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勤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江苏海门 226100)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使他们可以基于自主思考和探究,全面提升质疑能力。由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以疑促思,使学生能够对文本阅读产生深入理解,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之下积极主动地思考,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标题的分析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或者可以使学生明确这篇文本的叙事主体,由此而产生极大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够更积极更主动地拉近和文本之间的距离[1]。
例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环节笔者设计了以下提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看这篇文章的标题,你们发现了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能针对文本标题展开分析并产生如下质疑:“在这个标题中出现了双引号,应该是某个文本角色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在怎样的情境中说出的这句话?说完之后结果怎样?”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解读,在初步了解叙事思路以及文本内容之后,学生们了解到这句话是父亲要汤姆将自己所钓到的大鱼放回湖中。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要遵守社会规则。
开展文本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解读文本标题,学生基于对标题的分析,能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当教学开始时便可以迅速聚焦学生注意,为接下来的深度教学奠定良好的根基。
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另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都经过了精雕细琢,具有极高的分析品味价值。而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深度思考,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充分地感悟语言魅力,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情感[2]。
例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行处》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精心预设问题,学生开展了自主朗读。“同学们,大家可以仔细阅读文本,标示出描写花儿和儿童联系的句子,并仔细品味,感受其中的深厚情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对文本开展了仔细地阅读,针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行了细致品味。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们能够轻松地理解,虽然文本中描述的是明媚的春光和勃勃的生机,但是能够从中联想到儿童正如花朵一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在上述教学实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展开提问,使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之下深入理解文本情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既简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力。
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提问,也就意味着问题的提出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渐难的原则,这样学生的每一步才能够稳扎稳打,由简单到复杂地对问题展开层层分析,如此才可以高效地掌握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切忌过易或者过难,这样都会使学生无从答起。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教师在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直接提问其中体现的是老天鹅怎样的精神,学生必然可以轻松回答,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够使学生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于是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并标示出能够深深打动他们心灵的词句,同时谈谈个人感受。比如,“腾空而起、重重地……”接下来笔者出示句子“像石头似的……颤动起来。”在这个比喻句中,笔者向学生提问:比喻的主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比喻方式?(一方面能够细致地刻画出冰面的质感,另一方面也极致地凸显了老天鹅的勇敢精神和顽强拼搏)。通过由词入句的分析方式,步步深入,层层紧扣,使学生每一步的分析和学习,都能够做到稳扎稳打。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自己的提问预设展开思考,表面上看,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却是对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极大扼杀和限制。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首先应当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提问方式,使问题充满开放性,使问题的回答具有多样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可以对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意识的拓展。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教师针对文本总结了以下两个问题:(1)虽然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伯纳德一家的经历却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家人、针对二战、针对这些军官,你会有怎样的感想?(2)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政府会为他们颁发自由荣誉勋章,你觉得在颁发勋章的那一刻,奖状上会写下怎样的话?这两个提问具有非常显著的开放性,能够有效地突破学生思想的禁锢,充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内知识并不能够充分满足其阅读需求,为了有效拓宽学生视野以及知识面,教师应当将课堂提问有效地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能够走出视野的局限,感受世界的宽广。这样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在结课环节,教师进行了如下的提问:“同学们,大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如果作者顺利从洞内出来,接下来他会做什么?”这个问题在设计时为学生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有的认为他会回家,有的认为他会继续游览其他的景点……此时,教师展开进一步的引导:“实际上在这一景点的上游还有一个冰壶洞,它和双龙洞是金华非常有名的两个岩洞,作者在游历了双龙洞之后,又转向冰壶洞,还写下了一篇游记。大家可以在课下阅读这篇文章,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分享个人感悟,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班会中进行交流。”
在结课环节,教师的提问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既是对学生阅读视野的有效拓展,同时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用综合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精心细致,要充满创意,要能够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要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更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对思考的方向形成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打造高效的课堂。
[1] 杨健.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 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