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偏好和信念特征及疏导对策研究”成果报告

2017-02-15 06:20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参与者信念预警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郑州大学任广乾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偏好和信念特征及疏导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CIA130179),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

网络社会是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场域,网络中的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深刻地塑造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等社会生活领域。网络社会行为的研究需要微观基础,需要从网络社会基本特征和人类行为特征的视角考察网络集体行为的独特规律。大学生是网络活动中的主力军,且其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期,更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大学生在虚拟世界各种活动中的偏好和信念模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体和集体行为方式均与无网络情况下显著不同,与现存任何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所预测的结果都不一致。该项目从网络交往的特征出发,利用行为分析方法,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偏好和信念特征,以及集体行为偏好和信念特征,基于此设计网络集体行为的预警机制及疏导和控制措施。该研究一方面为现有的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拓展到虚拟网络环境下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另一方面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网络集体行为的预警机制及疏导和控制措施为网络集体行为提供了逻辑出口,并为教育和监管部门提供了可操作的机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理论基础。网络交往具有两大重要特征,其一是匿名性以及由此决定的虚拟性。大学生在虚拟匿名网络交往中的主要偏好在于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特殊癖好以及马斯洛意义上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正是这些与法律意识、社会规范意识和经济利益不太相关的需求决定了网络中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多样性、无序性和非理性。其二是信息的通畅性。信息条件决定了大学生个体信念的修正特征,网络信息的廉价性意味着信息的丰富程度可能超出了信念修正系统的处理能力,此时个体的信念修正功能可能会出现紊乱失调,从而导致网络中一部分个体并不具有信息辨别能力、容易盲目从众、在重大事件面前推波助澜、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生成负面集体舆论。该项目第一部分完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理论梳理,从网络行为理论、偏好结构理论和集体行为理论三个方面梳理总结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理论基础,为后边决策机制、协调机制、预警体系和疏导对策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大学生网络个体行为的偏好信念。传统教育学和管理学关于个体行为方式的分析往往以行为人偏好稳定、信息完全、制度既定等严格条件为假定,而现实世界中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呈现出多变的特征,教育与管理是为管理者提供一套行动指南的学科,而管理恰恰是以行为为基准的,因此,基于行为的教育管理才能触及大学生网络个体和集体行为监管及疏导的本质,它的基本范畴是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非标准偏好、非标准信念和非标准决策。该项目在以下几种交往框架中考察大学生个体网络行为偏好和信念特征:双边交往情境、多边交往情境、中介式交往情境、群体无序交往情境。群体无序网络情境下,大学生个体之间没有稳定的交往关系,大多都是一次性交往,他们之间最多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关系。在这种无序状态下,网络也会自发演化出一些交往秩序,这些交往秩序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个体在无序状态下的偏好和信念特征对于网络集体行为的成因具有决定作用,信息安全更多地决定于这种情形。

第三,大学生网络个体行为的决策机制。在第二部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偏好结构和信念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该研究个体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决策机制。该部分主要给出了偏好结构下的大学生网络个体决策一般分析框架、网络匿名性特征下的大学生网络个体决策机制、网络以小博大效应下的大学生网络个体决策机制、网络正反馈效应下的大学生网络个体决策机制、网络冲突效应下的大学生偏好结构及其决策机制五部分内容。

第四,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模式及协调。在上述三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该部分给出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模式及其协调机制,主要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中的信息瀑布发生机理、网络集体行为中的先驱者—跟随者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偏好结构和信念特征,从领导权机制的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协调、激励机制的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协调、惩罚机制的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协调、特征机制的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协调四个方面给出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协调机制。

第五,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预警疏导。结合大学生网络个体决策模式和特征以及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协调机制,该项目提出了不同网络主题下的大学生网络参与者偏好与网络集体行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该项目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静态预警体系和动态预警体系,通过一定的赋值规则,形成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和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利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划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舆情等级,为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依据。当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初现苗头时,依据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发出预警。结合项目研究团队研制出的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静态和动态预警体系,并结合大学生网络个体行为的偏好和信念特征,该项目最终给出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和校园网络舆情的疏导对策,主要从冷处理、事前信息披露、事后信息披露和采纳网民建议四个方面给出了大学生网络决策和网络集体行为的疏导对策,为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提供了参考,将负面网络集体行为引向一个良性的出口,释放、转移或降低潜在的社会风险和校园风险。

