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 敏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跃动音符 乐动心涧
——我的课程故事
⦿江苏/张 敏
奥尔夫音乐治疗理论认为:音响刺激有令人信服的力量,能激发孩子们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反应,那些生动的音乐不仅仅能激发他们,而且能帮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更大的影响。孩子们能通过音乐的体验来发展和整合他们的听觉、视觉和触觉作用以及驾驭空间的能力。因此,我在培智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过程中,以课程设置方案为导向,渗透一些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以训练儿童的音乐技能,促进特殊儿童个体获得良好的行为认知。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我的研究。
案例一
《做早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培智学校音乐教科书第一册第五课内容。这是一首形象生动、节奏明快的儿童歌曲。清新活泼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示出儿童做早操的风姿,表现了儿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个班大部分学生课堂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快。在教师指导下能把歌曲唱正确,但是动作模仿能力不强,身体协调能力较差。有一个学生无语言,只能无意识地发出“啊”、“嗯”简单的声音,语言理解能力较差;还有一个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较差,发音正常,但不能理解指令,习惯自言自语。他们缺乏歌唱能力,对观看欣赏动画音乐稍有兴趣,但注意力极易分散,学习效果不佳。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了分组,设计了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
A层次学生:掌握歌曲,并能理解歌词蕴含的寓意,会用音乐积极表现,有节奏地、准确地哼唱歌曲并跟着乐曲律动;B层次学生:基本掌握歌曲的意思,跟随老师开心学唱歌曲,能跟着歌曲做简单律动;C层次学生:跟随老师哼唱歌曲并随音乐做简单律动;D层次学生:感受音乐的乐趣。
课堂上,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也是开启课堂之旅的初始站。我先呈现两个小动物——小熊和小松鼠,并问道“这是什么动物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虽然有的并不知道他们真的是什么。等他们安静后我就告诉他们动物的名字和体征。“老师要给你们讲小熊和小松鼠的故事好不好啊?”,爱听故事的他们怎能错过这个机会呢,我就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绘声绘色地讲起《小熊和小松鼠》的故事,慢慢地带动起学生们的情绪。
接着通过范唱——教唱——乐器教学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学唱歌曲,认识木鱼并会敲打节拍,通过对歌曲的反复吟唱加深理解记忆,提高情感体验,感受音乐学习乐趣。我先轻轻地歌唱这首歌曲,让学生静静聆听老师美妙的歌声,学生很快轻松愉悦地进入了角色,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哼唱起来。接下来我通过反复教唱、乐器伴唱、分组比赛唱、个人表演唱等多种方式教唱歌曲,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牢牢地抓住学生歌唱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老师的示范和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们可以拿着木鱼跟着音乐边敲打节拍边歌唱歌曲,完全忘我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氛围中。手舞足蹈地深情表演着,是那么地活泼可爱。
回到办公室,我再次修改教案,准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在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基础上进行律动。“我们起得早,做早操,身体好”,咱们也来做一做《健康操》,锻炼身体吧。这一环节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很好地回答了做早操身体好,我们都来做运动,更主要是通过音乐帮助慢慢找到音乐的节奏,带动学生的情绪,活动学生的手脚,协调肢体动作,让他们把身心都融入到音乐中来。
音乐游戏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充满趣味性的同时还能起到总结放松的作用。《做早操》音乐循环播放着,同学们围成一个圈,其中一个同学蒙着双眼站到中间,另一个同学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让圈中的同学寻找木鱼的声音在哪里。在他们的听、敲、走的过程中巩固木鱼的敲打方法和《早操歌》的韵律节拍,同时训练学生的声音方向感。
案例二
在一节音乐活动课上,我利用打击乐器组织学生参与体验音乐活动。
1.我出示一只双响筒给孩子们摸一摸并提问“这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感知,知道这是一个圆形的物体。
2.接着我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个双响筒,提问:“这里有几个圆圈啊”。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双响筒的外部典型特征,从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3.为了让孩子能够感知双响筒的其它特征,我特地拿了三角铁,引导孩子拿它放在脸上感受,夏天气温很高,这时候我提问“这两个放在脸上,哪个更舒服呀”。孩子们通过触觉感知,金属的物体碰触凉爽,同时深刻感悟了双响筒的材质是木头的。
4.接下来,我指导小朋友敲一敲双响筒,通过听觉感知双响筒发出的声音脆脆的,很好听。为了让孩子认识双响筒的另一个特征:一边声音高,一边声音低。我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敲,并分辨高音和低音。在这一环节中,充分调动了孩子多感官参与其中,不仅发挥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进一步培养了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认知能力。
5.最后,孩子们围坐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引导下,播放《找朋友》的歌曲,每人有序地敲双响筒,享受小小演奏家的喜悦。美国音乐治疗协会调查发现音乐治疗可干预多种残疾儿童疾症,如:发展障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等特殊儿童。音乐与律动及乐器的敲打,给予感官的刺激,改善动作技能,帮助情感表达,增进沟通技巧。结合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音乐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将视觉、听觉有机结合起来,孩子们共同参与、互相协调的过程中,感知觉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还促进了孩子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的研究感悟
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因为音乐是心声,直诉情感培养美感的。在我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音乐能拨动每个智障孩子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智障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音乐中去,智障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高了音乐素质。
今后我将继续关注特殊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进一步学习音乐治疗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工作中与时俱进,敢于尝试,努力提高智障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在活动中的审美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