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岳慧敏
语文教学重在字词
⦿山西/岳慧敏
字词都会读了,理解了,不认真写不行。有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就是写字时只动了手,没有做到眼到、心到,写字就成了机械的任务,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作业时,不仅要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指导他们“手、眼、脑”等多感官并用,如描红是就要边描边记忆字形。学生用心去写了,还愁写得不端正、正确率能不高吗?
初识生字,我们往往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但生字读会了,有的学生读书时还会有不认识的字,一些后进生表现更甚,怎么办呢?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初读时,先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后进生读课文,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读,并及时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指名后进生读时更能暴露问题,所以课堂上不能只请优等生读,那无异于“掩耳盗铃”,要多给后进生机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花。
有的生字学生也许在生活中早已认识,就不再是生字。相反,有些熟字学生如果不能再认,对他们而言也只能是“生”字。针对自身情况,读会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对于连熟字都不认识的学生是一种复习,对已认识的学生是一种巩固。这就是所谓的“放”。过度的放会使字词教学一盘散沙,显得杂乱,因而在认识了学生中读错的字词后,我就展示文中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就是所谓的“收”。
这样收放自如地学习字音,重视了“人本性”问题,尊重了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不再是预设的活动,而是生成的。
以往学习理解词义常常是照本宣科,不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情。其实,学生是很具有潜力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哪怕学生仅能说出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也是好的,最起码能说明他们读书时专心了,有一定语感了。
理解词语的方式丰富多彩。在解释词语时,学生有的借助图片来解说,一眼明了,如“麦囤”;有的借助实物,具体直观,如“蒲公英”“麦子”等;有的做动作演一演,生动形象,如“趴”“抚摸”;有的联系实际造句,如“节俭”。其他的方式还有: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扩词等。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约束,学生才能海阔天空。他们回答问题时也不像从前那样模式化了,相反,时常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更加热情高涨。
词语虽小,文章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探索,亦能于细微之处育人,做到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联合学校)