二、 研究方法

该项目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结构和信念特征的理论梳理,利用行为实验和场景实验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者个体偏好和信念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网络调查与案例分析以及行为博弈建模分析等方法完成了对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偏好和信念以及网络集体行为特征的研究工作。另外,因为大学生网络参与者个体和集体行为偏好和信念都只能通过网络语言来确认,所以必须建立网络语言与大学生网络参与者偏好和信念之间的映射,项目团队借助计算机网络实验技术开展网络信息搜索、扫描和甄别,完成了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该项目通过对网络社会研究、网络行为研究、集体行为理论以及社会偏好理论等的梳理,利用行为博弈分析方法、行为经济学实验、实验经济学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对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偏好结构、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产生和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预警指标体系与疏导对策。实验者设计好一个交易规则,大学生网络参与者在真实生活环境下参与交易,接受交易规则带来的激励和约束。大学生参与者本身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实验中。实地实验在控制和诱导上更加困难,但更接近现实环境。此外,该项目在预警体系构建中,运用了专家评分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第一,大学生网络参与者在网络生活中具有独特的社会偏好和行为规律。大学生网络参与者个体决策层面的偏好信念特征体现为:网络个体行为的公平偏好和公平信念、网络个体行为的信任偏好和信任行为、网络个体行为的互惠偏好和互惠行为四个方面,每一种偏好信念特征下的大学生个体网络行为均体现了不同的个体偏好、信念和行为规律。在网络匿名性特征、网络以小博大效应、网络正反馈效应、网络冲突效应等四个方面网络特征或效应下大学生网络个体决策模式和现实行为体现出了差异,网络框架效应对大学生网络个体的偏好结构产生了影响并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者行为进行着调节。

第二,大学生网络参与者在网络生活中的集体行为具有自身的规律特征。网络集体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集体行为,不涉及现实生活,而另一类则是涉及到现实生活的集体行为。依据上述分类标准,大学生网络跟帖、转载、在网上的评论和论战等都属于基于虚拟环境的集体行为,我们称之为第一类网络集体行为。而响应网上的号召,由网上到网下,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体行为,则属于涉及现实的第二类网络集体行为。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处于形成期,对事物的认识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中大学生集体行为非常容易形成,网络中产生和流传着大量的信息,大学生网络行为人在信息冲击下信念和偏好都在更新和逆转,在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网络行为人会通过观察他人的选择或有偏向性地选择信息的方式,来获取和运用必要的信息以支持自己的决策。在信息冲击和匿名性的环境中,大学生网络行为人受到个体社会偏好的刺激,往往会发布一些信息或主动发起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而大量受影响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人则会选择听信和跟随。这样,在网络中,先驱者带动跟随者跟进的集体行为模式占据了主流。

第三,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预警体系与疏导对策。由于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呈现出信念和偏好随信息流更新的特征,对网上热门信息的内容以及信息的跟随者人数就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一般通过先驱者发起、后来者跟随,所以要密切注意某种集体行为的首倡者的行为,并对跟随者的规模、结构加以监控。在疏导方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社会偏好和认知偏差,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者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行为要听其自然甚至给予鼓励,对网上流传的负面信息,要及时公开发布官方信息和灵活处理信息披露方式的思路来对冲不良信息的影响,引导网络舆论。对首倡不法活动的责任人要予以严惩,对跟随者按其跟随的顺序,依次减轻惩罚力度直至不予惩处。要对网上热点问题提供正常的信息发布和民情表达渠道,及时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通过正常解决途径消除破坏性的集体行为。

(二)对策

该研究旨在研究大学生网络参与者在网络生活中的独特偏好、信念与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预警和疏导机制。针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个体偏好和集体行为模式,该研究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预警和疏导对策。

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预警对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检测、识别和报警。而网络集体行为的疏导则可以有冷处理、事前信息披露、事后信息披露与采纳网民建议等四种。第一类和第二类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根源都在于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社会偏好,其行动模式符合信息瀑布与先驱者博弈描述的机制。因此,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预警和疏导机制都以大学生网络参与者个体偏好与集体行为模式为基础。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预警的第一步是感知,而感知需要采用高效率的手段,有选择有重点地关注重大目标区域,再辅之以遍历性质的搜索。这就需要我们分辨网络集体行为的类型及其不同诱因,对极少数有可能造成现实中的网络集体行为的热点主题重点关注。由于大学生网络参与者个体偏好具有社会偏好的特征,诱发网络集体行为的主题都是能激起网民公平偏好、不平等厌恶心理、强互惠倾向和利他倾向的主题。这些主题集中在重大司法案件和经济事件领域。预警感知可以重点关注这类主题,可以采用涉及相关事件的机构主动报知的方式有重点的监视,同时对门户网站和主流BBS上的其他网络热议主题和第一类网络集体行为重点考察,并通过改进关键词库的方式进行搜索。静态三维度检测和动态指标体系检测是互相结合的,对网络主题和第一类网络集体行为中的发帖要借助静态三维度检测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归类,对于第一类网络集体行为的网民行动数据则要按照指标进行动态的定量跟踪分析。两方面内容结合的目标,是识别网络集体行为的性质,考察网络主题和第一类网络集体行为的舆论压力,以及它们诱发第二类网络集体行为的可能性。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识别需要按照基于检测系统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风险判定,凡是能强烈诱导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社会偏好的网络主题或第一类网络集体行为都具有较高风险,容易引发第二类网络集体行为。对这些主题和集体行为需要密切监控,发出预警警报。

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的疏导对策在于破坏误导性信息的公信力,防止信息瀑布的产生,同时将大学生网络参与者跟随的积极性降低到合理的水平。但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疏导的目的并不在于防范网民民意,而应该积极倾听大学生网络参与者民意,适当采纳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合理建议。在疏导信息流、疏导网络集体行为方面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灵活配置冷处理、信息披露、采纳建议等方式。

猜你喜欢
参与者信念预警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信念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