达一定水准,具有一定的历史感性知识积累和认知基础。随着知识获取渠道的拓宽,很多学生的历史面相当宽,有的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期。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真实起点,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让教学设计有弹性、有灵性、有层次,而不是拘囿于教材和教参的条框。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和认知起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可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授知识所必备的技能与知识,掌握的水平如何,摸清学生的“前认知”概貌;二是哪些历史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哪些知识需要教师适切的启发或点拨?三是如何针对学生起点以及能力差异来设计不同的认知平台,把教和学连贯起来,让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软着陆。

二、遴选教学材料,优化教学内容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实,生活的外延就是教学的外延。杜威也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他们都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教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是鱼和水的关系,离开了生活谈教育,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同样,离开了教育谈生活,生活便没有了朝气和灵气。但反观当下,一些老师往往较多地注重对史料的掌握和教学,学科知识呈现出严重的“过去时”倾向,而对当下生活、时代变化的关注略显不足。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教学内容的整合上下功夫。

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时已体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其权威性和经典性不容置疑,教材历时性教学内容和共时性时代特色兼而有之。比如一些活动课程的安排恰到好处,必修2《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等。为了彰显历史课程的实践意义,课程标准还提出开展课外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对课堂的延伸的拓展,如修3设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教师在面对这些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时要做到适量整合,用课程的眼光来设计课堂教学,让课程成为学生乐学善思的材料。如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间是否有一以贯之的联系?有没有“取舍增删”的必要?二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更加鲜活、更加有趣的教学资源?三是还有哪些创造性教学活动可以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三、活用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课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一概而定,而要看教学的材料、学生学情、教学重难点和课型等诸多要素。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教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性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互助合作法等。针对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教师还可设计辩论法、探究法等。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学会变通,将方法用“活”。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作‘活’。”历史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其之长,交错使用,才能让课堂教学效能最优化。如教学必修2课时5《新航路开辟》,在探究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透发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探究出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何作用。究竟是人类文明发展之光明大道,还是带有殖民掠夺性质的扩张?抑或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奏曲,等等,只有让学生在讨论中激发思辨,在讨论中交换思想,才能形成一个共识。同时,教师也应结合讲授法,在学生思辨的基础上补充说明、附加说明、另类解读等,让学生从不同侧面来深化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助推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转变评价理念,革新评价方法

评价是课堂深入发展的助推器,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动能。如何设计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时间点考量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进课堂向纵横演绎,促进课堂向高效、深度方向迈进。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设计评价,让课堂在评价的作用下持续发酵。

一是发展性。评价是目的是促进发展,而不是一锤子买卖。评价要让学生有获得感,有自信心,积蓄持续思考和学习的能量。传统的课堂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学生往往面对着“分数或结果的最终考核”而畏首畏尾,这不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多开展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让评价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利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是多元性。多元性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个性化。评价的主体不尽包括学生,更包括学生自己、同伴和小组,因此,同伴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应结合起来。评价方法更应多元化,如在学生思辨时提出一个新观点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打赏;在学生分析材料时提出辩证观点,教师要给予表扬。有时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表情,甚至一次引用“学生的原话”都能给学生以莫大的褒奖。当然,评价的内容最好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做到以评价促发展,让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J].历史教学,2005(11).

[2] 曾文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1(01).

[3] 宋波.高中历史“学历案”设计的四个核心要素[J].教学与管理,2016(13).

徐阳,1981年生,男,江苏宜兴人,现任江苏省宜兴中学历史教师, 宜兴市教学新秀,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历史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